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甘草粉蜜汤

甘草粉蜜汤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金匮要略》卷中:甘草粉蜜汤

【处方】 甘草6克 粉3克 蜜12克

【功能主治】 治蛔虫病。吐涎,腹痛,发作有时,服毒性杀虫药,腹痛不能止者。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甘草取400毫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200毫升。愈即止。

【备注】 关于本方中的"粉",过去有两种解释:一说是铅粉,为杀虫峻药;一说是米粉,为和中养胃之晶。如治蛔虫病,可用铅粉;蛔痛屡服杀虫剂而痛未解,则用米粉。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金匮》卷中:甘草粉蜜汤

【处方】 甘草2两,粉1两,蜜4两。

【功能主治】 安蛔止痛,解毒和胃。主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用法用量】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6;1:18)报道,四川省某县1970年7月发生一起应用甘草粉蜜汤集体驱蛔,因使用铅粉,致使接受该方的74人全部中毒,无一幸免。中毒者在服药时曾觉药有铅臭,数小时后心烦,轻微呕吐,胃中嘈杂不适。2~9天内先后不同程度出现头昏头痛,身软无力,懒言嗜睡,口臭流涎,口腔糜烂,食欲逐渐下降,胸腹胀满,四肢及眼胞浮肿。部分病例在牙龈边缘可见蓝灰色铅线。中毒者初起面色灰白少华,大便秘结;3~5天后部分病人面色发黄,甚至全身发黄;大便由秘结转溏泻,小便深黄量少。舌质:中毒初中期淡红,苔白滑或厚腻;中后期有少数患者出现舌绛少苔;脉象多虚弦、滑数无力或见有濡弱之脉。经用昆布海藻金钱草板蓝根等加减治疗,除1例死亡外,全部治愈。据此,作者认为原方“粉”,应为米粉。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辑义》:案:粉,诸注以为铅粉;然古单称粉者,米粉也。而《千金》诸书,藉以治药毒,并不用铅粉。盖本方非杀虫之剂,乃不过用甘平安胃之品而使蛔安,应验之于患者,始知其妙而已。

2.《成方便读》:吐涎心痛,皆由虫食上膈,故俱作止有时,所谓蛔饱而静则不痛,蛔饥求食,扰乱胃中则痛而吐涎。毒药不止者,用毒药攻杀之品,而虫不去也。大抵虫之所食,亦有喜恶,故用正治之法而不去者,必用其所喜之味以诱之。甘草、白蜜之甘,而搅以白粉善杀虫者,诱之使食,待甘味既尽,毒性便发,虫患乃除,此医药之变诈也。

3.《金匮要略今释》:若用粉锡,则不当单称粉。且经文云“毒药不止”,示本方为平剂也。用粉锡杀虫,则仍是毒药矣!若用甘草粉,依桃花汤赤石脂之例,当云甘草3两,2两锉,1两筛末。今直云甘草2两,粉1两,明非甘草粉也。若谓粉即粉草,将谓水即水银、豆即豆蔻乎?强辞甚矣!惟本方改用粉锡,亦可下蛔,改用草粉,亦可缓急迫,故尾台、雉间各以其试效云尔。

【临床应用】 1.蛔厥:郭某某,8岁。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3天,经用中西药物驱虫、止痛无效,其父送我处门诊。见其肢冷,腹痛,呕吐清水,痛时上腹部可摸到不规则包块,痛止时消散,诊为蛔厥证。遂投乌梅丸加减与服,次日其父谓服药后己下蛔虫,但腹痛不止。诊之,肢冷已除,呕吐好转,但腹痛不止而包块已无。说明蛔得驱而腹痛不止,符合《金匮》甘草粉蜜汤之证。遂令买甘草1两煎水,加米粉、白蜜调匀,徐徐饮服。服两小时后,腹痛开始缓解,半天后停止。后用此法治愈多例。

2.妊娠合并胆道蛔虫症:陈某某,27岁。因右上腹钻顶痛,频繁呕吐,吐蛔10余条,收入住院治疗。检查:体温36.8℃,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90/60mmHg。呈痛苦病容,面部潮红,呻吟,精神差,眼睑下凹,口唇干燥,腹痛隆而软,剑突下压痛,宫底脐上二横指,胎心音140次/分,无宫缩及出血。诊断为:胆道蛔虫合并感染;轻度脱水;7月宫内孕。经中西医服镇痛、驱蛔两法治疗3天后,疼痛仍不止,阵痛频作,每痛则大汗淋漓,唇干喜饮,舌少津,不大便,尿少黄,神疲脉细,属气阴虚乏之症。用生甘草15g,蜂蜜12g,粳米粉10g,以生甘草煎汤,乘温冲粉、蜜顿服。2剂后诸症缓解,住院6天痊愈出院。足月后顺产1男婴。

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郭某,男,40岁。上腹部持续隐痛、烧的感已年余,多在夜间痛醒,进食后稍减;痛处喜温喜按,伴有泛酸,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气虚,治宜益气和胃止痛,用甘草粉蜜汤:炙甘草30g,粳米粉20g,蜂蜜6g,早晚饭前服。3剂后,疼痛及泛酸均减轻。服2月后,钡餐造影示龛影基本消失。

【摘录】 《金匮》卷中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