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松木皮
松木皮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药大辞典》:松木皮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Sōnɡ Mù Pí
【别名】 赤松皮(《千金方》),赤龙鳞(《永类钤方》),赤龙皮(《纲目》)。
【来源】 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的树皮。
【化学成份】 含鞣质。
【功能主治】 去风,胜湿,祛瘀,敛疮。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肠风下血,远年久痢;痈疽久不收口,金疮,汤火伤。
①《纲目》:"痈疽疮口不合,生肌止血。治白秃,杖疮,汤火疮。"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骨痛,跌打瘀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风湿性关节炎:松树皮(去粗皮)、锦鸡儿根、茜草、络石藤各五钱,虎刺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肠风下血过多:松木皮(先刮去粗浮者,取贴木嫩皮)锉细,焙令半干,再入铫子内,慢火炒干,为细末。每服一钱,入腊茶一钱,白汤点服,食前。(《杨氏家藏方》松皮散)
③治久痢:赤松皮(去上苍皮)切一斗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差即止。(《千金方》)
④治金疮:古松皮,煅存性,研末搽之,最止痛。(《永类钤方》)
⑤治小儿头疮浸湿(名胎风疮):古松皮入豆豉少许,瓦上炒存性,研末,入轻粉、香油调涂之。(《经验良方》)
⑥治皮肤瘙痒症、漆疮、湿疹:松树皮煎汤熏洗。(《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烧伤:老松树皮烧成炭,研为极细末,过筛。清创后,患处有渗出液或化脓时,直接撒粉;无渗出液者,用香油调成糊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松木皮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Sōnɡ Mù Pí
【别名】 赤松皮、赤龙鳞、松皮、松树皮、赤龙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思茅松、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inus kesiya Royel ex Gord var. 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2.Pinus massoniana Lam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洗净,节段,晒干。
【原形态】 1.乔木,高达30m。树皮褐色,裂成龟甲状薄块脱落。树枝每年生长2至数轮,一年生枝淡褐色或黄色,有光泽。针叶3针一束,长10-22cm,细柔,边缘有细齿,树脂道3-6,边生。球果成熟后宿存树上多年不落,卵圆形,长5-6cm,径约3.5cm,基部稍偏斜;鳞盾斜方形,显着隆起呈锥状,横脊显着,鳞脐小,稍凸起,有短刺。种子椭圆形,长5-6mm,连翅长1.7-2cm。
2..乔木,高达45cm。树皮红褐色,成不规则长块状裂。小枝常轮生,淡黄褐色,无白粉,无毛;冬芽卵状圆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鳞边缘丝状,先端尖或有长尖头。叶针形。2针一束,长12-30cm,细长而柔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道约4-8个,在背面边生,或腹面也有2个边生;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长1-1.5cm,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状;雌球花单生或2-4个聚生于新枝顶端,淡紫红色。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形,长4-7cm,径2.5-4cm,有短梗,下垂,熟时栗褐色;中部种鳞近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cm;鳞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鳞脐微凹,无刺。种子长卵圆形,长4-6mm,连翅长2-2.7cm 。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600-1600m的山地、宽谷、盆地等处。
2.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云南等地。
2.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 马尾松皮含左旋海松酸(pimaric acid).
【性味】 苦;性温
【归经】 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血,敛疮生肌。。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金刃伤;肠风下血;久痢;湿疹;烧烫伤,痈疽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痈疽疮口不合,生肌止血。治白秃,杖疮,汤火疮。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骨痛,跌打瘀痛。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