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黄颔蛇
黄颔蛇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药大辞典》:黄颔蛇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Huánɡ Hàn Shé
【别名】 黄喉蛇(《纲目》),黄长虫、慈鳗(《生物学通报》(3):1,1958)。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的肉。
【原形态】 全长约1.7米左右,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宽比高大,长为前额鳞长的1/2。前额鳞与上眼前鳞的缝合线比额鳞的缝合线略长。额鳞的长比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短。颅顶鳞的长比吻瑞至额鳞前缘的长度更长。颊鳞上缘椭圆形,长大于高。眼前鳞2~3片,不与额鳞相接。眼后鳞2片。前颞鳞2片。后颞鳞3片。上唇鳞9片。下唇鳞11片。体鳞25~25~19行。腹鳞233~259片,昆下鳞84~111对,头部褐黄色,从颊鳞至最后两个上唇鳞的上半部呈黑色横斑,状如黑眉。上唇和咽喉部黄色。背部呈橄榄色,有4条黑色纵纹,自颈部向后呈绳梯状斑纹。体侧前部有纵行的不规则的黑斑点,后半部渐扩大成黑色纵带。尾背黄色,尾下及体侧淡黄色。
【生境分布】 多栖于屋内,以鼠、雀为食,无毒。分布河北至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性味】 《纲目》:"甘,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纲目》:"酿酒或入丸、散,主风癞,顽癣,恶疮。自死蛇渍汁,涂大疥。煮汁,浸臂腕作痛。烧灰,同猪脂涂风癣漏疮,妇人妒乳,猘犬咬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颔蛇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Huánɡ Hàn Shé
【英文名】 Striped racer
【别名】 黄喉蛇、黄长虫、慈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e taeniurus Cope
采收和储藏:春至秋季捕捉,剖腹,除去内脏,盘起,干燥。
【原形态】 黑眉锦蛇,体形较大,全长可达2m以上。头颈区分明显,上唇和咽喉部黄色,背面黄绿、灰绿或棕灰色,体前部背正中具黑色梯状横纹,体后黑色纵线延伸至尾末端,眼后具黑色眉纹,腹灰白色,但前端、尾部及体侧为黄色。眶前鳞1(2),其下方常有1-2枚小鳞,眶后鳞2(3);颞鳞2(1、3)+3(4、2、5),上唇鳞4-2-3(3-2-3、5-2-3)式。背鳞25(23)-25(23、21)-19-(17)行,中段9-17行微棱;腹鳞225-267;肛鳞2分,尾下鳞76-122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海拔300-3000m的平原,丘陵及山地。以鼠、鸟、蛙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份】 甲状腺含甲状腺单碘酪氨酸脱磺酶(thyroidal monoiodotyrosine deiodinase)。
【性味】 味甘;性温;小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杀虫;解毒;退翳。主疠风;恶疮;疥癣;漏疮;目翳
【用法用量】 内服:焙研,5-9g;或浸酒,20-40ml。外用:适量,浸洗或调涂。
【注意】 《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凡惊癫痫疾,肝气不足者忌用。”
【各家论述】 《纲目》:酿酒或入丸、散,主风癞,顽癣,恶疮。自死蛇渍汁,涂大疥。煮汁,浸臂腕作痛。烧灰,同猪脂涂风癣漏疮,妇人缺乳,猘犬咬伤。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