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马鞭草

马鞭草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药典》:马鞭草

【拼音名】 Mǎ Biān Cǎo

【英文名】 HERBA VERBENAE

【来源】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6~8月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茎呈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纵沟,长0.5~1m;表面绿褐色,粗糙;质硬而脆,断面有髓或中空。叶对生,皱缩,多破碎,绿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3深裂,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细长,有小花多数。无臭,味苦。

【鉴别】 (1)本品粉末绿褐色。茎表皮细胞呈长多角形或为类长方形,垂周壁多平直,具气孔。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腺鳞头部4细胞,直径23~58μm;柄单细胞。非腺毛单细胞。花粉粒类圆形或类圆三角,直径24~35μm,表面光滑,有3个萌发孔。

(2)取本品粉末2g,加80%甲醇6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鞭草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异丙酮(16:0.5:0.2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乙醇溶液(1→100)和高氯酸溶液(3→100)的混合溶液(临用时等量混合),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1g[同时另取本品粗粉测定水分(附录Ⅸ H 第一法)],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无水乙醇3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1.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无水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5ml,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浸泡2次,每次15ml(浸泡约2分钟),倾去石油醚液,残渣加适量无水乙醇微热使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2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20:5:8: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 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25nm,λ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熊果酸(C30H48O3)不得少于0.36%。

【炮制】 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 苦,凉。

【归经】 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用法用量】 4.5~9g。

【贮藏】 置干燥处。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马鞭草

【出处】 《别录》

【拼音名】 Mǎ Biān Cǎo

【别名】 凤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顺捋草、靖蜒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全草带根全草。7~10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疏生硬毛a叶对生;茎生叶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锯齿,两面均有硬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6~30厘米;花小,紫蓝色;花萼管状,长约2毫米,先端5浅裂,外面及顶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较上唇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长毛;雄蕊4,着生花冠筒内,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顶生,柱头2裂。蒴果长方形,成热时分裂为4个小坚果。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分布全国各地。主产湖北、扛苏、广西、贵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 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根茎圆柱形,长1~2厘米,表面土黄色,周围着生多数的根及须根。茎四棱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具稀疏的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片灰绿色或棕黄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顶端具花穗,可见黄棕色的花瓣;有时巳成果穗,果实宿存灰绿色的萼片,萼片脱落后,则见灰黄色的4个小坚果。气微,味微苦。以干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 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萝卜素。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 苦,凉.

①《药性论》:"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无毒。"

⑧《日华子本草,:"味辛,凉,无毒。"

④《本草图经》:"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归经】 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制药性解

②《得配本草》:"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

①《别录》:"主下部匿疮。"

②《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④《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⑤《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⑥《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⑧《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⑨《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捣汁1~2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病人虽有湿热血热证,脾阴虚而胃气弱者勿服。"

②《本草从新》:"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贮藏】 置干燥处。

【附方】 ①治伤风感冒、流感:鲜马鞭草一两五钱,羌活五钱,青蒿一两。上药煎汤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鲜桔梗五钱。(《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补缺肘后方》)

③治鼓胀烦渴,身干黑瘦:马鞭草细锉,曝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温服。(《卫生易简方》)

④治痢疾:马鞭草二两,土牛膝五钱。将两药洗净,水煎服。每天一剂,一般服二至五剂。(《全展选编·传染病》)

⑤破腹中恶血,杀虫:马鞭草,生捣,水煮去滓,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药性论》)

⑥治妇人月水滞涩不通,结成癥块,腹肋胀大欲死:马鞭草根苗五斤,细锉,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于净器中熬成煎。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半匙。(《圣惠方》)

⑦治妇人疝痛:马鞭草一两,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⑧治酒积下血:马鞭草灰四钱,白芷灰一钱。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摘元方》)

⑨治疟,无问新久者: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千金方》)

⑩治乳痈肿痛: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疳疮: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药性备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马鞭草一两,切碎晒干备用,水煎服,每天一剂。(《全展选编·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马喉痹):马鞭草根一握,截去两头,捣取汁服。(《干金方》)

⒁治咽喉肿痛:鲜马鞭草茎叶捣汁,加人乳适量,调匀含咽。(江西《中草药学》)

⒂治黄疸:马鞭草鲜根(或全草)二两,水煎调糖服。肝肿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钱。(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①治疗疟疾

据数百例的观察,对控制临床症状,有效率在90%左右。其中以针剂的疗效较佳,丸剂的疗效略低。对久疟或慢性疟疾,经其它抗疟药物治疗无效者,亦往往能收到效果。马鞭草对杀灭疟原虫有一定作用:36例患者症状消失后48小时,血检疟原虫均阴转;另据31例观察,除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恶性疟生殖原虫3例未消失外,其余基本上控制了症状的发作和原虫的繁殖。经验证明,控制现症疟疾,复发病人的效果似优于新发病人;治疗前发作次数多者疗效优于初次发作的患者;对间日疟比恶性疟疗效好。有人认为马鞭草除对恶性疟生殖原虫无效外,对其它各型疟原虫均有杀灭作用。有的认为,马鞭草的抗疟作用,只对红血球内型疟原虫有效,相当于氯喹的作用,也有用于抗复发治疗而取得了较好效果者。制剂、剂量及用法:㈠煎剂:新鲜马鞭草2~5两(干品减半),加水浓煎成300毫升左右,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或于发作前后1~2小时各服1次;或每日3次,连服2~4天,每次按年龄大小用干品全草1~5钱。抗复发用马鞭草1~1.6两,马蹄金1~1.3钱,休止期煎服,每日2次,连服3天。㈡丸剂:马鞭草研末,水泛为丸,成人每次3钱,日服1次,连服3日。儿童剂量酌减。㈢注射剂:规格不一。用3毫升相当于干生药24克的注射液,成人每次3毫升,儿童2毫升,于发作前2小时肌肉注射。或用每2毫升含干草2克的注射液,每次按年龄大小用2~4毫升,于发作前4小时肌肉注射。此外,有用鲜马鞭草嫩叶,洗净捣烂,捏成小团,于发作前2小时塞入鼻孔,有时亦可控制发作。实践证明,鲜草比干草效果好。用药时间宜在发作前2~4小时,过迟则不能奏效;煎剂药液要浓,并需足量,否则无效。副作用较少,部分患者服药后有水泻、腹痛等反应。

②治疗白喉

取干马鞭草(全草)1两,浓煎成300毫升左右。剂量:成人每次150毫升,日服2次,连服3~5日。儿童8~14岁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连服3~5日;8岁以下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连服3~5日。治疗咽白喉60例,全部治愈,服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5.3小时,假膜消失时间2.2天,咽拭培养转阴时间2.4天,平均住院时间4.6天。临床曾试用片剂、注射剂,但效果不及煎剂显著。鲜草较干品效果更好,奏效迅速。服药后无明显中毒反应,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停药后即消失。

③防治传染性肝炎

㈠预防:用马鞭草6钱,甘草1钱,加水150毫升,煎2小时,制成药液40毫升,为成人1次剂量,饭前服,每天3次,连服4天。在流行期间对74例有可能感染者进行服药观察,4个月内未见1人发病,而对照组35人中有3人发病。㈡治疗:1)取马鞭草1斤制成煎液800毫升,成人40~50毫升,小儿20~30毫升,均日服3次;或用100%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5毫升,每日2次。共治疗80例,77例痊愈,2例显效,无效1例。黄疸消失时间平均15天;各种消化系统症状3~12天消失;肝肿大72例于14~35天消失,8例未消失;肝功能及转氨酶检查,79例在10~30天内恢复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天。临床上发现用药后有些患者有夜汗现象,此类患者黄疸消退比较迅速。此外,患者可有轻度腹痛或腹泻,但可自行消失。在应用中口服效果较针剂为快。2)用马鞭草、溪黄草、人字草(均为干品)各5钱,水煎,每日2次分服。大部分辅以维生素乙1、丙,小部分加用葡萄糖或其它中药,极少数曾加用强的松。观察200例,治愈190例,治愈率95%,平均治愈天数31.5天。服药后黄疸指数平均14.4天恢复正常(最短6天,最长49天),谷丙转氨酶平均18.4天恢复正常(最短6天,最长59天),其它如麝浊、麝絮、脑絮等恢复正常时间均为26天上下。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在黄疸消退,谷丙转氨酶等恢复正常前消失。肝肿大大部分在谷丙转氨酶恢复过程中恢复,触痛消失。

④治疗流行性感冒

用马鞭草1两,青蒿、羌活各5钱,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剂冲服。用药后随访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无效。

⑤治疗丝虫病

以马鞭草为主,配合苏叶、青蒿,治疗血检阳性但无明显体征的丝虫病人81例,经过一个疗程后复查,微丝蚴阴转率达90%,45天后复查阴转率为81.4%。另观察118例,经治疗后3天和1个月的复查,微丝蚴的阴转率仅为11%和22.1%。用法:马鞭草0.6~1两,苏叶5钱,青蒿4~5钱,加水煮沸浓缩至50~80毫升。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岁和11~15岁的儿童,剂量约为成人总量的1/3和2/3,连服10天为一疗程。服药后无严重副反应,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复。

⑥关于治疗血吸虫病问题

曾报告用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剂内服,每日3次,每次1钱,8~10天为一疗程,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例大便复查阴转。但另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认为马鞭草既不能杀灭或影响血吸虫虫体,又无保护机体肝功能的作用,因此对治疗血吸虫病无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马鞭草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拼音名】 Mǎ Biān Cǎo

【英文名】 European Verbena, Herb of European Verbena

【别名】 马鞭、龙芽草、凤颈草、紫顶龙芽、铁马鞭、狗牙草、马鞭稍、小铁马鞭、顺捋草、蜻蜓草、退血草、铁马莲、疟马鞭、土荆芥、野荆芥、燕尾草、白马鞭、蜻蜓饭、狗咬草、铁扫帚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bena officinalis L.

采收和储藏:6-8月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泥土,晒干。

【原形态】 马鞭草,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120cm。茎四方形,节及枝上有硬毛。叶对生;叶片卵圆形、倒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1-5cm,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及缺刻;茎生叶多为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两面均被硬毛。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细弱,长可达25cm;花小,初密集,结果时疏离;每花具1苞片,有粗毛;花萼管状,膜质,有5棱,具5齿;花冠淡紫色至蓝色,花冠管直或弯,先端5裂,裂片长圆形;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短。果长圆形,长约2mm,包于宿萼内,成熟后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边、溪旁或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为严。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秋雨季均可播种。按行距30cm开浅沟条播,3星期出苗,分2次间苗,最后按株距15cm定苗。春播的当年可收,秋播的在田间越冬,翌春返青,应加强管理。

【性状】 性状鉴别 带根的全草。根茎圆柱形。茎方柱形,直径0.2-0.4cm;表面灰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纵沟;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对生,灰绿色或棕黄色,多皱缩破碎,具毛;完整叶片卵形至长圆形,羽状分裂或3深裂。穗状花序细长,小花排列紧密,有的可见黄棕色花瓣,有的已成果穗。果实包于灰绿色宿萼内,小坚果灰黄色,长约 0.2cm,于扩大镜下可见背面有纵脊纹。气微,味微苦。以色青绿、带花穗、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长方形,切向壁稍厚。棱角的角隅处有角质状增厚细胞4-5列,内含浅黄色色素。皮层纤维束于茎的四角,各有1个大束,四边各有2个小束。韧皮部狭窄,细胞较小。形成层成环。木质部稍宽,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及纤维组成。中央髓部宽广,细胞壁薄。

【化学成份】 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戟叶马鞭草甙(hastatoside ),羽扇豆醇(lupelo),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 ,桃叶珊瑚甙(aucubin),蒿黄素(artemetin)。叶中含马鞭草新甙(verbascoside),腺甙(adenosine),β-胡萝卜素(β -carotenne)。根和茎中含水苏糖(stachyose)。

【药理作用】 1.抗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佳。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给药后1h开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2.镇咳作用 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3.对子宫的作用 马鞭草在浓度为1.6×10-2g/ml时,对大白鼠子宫肌条及非妊娠人体子宫肌条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动情期的标本对马鞭草最为敏感,加入马鞭草后常引起紧张性和收缩振幅同时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标本常常只是收缩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宫肌条对马鞭草的反应较弱,一般只是紧张性发生变化。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实验中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强作用,而和PGF2a则只有相加作用。马鞭草在足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浓度时,对空肠平滑肌去没有明显作用,也不能增强PGE2对空肠平滑肌的作用。4.其他作用 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5.毒性 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

【毒性】 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

【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10g,加入等量的碳酸钙拌匀,用80%甲醇溶液回流提取2h,滤过。滤液低温蒸干,残渣用少量乙醇溶液,作供试液。以马鞭草甙为标准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异丙醇(1:3:1)展开,用Godin试剂(1%香草醛乙醇溶液和3%高氯酸水溶液,临用时等量混合)喷雾后于105℃烘烤片刻,供试液色谱在对照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 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下部NI疮者,血热之极,兼之湿热,故血污浊而成疮,且有虫也。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陈藏器谓其破血杀虫,亦此意耳。

2.《别录》:主下部NI疮。

3.《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癖,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5.《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6.《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7.《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9.《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10.《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鞭草

【拼音名】 Mǎ Biān Cǎo

【别名】 马鞭梢、铁马鞭、白马鞭、疟马鞭

【来源】 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以全草入药。野生品夏、秋采收。栽培品每年可采全草2~3次,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主根近木质,黄白色,有多数须根。茎多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有刚毛。叶对生;基生叶有柄,茎生叶无柄;叶片卵圆至长圆形,长2.5~8厘米,宽1~1.5厘米,通常3裂,裂片作不规则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齿,两面有粗毛。夏、球开淡蓝色小花,多花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细长穗状花序,长至30厘米,类似马鞭状,有时分枝,成圆锥花序。花初时甚密,花轴伸长后,各花距离4~8毫米;苞呈小卵状钻头形;萼筒状,顶端5齿,长1.5~2毫米;花冠漏斗状,顶端有5裂片,略作二唇形,裂片顶端全缘,外面有柔毛;雄蕊4,二强,不外露,花药卵形;2室;雌蕊1,子房长方形,4室,每室含1胚珠。朔果包于萼内,成熟时开裂成4个小坚果。

【生境分布】 生于林边及旷野草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栽培】 喜阳和干旱,忌水浸。对土壤要求不严,低洼和盐碱土地不宜种植。用种子繁殖,可春秋季播种,条播,行距1尺,覆土2~3分,每亩播种量1斤左右。播后半月左右出苗。出苗后,应注意除草,并按株距4~5寸间苗。苗高1尺左右,可追施氮肥一次。夏季采收后要适当培土。

【化学成份】 全草含两种内酯类物质:马鞭草甙(verbenalin,C17H24O10)、马鞭草醇(verbenalol,C11H14O5)。此外,尚含有腺甙(adenosine,C10H13O4N5)及鞣质、挥发油。

【药理作用】 1、本品针剂在控制疟疾症状和抑杀疟原虫方面效果较好,控制症状,宜在发作前2~3小时注射,它能使疟原虫变形。

2、马鞭草的水及醇提取物对家兔结膜囊滴入芥子油而引起的炎症有消炎作用。

3、本品水提取物给家兔作齿髓电刺激法实验证明有镇痛作用。醇性水溶液的镇痛作用更持久。

4、马鞭草甙(Verbenalin)对哺乳动物有持久的促进乳汁分泌作用。

5、马鞭草甙可促进家兔血凝,大剂量可使蛙的粘膜剥离,并引起痉挛。

6、抑菌:马鞭草全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的31毫克/公升浓度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截疟杀虫,利尿消肿,通经散瘀。主治: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感冒发烧,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尿路感染,阴囊肿痛,月经不调,血瘀经闭,牙周炎,白喉,咽喉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制剂】 马鞭草注射液:去全草切碎,加水煎煮3次,第1次煮沸2小时,以后每次1.5小时。药渣弃去。合并3次煎液,浓缩至浓稠状,加3倍量乙醇,冰箱静置6~12小时,过滤,回收乙醇,水浴浓缩,再加20倍量乙醇精制,冰箱静置12~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水浴浓缩,再加30倍量乙醇精制,冰箱静置12~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水浴浓缩,至加乙醇无沉淀为止,弃去沉淀物,余液加3%醋酸铅(按生药量)沉淀,放冰箱12小时,减压过滤,加5%硫酸陈铅,过滤,以5%氢氧化钠调PH至6,加0.5~1%活性炭,煮沸30分钟,过滤,加1~2%苯甲醇和适量吐温-80,并加注射用水至所需量,经3号垂熔漏斗抽滤,100℃灭菌30分钟。每支3毫升相当生药干品24克。

【附方】 1、疟疾:①鲜马鞭草2~4两(干草减半),水煎浓缩至300毫升,于疟发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5~7天。对间日虐疗效较恶性疟为佳。②马鞭草1份,黄荆条2份,上药晒干,研成粉末。每日2次,每次3~5钱,可连服1周。③马鞭草注射液:成人3毫升,儿童酌减,发作前2小时肌肉注射。

2、痢疾:鲜马鞭草2两,土牛膝5钱。水煎服,每日1剂。孕妇慎用。

3、急性胃肠炎:鲜马鞭草2两,鲜鱼腥草1两。洗净,捣烂,加冷开水适量,搅匀后,绞取药汁,服药水,每日2次。

4、丝虫病:马鞭草6钱,苏叶5钱,青蒿4钱。加水150毫升,浓缩至80毫升。早、晚2次饭前服,小儿酌减。7~10天为一疗程。

5、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马鞭草1两,水煎服,每天1剂。

6、急性肝炎:马鞭草1.5两,水煎,分3次服。

7、白喉:马鞭草(全草)1两,加水2000毫升,煎熬,浓缩至300毫升。成人每服150毫升,每日2次;8~10岁每服100毫升,每日2次;8岁以下每服30毫升,每日3~4次。均为连服3~5日。

8、亚急性及慢性盆腔炎:马鞭草、鱼腥草、一枝黄花各5钱。水煎服。

9、疔疮疖肿:鲜马鞭草2两,水煎服。再用鲜马鞭草适量,洗净,加白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1日2次。

10、感冒发热:马鞭草3~5钱,水煎服,每日3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