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地毡草

地毡草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药大辞典》:地毡草

【出处】 《泉州本草》

【拼音名】 Dì Zhān Cǎo

【别名】 金雀梅、金雀花(《泉州青草药》),天地花(《泉州本草》),地红花、小毛毡苔(《福建中草药》)。

【来源】 为茅膏菜科植物匙叶茅膏菜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极短缩。叶皆基生,呈镶嵌式;叶片匙形,长1~2厘米,上部圆而较宽,下部渐次狭窄,无明显的叶柄,上面密被紫红色腺毛,毛长可达5毫米。花茎自叶丛抽出,高10~15厘米;花淡红色,侧生于花茎顶端,排列成总状花序;萼片5,宿存;花瓣5;雄蕊5;花柱3,各2深裂。蒴果。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山区阴湿斜坡,或湿地水沟旁。分布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性味】 《泉州本草》:"甘,寒,无毒。"

【归经】 《泉州本草》:"入心、肺、胃三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渴,凉血通淋。治感冒,肺痈,咳嗽口渴,吐血咯血,淋病,喉蛾,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0.5~1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肺热肺痈,发热咳嗽口渴:鲜地毡草一两,煎汤调蜜服。

②治吐血,咯血:鲜地毡草一两。捣烂绞汁调蜜服。

③治单双乳蛾或喉癀:地毡草晒干研末吹喉,仍以鲜地毡草一两至一两半,煎汤服。

④治金钱癣:鲜地毡草擦患处(干者先浸米醋再擦),每日一、二次。

⑤治一切疔疮:鲜地毡草加生桐油、冷饭粒、乌糖捣敷。

⑥治诸淋:鲜地毡草一两。煎汤调冰糖服。(①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⑦治对口疮:鲜小毛毡苔、连钱草各适量加食盐、冷饭或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⑧治流行性感冒:鲜小毛毡苔五至八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毡草

【出处】 出自《泉州本草》

【拼音名】 Dì Zhān Cǎo

【英文名】 Herb of Spathulate Sundew

【别名】 金雀梅、小毛毡苔、天地花、地红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茅膏菜科植物匙叶茅膏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净泥土,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匙叶茅膏菜 多年生草本。茎短缩,不具球茎。叶皆基生,镶嵌式排列成莲座状,紧贴地面;叶柄扁平,自下向上渐扩大;托叶膜质,淡红色,长4-6mm,通常3裂,中间裂片再作2-3浅或深裂;叶片匙形,长1-2cm,宽2-5mm,叶缘腺毛长达5mm,紫红色,叶上面腺毛较短。螺状聚伞花序1-2,自叶丛抽出,长4-16cm,花序柄、花柄及花萼均被细柔毛状头状腺毛;苞片钻形,长约2mm;花萼5,钟形,宿存;花瓣5,倒卵形,长约2mm,紫红色;雄蕊5,长约2mm;子房椭圆形,花柱3,每柱2裂达基部,宿存。蒴果倒三角形,内卷,熟时3裂。种子多而小,卵形或椭圆形,黑色,具蜂房格状脉纹。花、果期3-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阴湿斜坡和岩石间灌丛或草丛中,以及湿地水沟旁。

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台湾。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卷团状。茎极短缩,基部常有细长的须状根,顶端有残留的花茎。叶基生,呈镶嵌式重叠,叶片展平后匙形,长1-2cm,宽2-5mm,基部渐窄叶缘具有密集而稍长的紫红色腺毛,长约5mm,叶上面腺毛较短,下面几无毛;无明显的叶柄。花茎长10-15cm,花多脱落。气微,味稍苦。

【性味】 淡;寒

【归经】 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咽;凉血解毒。主感冒;肺痈;咳嗽;口渴;吐血;咯血;喉蛾;疔疮;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