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鳝鱼血
鳝鱼血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药大辞典》:鳝鱼血
【出处】 《本草拾遗》
【拼音名】 Shàn Yú Xuè
【来源】 为鳝科动物黄鳝的血。
【性味】 ①《本草汇言》:"味咸甘,气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咸,温。"
【归经】 《本草汇言》:"入足厥阴、少钥经。"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壮阳。治口眼歪斜,耳痛,鼻衄,癣,瘘。
①《本草拾遗》:"主癣及瘘,断取血涂之。"
②《纲目》:"疗口眼歪斜,同麝香少许,左歪涂右,右歪涂左,正即洗去。治耳痛,滴数点入耳。治鼻衄,滴数点入鼻。治疹后生翳,点少许入目。治赤疵,同蒜汁、墨汁频涂之,又涂赤游风。"
③《本草汇言》:"去风活血。治血燥筋挛。"
④《本经逢原》:"助阳。"
⑤《医林纂要》:"正经络,去壅滞,缓风软坚,渗湿去热。"
【用法用量】 外用:涂敷或滴入耳、鼻。内服:和药作丸。
【附方】 ①治壮年阳道不长:石龙子、蛤蚧、生犀角、生附子、草乌头、乳香、没药、血竭、细辛、黑芝麻、五倍子、阳起石等分。为末,生鳝鱼血为丸,朱砂为衣,每日空心,酒下百丸。(《本经逢原》育龟丸)
②治口眼歪斜:大鳝鱼一条,以针刺头上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以平正即洗去。(《世医得效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采用鳝鱼血局部涂敷,观察100余例,绝大部分均获治愈,少数亦有好转。用法:㈠将蜡鱼血涂于患侧(口向左歪,右为患侧;向右歪,左为患侧),30分钟后洗去,3天后再行第二次治疗。㈡先用面粉加水调搓成细长面条,做成圆圈形置于面部患侧(目的是防止鳝血流掉):然后用消毒注射针头在消毒过的地仓穴上划一"十"字,略使渗出血液:最后取鲜鳝鱼1条,将头切去,滴血于面圈范围内(地仓穴滴厚些)。2天后擦去,每隔2~5天1次。鳝鱼血涂于局部,干燥后能牵引面部肌群,刺激神经,促使瘫痪的肌群恢复正常。
②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用蟮鱼鲜血滴耳,观察63例,轻者1次,重者2次即可见效。方法:将黄鳝放在清水中养6~8小时。用时以镊子或止血钳将黄蟮颈部夹住,以消毒过的剪刀将其尾巴剪断,让鲜血滴进耳中,侧卧20~40分钟。滴药前,需先用2%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将患耳洗净、擦干。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鳝鱼血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鳝鱼血,尾上取之。
【拼音名】 Shàn Yú Xuè
【英文名】 Finless eel blood, Ricefield eel blood
【来源】 药材基源:为合鳃科动物黄鳝的血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nopterusalbus (Zuiew)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后用针刺头部或煎去尾部取血,鲜用。
【原形态】 黄鳝,体细长,呈蛇形,向后渐侧扁,尾部尖细。头圆,吻端尖,唇颇发达,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颌及腭骨上部有细齿。眼小,为一薄腊所覆盖。两处鼻孔在腹陪合为一,呈“V”字形。体无鳞。无胸腹鳍,背、臀鳍退化仅留低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体色微黄或橙黄,全体满布黑色小点,腹部灰白。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底层生活的鱼类,喜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转现象。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捕食各种小动物。
资源分布:除西北地区及东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为稠状的红色液体,味腥。
【性味】 味咸;性温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活血;壮阳;解毒;明目。主口眼㖞斜;跌打损伤;阳痿;耳痛;癣;痔瘘;目翳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敷或滴耳、鼻;或研末敷。内服:和药为丸,适量。
【附方】 ①治壮年阳道不长:石尤子、蛤蚧。生屎角、主附子、草鸟头、乳香、没药、血竭、细辛、黑芝麻、五倍子、阳起石等分。为未,生鳝鱼血为丸,未砂为衣,每日空心,酒下百丸。(《本经逢原》育龟丸)②洽口眼喝斜:大鳝鱼一条,以针刺头上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以平正即洗去。(《世医得效方》)
【临床应用】 1.治疗颜面神经麻痹:采用鳝鱼血局部涂敷,观察100余例,绝大部分均获治愈,少数亦有好转。
用法:方一、将鳝鱼血涂于患侧(口向左歪,右力患侧;向右歪,左为患侧),30分钟后洗去,3天后再行第一次治疗。
方二、先用面粉加水调搓成细长面条,做成圆圈形置于面部患侧(目的是防止鳝血流掉);然后用消毒注射针头在消毒过的地仓穴上划一十字,略使渗出血液;最后取鲜鳝鱼1条,将头切去,滴血于面圈范围内(地仓穴滴厚些)。2天后擦去,每隔2-5天1次。鳝鱼血涂于局部,干燥后能牵引面部肌群,刺激神经,促使瘫痪的肌群恢复正常。
2.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用鳝鱼鲜血滴耳,观察63例,轻看1次,重者2次即可见效。方法:将黄鳝放在清水中养6-8小时。用时以镊子或止血钳将黄鳝颈部夹住,以消毒过的剪刀将其尾巴剪断,让鲜血滴进耳中,侧卧20-40分钟。滴药前,需先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将患耳洗净、擦干。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