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章臣桂

章臣桂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50年倾情于中药创新事业,她将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发明速效救心丸,在中成药剂型改进、饮片炮制工艺改进、中药材扩大药用部位、研制各类新产品等方面取得了10余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她引领中药制剂创新的方向,推动中药产业实用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整个中药行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中药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章臣桂

她创造了一个奇迹

几颗米粒般大小、泛着米黄色光泽、晶莹圆润的药丸,为亿万国人带来了福音,成为人们的“救命丸”、“护心丸”。这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速效救心丸。它诞生近30年,其卓越的药学成就,使它被国家列为机密。

速效救心丸的创造者章臣桂今年75岁了。1958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今中国药科大学),分配到了天津市药材公司后,从此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走向岐黄之路。

章臣桂师从著名药师田绍麟、张克让,开始初涉传统丸剂改良的探索研究,其后又多次进京遍访林启寿、冉小峰等中药大家,虚心求教,潜心钻研。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她扎根科研生产一线,刻苦钻研中医理论知识,在新型中药研发方面探索,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知识领域,形成了“剂型的改进要为疗效服务”的创新思路。

章臣桂提出了中药制剂科研的3个目标:一是用药量少,疗效显著,毒副作用最小,服、运、存便利;二是向速效、高效、长效“三效”剂型的方向发展;三是向定向、定量、定时的控释性给药系统发展。

她利用现代科学多学科综合手段,对古老的中药制剂丸、散、膏、丹进行研究改进。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提取方法将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分离出来,再根据临床最佳效果,将传统中药剂型改为服用量小、疗效显著且易于服用的不同剂型。她的努力,使她成为了天津中药生产企业科研队伍的带头人,同时,她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中药剂型变革的科研工程,并在全国同行业中跃居领先水平。

她创新的剂型被推广到整个中药行业

章臣桂在中药剂型探索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就选择了中药救治心脏病这一高难险峰。1976年,她确立了速效救心丸的主攻方向。

章臣桂从上百种活血化瘀药材中通过动物筛选处方,经过药理研究、先进的分离技术和多种工艺条件实验,并以大量的临床验证取得科学数据,研制成功了具有速效作用、易被粘膜吸收、服用量小且便于携带的微型滴丸剂型的速效救心丸。1983年,速效救心丸在天津市第六中药厂生产,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与临床普及应用的中药滴丸剂型。

传统中药成分复杂起效慢,速效救心丸处方精炼,只选择药理作用最明确的成分,疗效显著,起效速度几乎与西药硝酸甘油同步。速效救心丸也因此被誉为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的成功还在于创立了涵盖组方筛选确定、剂型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再造、药物药理实验等各研发生产环节在内的一套完善体系,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标杆与借鉴,并由此开创了滴丸这一便于定性定量控制主要成分、适合于规模化、工业化大生产的新一代中成药。

半个世纪过去了,回首章臣桂走过的改革创新之路,已是硕果累累,经章臣桂研制的中药新剂型不可胜数。

上世纪60年代初,首先采用鸡胚筛选法对众多中药进行腮腺炎病毒筛选,研制成备受儿童欢迎的板蓝根干糖浆,并向前来学习工艺技术的同行积极传授经验,使板蓝根颗粒在全国得以推广。

80年代后期,采用先进的分离提取手段和分散、乳化技术,将传统复方制剂藿香正气水改制成藿香正气软胶囊,解决了妇幼、司机等酒精不宜人群服用的问题,并与航天设备厂合作开发出了复方软胶囊制剂的生产设备,从剂型、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引领了中药复方软胶囊制剂的方向。

90年代初,通过体外抑菌筛选药物,按中医理论组成新方,经过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研制成功了第二个中药速效制剂清咽滴丸。

21世纪初,攻关传统中药乌鸡白凤丸制剂,采用先进工艺,用不同的树脂作分离手段,对20多味药材进行精练,成分类似的则同时提取,从而大大缩小了剂量,精简了繁杂的工艺,并通过临床试验和疗效鉴定,从中发现了新的抗衰功效,造福了广大消费者。

此外,她还将传统的黑膏药精制为橡胶膏型的狗皮膏解毒消炎膏、咳喘膏等。

如今,章臣桂发明、创新的这些产品都已在中新药业旗下的达仁堂、乐仁堂、隆顺榕、天津第六中药厂等现代化的生产线上大规模产业化。不但如此,这些创新的剂型还被推广到整个中药行业,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中药行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她在中药创新与发展里程中刻下印记

除了创新中药剂型,章臣桂还在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改进和扩大药材药用资源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在对苦杏仁的传统炮制工艺进行研究时,发现传统工艺存在不足,于是在遵古炮制的前提下,根据药品疗效采用了脱油制饼法,节约了药材,缩小了剂量,达到提高疗效的效果。此外,她还对连翘五味子巴豆霜炮制的不合理工艺做了研究改进,使工艺水平登上新的台阶,并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过去,传统中医使用羚羊角时,其角塞是不作药用的。她对羚羊角角塞与羚羊角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并经过药理、植化分析,临床验证等科研工作,证实了二者具有同等疗效,从而使原来占三分之一的被抛弃药材得到利用,为节约药材、扩大药用资源做出重大贡献。

此外,她还将超微粉碎技术应用在蜜丸制剂中,将三相流化床技术应用在中药制剂中,为中药生产的技术进步和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鉴于她在中药制剂理论的研究、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对中药实用技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她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天津市科委授予她“中药制剂专家”称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将她确定为老中医药师带徒专家。日前,中新药业又向她颁发了“中新药业终身成就奖”。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