中药材-->绣线菊根

绣线菊根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药大辞典》:绣线菊

【出处】 《贵州草药》

【拼音名】 Xiù Xiàn Jú Gēn

【别名】 火烧尖、土黄连(《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粉花绣线菊光叶绣线菊。7~8月采收。

【原形态】 ①粉花绣线菊

落叶灌木,高达1.5米。小枝嫩时或有短柔毛。叶互生,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3~8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缺刻状重锯齿,下面苍白色或稍带灰白色,脉上常有短柔毛;叶柄长1~3毫米。花淡红或深粉红色,有时白色,径4~6毫米,排列成复伞房花序;萼片5;花瓣5,卵形至圆形;雄蕊长于花瓣。蓇葖果无毛。花期6~7月。

我国有栽培。

本植物的叶(绣线菊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光叶绣线菊,又名:细叶米筛花。

形态与上种相似,较高。叶卵状长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1厘米,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下面初有短柔毛,后变光滑。花淡红至深红色。

生山坡、田野及林下。分布我国中部至东部。

本植物的果实(绣线菊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凉,苦,无毒。"

【功能主治】 止咳,明目,镇痛。治咳嗽,眼赤,目翳,头痛。

①《贵州民间药物》:"止咳,镇痛,治翳明目。"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咳嗽,吐痰成泡,周身酸痛:土黄连干品二两。熬水服。

②治风眼目翳:土黄连二钱,冰片五分,人乳三钱。加水蒸熟,点眼角。

③治眼睛红痛及头痛:土黄连五钱,紫苏叶二钱,白菊花-钱。熬水服及熏洗。(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头痛:绣线菊根、何首乌各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绣线菊根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拼音名】 Xiù Xiàn Jú Gēn

【英文名】 Root of Japanese Spiraea, Root of Fortune Japanese Spiraea

【别名】 火烧尖、土黄连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粉花绣线菊、光叶绣线菊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piraea japonica L.f.2.Spiraea japonica L.f. var. fortunei (Planch.) Rehd.

采收和储藏:7-8月挖根,除去泥土,洗净晒干。

【原形态】 1.粉花绣线菊 灌木,高达1.5m。枝条细长,开展,小枝近圆柱形,无毛或幼时被短柔毛。冬芽卵形,先端急尖,有数个鳞片。单叶互生;叶柄长1-3cm,具短柔毛;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8cm,宽1-3cm,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缺刻状重锯齿或单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或沿叶脉微具短柔毛,下面色浅或有白霜,通常沿叶脉有短柔毛。复伞房花序生于当年生的直立新枝顶端,花朵密集,密被柔毛;花梗长4-6mm;苞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下面微被柔毛;花直径4-7mm;花萼外面有稀疏短柔毛;萼筒钟状,内面有短柔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花瓣卵形至圆形,先端通常圆钝,长2.5-3.5mm,宽2-3mm,粉红色;雄蕊25-30,远较花瓣长;花盘圆环形,约有10个不整齐的裂片。蓇葖果半开放。无毛或沿腹缝有稀疏柔毛,花柱顶生,萼片常直立。花期6-7,果期8-9月。

2.光叶绣线菊 此变种较高大,叶片长圆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尖锐重锯齿,长5-10cm,上面有皱纹,两面无毛,下面有白霜。复伞房花序直径4-8cm,花粉红色,花盘不发达。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2.生于海拔700-3000m的山坡、田野、或杂木林下。

资源分布:1.我国各地均有栽培。2.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 粉花绣线菊的根含C20-二萜生物碱绣线菊新碱(spirasine)Ⅰ、Ⅱ、Ⅲ、Ⅴ、Ⅵ、Ⅶ、Ⅷ。光叶绣线菊含绣线菊新碱Ⅲ、Ⅳ、Ⅸ、Ⅹ、Ⅺ、Ⅻ、XIV、XV。

【性味】 苦、辛;凉;无毒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明目退翳。主咳嗽,头痛,牙痛,目赤翳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咳嗽,吐痰成泡,周身酸痛: 土黄连干品二两。熬水服。②治风眼目翳: 土黄连二钱,冰片五分,人乳三钱。加水蒸熟,点眼角。③治眼睛红痛及头痛: 土黄连五钱,紫苏叶二钱,白菊花一钱。熬水服及熏洗。 (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④治头痛: 绣线菊根、何首乌各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止咳,镇痛,治翳明目。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头痛。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