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羊角藤

羊角藤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角藤

【拼音名】 Yánɡ Jiǎo Ténɡ

【别名】 乌苑藤、巴戟天[福建]

【来源】 茜草科巴戟天(羊角藤)属植物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L.,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风湿关节痛;叶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羊角藤

【出处】 《广西药植名录》

【拼音名】 Yánɡ Jiǎo Ténɡ

【别名】 白面麻、红头根、山八角(《广西药植名录》),穿骨虫、放筋藤、牛的藤(《福建中草药》)。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羊角藤根皮。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蔓状或攀援灌木。枝细长,节间长。叶对生,有柄,矩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4~12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狭,上面秃净或稍粗糙,下面秃净或被柔毛;托叶膜质,鞘状,长2~5毫米。头状花序4~8个合成顶生、无梗、伞形花丛;每一头状花序有花6~12朵,花序柄长13~26毫米;花白色,无柄;萼片短,截形;花冠高脚碟状,长不及5毫米,4裂;雄蕊4,花丝短;花柱细,具有2柱头。复生球状浆果,直径10~15毫米。花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林缘小树丛中。分布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 根及茎中含以下葸醌:2-羟基蒽醌、茜素、茜素-1-甲醚、茜黄、茜黄-1-甲醚、紫黄茜素、茜素-2-甲醚、1-羟基-2-甲基蒽醌、2-甲基蒽醌及1-甲氧基-2-甲基蒽醌。根还含茜草色素、光泽汀以及茜黄与茜黄-1-甲醚的甙。

茎和叶还台豆甾醇,β-谷甾醇及熊果酸。

【性味】 《福建中草药》:"根:辛微甘,温。"

【功能主治】 祛风湿。治关节肿痛,肾虚腰痛。

①《广西药植名录》:"根:祛风湿,消肿,去毒。"

②《福建中草药》:"根皮:祛风湿,暖肾气。"

【用法用量】 内服:水酒煎,1~2两。

【附方】 ①治肾虚腰痛:羊角藤干根皮五钱至一两,酌加猪骨。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关节风湿痛:羊角藤干根一至二两。酒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羊角藤

【出处】 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拼音名】 Yánɡ Jiǎo Ténɡ

【英文名】 Common Indianmulberry, Root of Common Indianmulberry

【别名】 巴戟、白面麻、红头根、山八角、穿骨虫、放筋藤、牛的藤、鸡眼藤、三角藤、猫红藤、黑风藤鳝鱼藤、湘巴戟、乌藤、百眼藤、鸟泥藤、圹羊扭、羊角扭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羊角藤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inda umbellat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羊角藤,攀援灌木。无毛或幼枝的稍被柔毛。叶薄革质对策 ;叶柄长6-10mm;托叶膜质,长2-5mm;叶片形状各式,通常长圆状披针形,长5-8(-12)cm,宽1..5-3.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侧脉5-7对。花序顶生,伞形花序式排列,通常由6个小头状花序组成,每个小头状花序直径6-8mm,有花6-12朵;总花梗长5-12mm;萼简半球形,长0.8-1mm,先端平截或不明显齿裂;花冠白色,4裂,几达基部,裂片狭长圆形,长3-3.2mm,先端稍钝而内弯;雄蕊4,聚合果扁球形或近肾形,直径8-12mm,熟时红色,有槽纹。花期5-7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地区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至东南部。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多呈圆柱形,长短不等,直径0.8-2.0cm。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槽状或卷简状。外表面化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皱纹或较粗的纵皱纹,具少数横缢纹,有的皮部断裂而露出粗糙木部,形成长短不等的节。质坚硬,柴性,易折断,断面呈颗粒状,皮部较薄,内表面浅灰紫色,木部粗而脆,直径0.5-1.4cm,约占直径60%-70%。无臭,味淡微甜。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草酸钙针晶衡少。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有石细胞或石细胞群散在,木质部发达,全部木化;导管类圆形,直径约100μm。

粉末特征:棕黄色。①石细胞较多,单个散在或成群,黄色或淡黄色,呈长方形、我角形,个别纤维状,直径17-112μm,壁厚8-40μm,长至140μm。孔沟弯贡或斜向,有的末端分叉,有的层纹细密。②草酸钙针晶束纤细散在或成束存在于栓内层细胞及薄壁细胞中,长48-72μm。③木栓细胞成片,淡黄色,表面观呈多角形,壁稍厚。

【化学成份】 羊角藤根和茎中主要含蒽醌类(an-thraquinones)化合物;2-羟基蒽醌(2-hydroxy anthraquinone),茜草素(alizarin),茜草素-1-甲醚(alizarin-1-methyl ether)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rubiadin-1-methyl ether),黄紫茜素(xanthopupurin),茜草素-2-甲醚(alizarin-2-methyl ether),1-羟基-2-甲基蒽醌(1-hydroxy-2-methyl anthraquinone)。2-甲基蒽醌(2-methyl anthraquinone),2-甲氧基蒽醌(2-methoxy anthraquinone),1-甲氧基-2-甲基蒽醌(1-methoxy-2methyl an-thraquinone),茜草色素(munjistin),光泽定(lucidin)。还含有甙类(glycosides);甲基异茜草素葡萄糖甙(rubiadin-glycoside)和1-甲醚甲基异茜草葡萄糖甙(1-methyl ether-rubiadin-glycoside)茎和叶还含有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熊果酸(ursolic acid)。此外茎中还含鸢尾醌(tectoquinone)。

【性味】 辛;微甘;温

【归经】 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补肾止血。主湿关节痛;肾虚腰痛;阳痿;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根:祛风湿,消肿,去毒。

2.《福建中草药》:根皮:祛风湿,暖肾气。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