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枳根皮
枳根皮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药大辞典》:枳根皮
【出处】 《本草拾遗》
【拼音名】 Zhǐ Gēn Pí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枸橘"条。
【化学成份】 根含柠檬苦素、印度榅桲素、邪蒿素、β-谷甾醇、枸橘素。
【功能主治】 治齿痛,痔疾,便血。
①《药性论》:"根浸酒,煎含,治齿痛。"
②《本草拾遗》:"主痔。"
③《本草图经》:"治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枳根皮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 Zhǐ Gēn Pí
【英文名】 Root-bark of Trifoliate-orange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L.)Raf.的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ncirus tuifoliata (L.)Raf.[Citrus trifoliat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挖根,洗净,剥取根皮,切片,晒干。
【原形态】 枸橘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无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压状。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长1-5cm,刺基部扁平。叶互生,三出复叶;叶柄长1-3cm,宽2-5mm;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6cm,宽0.7-3cm,先端微凹或圆,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侧生小叶较小,椭圆状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点。花白色,具短柄,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常先叶开放,有香气;萼片5,卵状三角形,长5-6mm;花瓣5,倒卵状匙形,长1.5-3cm,宽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长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数枚胚珠,花柱粗短,柱头头状。柑果球形,直径2-5cm,熟时橙黄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栽培于路旁、庭园作绿篱。
资源分布: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 根皮呈细卷筒状或不规则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0.3-1.2mm。外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较粗糙,具稀疏斜向纵皱纹;内表面淡黄棕色,具细小纵沟纹。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淡棕黄色,内层易成片状剥离。气微香,叶微苦。
显微鉴别 根皮横切面木栓层细胞10余列,偶见落皮层。皮层宽广,外侧具大型椭圆形分泌腔,长78-220μm,宽33-90μm,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长椭圆形或类圆形,长35-140μm,宽15-60μm,壁厚,孔沟明显,木化;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达35μm。韧皮部纤维常切向2-4列成束,排成断续的3-5个环带,以内侧较齐整,壁厚,木化或微木化,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射线宽1-2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单粒卵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4μm。
【化学成份】 根含香豆精枸橼内酯(poncitrin),印度问温桲素(marmesin),去甲齿叶黄皮素(nordentatin),5-羟基去甲降真香碱(5-hydroxynoracronycine),花椒内酯(xanthyletin),黄皮香豆精(clausarin),枸桔福林(ponfolin),邪蒿素(sesline),黄柏内酯(obaculactone),枸桔双香豆精(khelmarin)A、B及β-谷甾醇和γ-谷甾醇(β,γ-sitosterol)。
【性味】 苦;平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敛血;止痛。主痔疮;便血;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研末。外用:适量,浸酒含漱。
【各家论述】 1.《药性论》:根浸酒,煎含,治齿痛。
2.《本草拾遗》:主痔。
3.《本草图经》:治大便下血。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