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大风子油

大风子油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药大辞典》:大风子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Dà Fēnɡ Zǐ Yóu

【别名】 大枫油(《普济方》)

【来源】 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种仁的脂肪油

【制法】 将种子洗净,干燥后,打碎,取出种仁,用冷压法压油。

【性状】 本品在常温下为黄色或棕黄色脂肪油,在25℃以下即凝结成类白色的软块,比重0.940~0.960(25℃)。气微弱,味微辛烈。

【性味】 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 攻毒,杀虫。治麻风,疥癣。

①《本草备要》:"治疮癣疥癞,杀虫劫毒。"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梅毒。"

③《药材学》:"可治风湿痛,牛皮癣及其他皮肤炎症。"

【用法用量】 外用:涂擦。内服:和药作丸。

【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伤血损目,且易引起呕吐,不可轻用。

【附方】 治诸癞大风疾:苦参三两,大枫油一两。将苦参为细末,入大枫油及少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无时,用温酒送下。仍将苦参煎汤,带热洗之为佳。(《普济方》换肌丸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风子油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Dà Fēnɡ Zǐ Yóu

【英文名】 Chaulmoogra seed oil

【别名】 大枫油、大枫油。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或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种仁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2.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Taraktogenos hainanensis Merr.]

采收和储藏:将种子洗净,干燥后,打碎,取出种仁,用冷压法压油。

【原形态】 1.大风子 常绿乔木。树干直立,枝伸长。叶革质互生;叶柄长0.6-3cm;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30cm,宽3-7cm,先端钝尖,基部钝圆,全缘,两面无毛;侧脉8-10对,网脉明显。花杂性或单性,1-数朵簇生,花径约2cm,花梗长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黄绿色,能育雄蕊5个,花丝短而肥厚,外轮雄蕊通常退化成鳞片状,着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纺锤状体,子房卵形,被长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常成冠状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12cm,果皮坚硬。种子30-50颗,卵形,略呈多角体状,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2.海南大风子 乔木,高6-9m。叶互生;叶柄长约1.5cm;叶纸质或薄革质,长椭圆形,长8-14cm,宽3-6cm,先端急短尖而钝头,基部楔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波状锯齿;侧脉纤细,每边7-8条。总状花序腋生,长1-1.5cm,无毛;雄花:密集,萼片4,椭圆形,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有缘毛,雄蕊12,花丝疏被短柔毛,花药呈圆形,雌花:花被与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约15,子房卵状椭圆形,密被黄色绒毛,1室,侧膜胎座5个,胚珠多数,花柱缺,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质。内含种子约20颗,略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5cm。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阴处及石灰岩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1.分我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产东南亚地区印度等国。

2.分布于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为黄色或黄棕色脂肪油,在20℃以下即凝结成类白色的软块,相对密度为0.940-0.960(25℃),气微,味微辛烈。

【化学成份】 大风子油所含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icd),15-(2-环戊烯基)-十五碳酸[15-(2-cyclpenten-1-yl)pentadecanoic aicd],15-(2-环戊烯基)-8-十五碳烯酸[15-(2-cyclopenten-1-yl)-8-pentadecenoic acid],13-(2-环戊烯基)-9-十三碳烯酸[13-(2-cyclopenten-1-yl)-9-tridecenoic acid],13-(2-环戊烯基)-4-十二碳烯酸[13-cylopent-(2-enyltride)-4-enoic acid],环戊基-顺式-4-十六碳烯酸(cyclopentyl-cis-4-hexadecenoic acid),环戊基十六碳酸(cyclopentylhexadecanoic acid),环戊基十八碳酸(cyclopentyloctadecanoic acid),大风子烯酸(gorlic acid),阿立普里斯酸(aleprestic acid),阿立普酸(alepric acid),阿立普诺酸(aleprolic acid),阿立普里酸(aleprylic acid)等。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大风子油数滴,加三氯乙酸1g,盐酸4滴的混合液5滴,微热,显蓝色。

(2)取大风子油数滴,加醋酸盐酸(9:1)混合液5滴,微热,显深蓝色。

(3)取大风子油1ml,加浓硫酸,先显红棕色,后呈橄榄绿色。

【炮制】 《纲目》:凡取大风子油法,用子三斤,去壳及黄油者,研极烂,瓷器盛之,封口,入滚汤中,盖锅密封,勿令透气,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名大风油,可以和药。

【性味】 辛;热;有毒

【归经】 肺;脾经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玫毒;杀虫。主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擦。内服:入丸剂。

【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伤血损目,且易引起呕吐,不可轻用。

【各家论述】 1.粗工治大风病,佐以大风油,殊不知此物性热,有燥痰之功而伤血,致有病将愈而先失明者。2.《纲目》:大风油治疮,有杀虫劫毒之功,盖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3.《本草备要》:治疮癣疥癞,杀虫劫毒。4.《现代实用中药》:治梅毒。5.《药材学》:可治风湿痛,牛皮癣及其他皮肤炎症。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