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正文-->温脾通下

温脾通下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习惯性便秘:便秘多因大肠积热或寒凝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前者用麻子仁丸或调胃承气,后者用温脾汤半硫丸。先生治习惯性便秘,在初诊用半硫丸不效后,转用千金温脾汤以温补脾阳,攻逐冷积,一服立应。如”高,女,二诊:无效,肠之蠕动陷于麻痹状态,予千金温脾汤。党参干姜、熟大黄、清炙草、炮附块、全当归、元明粉(分三次服)”。

黄疸:《临证指南医案》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先生治寒湿壅滞,中阳不运,胆液外溢,导致白睛发黄,神情疲惫,大便秘结,脉迟之阴黄证,用茵陈术附汤去肉桂,温化寒湿以退黄疸,加大黄、元明粉通便去积,泽泻利水泄下,使寒湿之邪,从前后二阴外出。如”张,男,神倦,脉迟,旬日不更衣,目白黄,此当温泄之。炮附块、绵茵陈、炮姜、生苍术、生锦纹、元明粉(分冲)、泽泻、粉甘草”。

水肿:水肿由外感或内伤起因,导致气化失常,水液不行水道而内停脏腑,外泛肌肤而成。《灵枢·水胀篇》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足胫肿”,并制订了”去菀陈……开鬼门,洁净府”的治则。以后《金匮要略》又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法。先生治面浮,足背肿,小便少,大便秘者,一方面采用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治法,用茵陈五苓散利水渗湿,同时根据”二便皆少”的症情,创造性地运用了”去菀陈“法,用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下。如”蓝,男,面部足背有浮肿状,主因在二便皆少。予茵陈五苓散、大黄附子汤。绵茵陈、赤猪苓、生苍术、川桂枝(后下)、泽泻、炮附子、熟锦纹、葫芦瓢”。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