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蛇含石

蛇含石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全国中草药汇编》:蛇含石

【拼音名】 Shé Hán Shí

【别名】 蛇黄

【来源】 为褐铁矿的结核。除去泥土。

【性状】 略呈圆球形或不规则的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约0.7~3厘米。黄棕色或深棕色,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外被一层粉状物。质坚硬,不易砸碎,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与自然铜相似,有的断面中央呈黄白色,有金属光泽(黄铁矿),边缘呈暗棕色或深黄棕色,最外层则为黄棕色,粉质(褐铁矿)。气微,味淡。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镇惊,止痛。用于惊风,癫痫,骨节酸痛。

【用法用量】 1~3钱。

【备注】 (1)少数地区将无名异(土子)伪充蛇含石,二者外洗虽相似,但蛇含石质重,不易砸碎,而无名异较轻,质脆,易砸碎,二者不应混淆。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蛇含石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Shé Hán Shí

【别名】 蛇黄(《唐本草》)。

【来源】 为氧化物矿物褐铁矿的结核。采得后除去泥土杂质。

【生境分布】 产浙江、广东等地。

【性状】 呈卵圆形或不规则的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0.7~3厘米。黄棕色或深棕色,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外被一层粉状物,手染之成黄棕色。质坚硬,较难砸碎,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与自然铜极相似,有的断面中央呈黄白色,有金属光泽(黄铁矿),边缘呈暗棕色或深黄棕色,最外层则为黄棕色,粉质(褐铁矿)。气微,味淡。以铁黄色、形圆、体质坚重者为佳。

【化学成份】 为含水的三氧化二铁。质多不纯,含水量无一定,又常夹有砂、粘土、锰、磷、钙、钒等。

【炮制】 洗净泥土,砸成小块。

《日华子本草》:"烧赤三、四次醋淬,飞研用之。"

【性味】 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②《本经逢原》:"微毒。"

③《中药志》:"甘,寒。"

④《药材学》:"性平,味辛。"

【归经】 《本经逢匾》:"入手、足厥阴血分。"

【功能主治】 安神镇惊,止血定痛。治心悸惊痫,肠风血痢,心痛,骨节酸痛。

①《唐本草》:"主心痛疰忤,石淋,难产,小儿惊痫。"

②《日华子本草》:"镇心。"

③《纲目》:"磨汁涂肿毒。"

④《中药志》:"镇惊止痛。治惊痫、骨节酸痛。"

⑤《药材学》:"镇心安神,治惊痫抽搐及血痢久不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心悸火动:蛇黄(烧赤,酒淬至酥)二两,朱砂一两(与蛇黄同研水飞),天麻二两(别为末)。三味合匀,每以半钱,少以薄荷汤调,食后、夜卧服。(《本草衍义》)

②治风痫,不问长幼,并是积热风痰攻心所为:蛇黄小者二十枚,以槲树汁拌,入火煅令通赤,取出,于净地上一宿出火毒后,细研如面;又用狗胆一枚,取汁相和,以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下十五丸,三、五日后当吐出恶痰涎。(《圣惠方》)

③治小儿惊痫,因震骇恐怖,叫号恍惚:蛇黄三个(真者,火煅醋淬),郁金七分(一处为末),麝香一字。上为末,饭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金银磨刀水化下。(《小儿药证直诀蛇黄丸

④治肠风下血:蛇黄二颗,煅,醋淬七遍,捣研如面。每服三钱匕,陈米饮调下,食前服之。(《圣济总录》蛇黄散)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蛇含石,与代赭之性不甚相远,为小儿镇摄惊痫之重剂,脾风泄泻者宜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蛇含石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Shé Hán Shí

【英文名】 Limonite

【别名】 蛇黄、蛇黄石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氧化物矿物褐铁矿的结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ite;Limonite

采收和储藏:采得后除去泥土杂质。

【原形态】 1.黄铁矿 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成分相同而属于正交斜方晶系的称白铁矿;二种为同质多象变体,均是FeS2。结核状,争晶或细粒个体放射状排列,同心环状结构。新鲜面呈浅黄铜色,金属光泽,硬度6-6.5,相对密度4.9-5.2。风化面呈紫褐色或褐黄色,土状光泽,硬度和相对密度降低。白铁矿硬度5-6,相对密度4.9。性坚硬而脆,断面参差状。表面风化褐铁矿,断面边缘褐色或黄褐色,核部与黄铁矿(或白铁矿)相同。

2.褐铁矿,非晶质。常成葡萄状、肾状、乳房状、块状、土状等集合体。颜色为褐色到黑色,若为土状则为黄褐色或黄色。条痕为黄褐色。半金属光泽或土状光泽,有时作丝绢光泽。不透明。断面为介壳状或土状。硬度1-5.5。比重3.6-4.0。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多见于沉积岩中和金属矿物的氧化带。

2.主要由含铁矿物经氧化分解后,再经水解汇集沉积而成。

资源分布:1.产于山西、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四川等地。

2.主要产区有河北、江苏、浙江、河南。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粒状或结核状集合体。呈类圆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4.5cm。褐黄色或褐色。表面粗糙,具密集的立方体形突起,常被一层深黄色粉状物,手触之染指。体重,质坚硬。砸碎断面呈放射状或具同心环层纹;外层色;产深,呈褐色或褐黄色(为褐铁矿部分);土状光泽。中央核层色较淡,呈铜黄色、浅黄色或灰黄色(为黄铁矿部分),具金属光泽。微有硫黄气,味淡。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呈浅黄铜色。正交偏光镜下常见到球粒状集合体,球粒粒径约为0.06mm,往往充填在空洞中,因此反射光观察结核大体分为胶体状黄铁矿和微晶球粒白铁矿。前者往往在空洞或裂隙分布。在裂隙尚见到氧化铁,黄铁矿为均质体。

白铁矿反射率:目测值:绿:52;橙:45.25;红:44.5。双反射清楚,强非均质,球粒平行十字消光。

褐铁矿化黄铁矿结核 表层均已风化为褐铁矿;反射光下呈红色或褐色。内部常为黄铁矿或白铁矿,其特征同上文。

【化学成份】 褐铁矿部分,主要为含水的三氧化二铁(2Fe2O3·3H2O),质多不纯,含水量无一定,又常夹有砂石、粘土、锰、磷、钙、钒等杂质。黄铁矿主含硫化铁(FeS2)。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振摇,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2ml,滴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深蓝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稀盐酸中不溶,但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检查铁盐)②取滤液2ml,滴加硫氰酸铵试液,即显血红色。(检查铁盐)(2)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曲线特征表明,生品主由黄铁矿组成,4.22(4),3.14(2),2.72(10),2.43(5)。锻后转化为赤铁矿,3.72(2),2.71(140),2.53(8)。

(3)差热分析曲线 生品吸热319℃(小)。390℃(微),610℃(大),665℃(微);放热705℃(小)。0-130℃间微增重,130-390℃,390-610℃,670℃后有失重。

【炮制】 洗净泥土,砸成小块。《日华子本草》:烧赤三、四次醋淬,飞研用之。

【性味】 甘;寒

【归经】 心包;肝经

【功能主治】 安神镇惊;止血定痛。主心悸惊痫;肠风血痢;胃痛;痈疮肿毒;骨节酸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心悸火动:蛇黄(烧赤,酒淬至酥)二两,朱砂一两(与蛇黄同研水飞),天麻 二两(别为末)。三味合匀,每以半钱,少以薄荷汤调,食后、夜卧服。(《本草衍义》)②治风痫,不问长幼,并是积热风痰攻心所为: 蛇黄小者二十枚,以槲树汁拌,入火煅令 通赤,取出,干净地上一宿出火毒后,细研如面;又用狗胆一枚,取汁相和,以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下十五丸,三、五日后当吐出恶痰涎。 (《圣惠方 》)③治小儿惊痫,因震骇恐怖,叫号恍惚: 蛇黄三个(真者,火煅醋淬),郁金七分(一处为 末),麝香一字。上为末,饭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金银磨刀水化下。(《小儿药证直诀》蛇黄丸)④治肠风下血: 蛇黄二颗,煅,醋淬七遍,捣研如面。每服三钱匕,陈米饮调下,食前服 之。(《圣济总录》蛇黄散)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蛇含石,与代赭之性不甚相远,为小儿镇摄惊痫之重剂, 脾风泄泻者宜之。

2.《唐本草》:主心痛疰忤,石淋,难产,小儿惊痫。

3.《日华子本草》:镇心。

4.《纲目》:磨汁涂肿毒。

5.《中药志》:镇惊止痛。治惊痫、骨节酸痛。

6.《药材学》:镇心安神,治惊痫抽搐及血痢久不止。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