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青竹蛇
青竹蛇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药大辞典》:青竹蛇
【出处】 《陆川本草》
【拼音名】 Qīnɡ Zhú Shé
【别名】 竹叶青、青竹丝(《动物学大辞典》)。
【来源】 为蝮蛇科动物竹叶青的全体。
【原形态】 全长50~80厘米。头部三角形;头顶覆盖许多小鳞,后头部小鳞微弱、起棱。吻鳞中等大,从背面可见.左右鼻间鳞小,由细鳞分开。上唇鳞10片,以第3鳞为最大,第一上唇鳞与鼻鳞间有一缝合线;下唇鳞12~13片。鼻鳞1片。圆形的鼻孔即位于其中;鼻鳞与颊窝间有小鳞片1~2片。眼与鼻鳞间有瓣2片;眼上鳞较大,狭长形,由10片小鳞围着;左右眼上鳞之间有小鳞11~13片,少数为9或14片。体鳞21或23~21~15行,除最外1行光滑外,余部起棱。腹鳞159~171,肛鳞单一,尾下鳞60~74对。背面和侧面草绿色;体鳞的最外一行有1条鲜明的纵走白色条纹,有的在白条纹下还伴有1条红条纹。头部青绿色,有的在头侧也有1条白纹,与体侧的白纹相接。腹面淡黄色。尾端红褐或褐色。
栖于山野和森林地带,常发现于山区的溪河边。捕食蛙类、鼠类及小鸟等。大雪至惊蛰进入冬眠。卵胎生。有剧毒。
【生境分布】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甘肃等地。
【性味】 《陆川本草》:"甘咸。"
【功能主治】 《陆川本草》:"散疮毒。治恶疮肿疖。"
【用法用量】 外用:茶油浸涂。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青竹蛇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拼音名】 Qīnɡ Zhú Shé
【英文名】 Green bamboo snake, Stejneger's pit-viper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荚红豆的茎皮、根和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mosia fordiana Oliv.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肥荚红豆 乔木,高达17m。幼枝密生棕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长19-40cm;叶柄长3.5-7cm;小叶5-9枚,稀11枚,薄革质,叶片倒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顶生小叶较大,长6-20cm,宽1.5-7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钝,近无毛或背面略被丝毛;小叶柄上面有沟槽及锈色柔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5-26cm,被锈色柔毛;小苞片2枚,披针形,密被锈褐色毛;萼漏斗状,5深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花大,长2-2.5mm,花冠淡紫红色,蝶形,旗瓣圆形具短爪,翼瓣与龙骨瓣分离;雄蕊10,完全分离,不等长,内弯,开花时伸出花冠外;子房近无柄,有4胚珠,花柱长线形,先端内卷,柱头偏斜。荚果木质,椭圆形,扁平,长5-12cm,宽5-6.8cm,先端有歪斜的喙,有种子l-4颗;种子大,长椭圆形,长约3cm,宽约2cm,种皮鲜红色。花期6-7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400m的山谷、山坡路旁、溪边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枝条圆柱形,嫩枝可见棕色短柔毛,质较硬,断面木部占大部分,中央有髓。平整小叶狭长椭圆形,长6-20cm,宽1.5-6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羽状网脉,绿色或黄绿色。纸质,气微。
【性味】 苦;涩;性凉;小毒
【归经】 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急性热病;急性肝炎;风火牙痛;跌打肿痛;痈疮肿毒;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根熬膏涂。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