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灵素节注类编-->卷六-->诸痹证-->众痹周痹
众痹周痹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灵枢·周痹篇》帝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耶?将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 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帝曰∶愿闻众痹。岐伯曰∶此各在其处,各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按此言忽痛忽止,上下移徙者,以其邪各在一处,此痛彼止,彼痛此止,或各痛各止,互起互伏,痹处众多,故名众痹。因邪根据脉路,而脉中气血流行不住,故邪动静不常,动则痛,静则止,而经脉左右相同,故痛必左右相应,而止在近脉之处,更发更休,非能周于一身,故不名周痹也。刺之者,其痛虽止,必刺其原痛之处以去邪,勿使复痛也。
帝曰∶周痹何如?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此言邪在血脉之中,十二经脉行于周身,故名周痹。其痛上下行走,不能左右者,邪随阴阳升降之气而行,故与众痹不同。痛从上下者,其痹在上,故先刺下以泄其标,再刺其上以脱其本;痛从下上者,其痹在下,故先刺上以泄其标,再刺其下以脱其本。若众痹,邪根据脉外,脉外气宽,其邪与脉或近或远,近脉则动而痛,远脉则静而止,以其气宽,故动则必根据脉路,左右相应也。
帝曰∶此痛安生?岐伯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上文言邪在血脉之中,血脉本居分肉之间,分肉即卫气所周行者。风寒湿邪,必先伤卫,久则侵营,而入血脉。当其由浅入深,而与卫气迫切而为沫,沫得寒而凝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作痛,痛则心神注之,心之所之,气亦至焉,故阳气随心而至痛处则热,热则寒散痛解,解则气厥而不通和,不通和,故他处之痹又发,发则又如是而痛也。经脉内通于脏,而邪则痹聚营卫,未入五内,其营卫在分肉间,故外不及于皮,因是真元之气不得行于周身,内外皆为邪痹肌肉之故,而名周痹。若以邪在血脉,而经脉周于一身,其义亦当名周痹也。至于一处痛解,而他处痹痛又发,其义理与众痹同。众痹邪痹卫分而近于脉,此则邪痹肌肉间而入血脉,故其痛发,随脉上下,而与众痹之左右相应者不同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