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寿世保元-->卷二-->内伤-->内外伤辨

内外伤辨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伤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伤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伤恶寒。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恐些小贼风。外伤症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拥盛有力。内伤者不然。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伤者无此。外伤则邪气有余。发言壮厉。且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伤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则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外伤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里方罢。内伤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若显内症多者。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宜以补养为先。

若显外症多者。则是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为急。

一论饮食劳倦伤脾。则不能生血。故血虚则发热。热则气散血耗而无力。或时易饥。或时饱闷。不思饮食。变病百端。如遇外感重者。则先理外感六分。而治内伤四分。见效即住。如外感轻则内伤药用六分矣。能治万病。其效如神。

东垣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减少。气不足以息。言语怯弱。腹中不和。

口不知谷味。或胃当心而痛。或上肢两胁痛甚。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若形体劳役而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食少。小便黄赤。

大便或闭或泄。或虚坐。只见些白浓。或泄黄糜。无气以动。而懒倦嗜卧。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若外感风寒。俱无此症。故易分别耳。

虚实之症。不可不知。因往往以内伤不足之病。误作伤寒外感有余之症。汗之吐之。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实实虚虚。医杀之耳。

夫伤寒为六淫之病。风寒始于表。而渐传于里。则初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身疼。当汗之。及其邪入于里。热盛内实。谵语狂妄。当下之。不愈即发斑黄厥逆。变生诸症矣。

夫内伤因七情郁结。饮食劳役。为不足之病。始生于里。而发于表也。其病倦怠。四肢不收头疼时作时止。其热始发于心膈间。次发于肢体。稍遇风寒。时时畏惧。气短喘促。懒于言语。脉必微细。或弦而数。或虚而大。只此分别。则内外易见矣。

一论中气不足。或误用克伐。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无力。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微细软弱。自汗身倦目合。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等症。因脾胃虚而不能愈者。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而不胜发表。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劳役感冒。或劳役感冒而后入房者。急加附子

愚谓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脾胃气实。则肺得其所养。肺气既盛。水气生焉。水升则火降。水火既济。而全天地交泰之令矣。脾胃既虚。四脏俱无生气。故东垣先生着脾胃内外伤等论。

谆谆然皆以固脾胃为本。所制补中益气。又冠诸方之首。观其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补肾不若补脾。正此谓也。前所治症。概举其略。余当仿此而类推之。是方之妙。并注以表明之

补中益气汤

黄 (蜜炒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白术(去芦炒一钱五分)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陈皮(七分) 柴胡(六分) 升麻(八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如感风寒。头痛发热。加川芎防风白芷各一钱。羌活七分汗多。加黄 五分。如汗多。去升麻、柴胡。加炒酸枣仁一钱。夜间不睡亦加之。如虚火炎上。加玄参一钱。如阴虚生火。加酒炒黄柏知母各七分。夏月亦可常用。如阴虚痰多。加贝母一钱。如泄泻。去当归。加白茯苓一钱。泽泻一钱。白芍煨一钱。如气虚甚者。必少加大附子制过。以行参 之力也。手足冷。或腹痛。亦如之。如心刺痛者。乃血涩不足。加当归五分。白豆蔻七分研。如用心太过。神思不宁。怔忡惊悸。加参、苓、酸枣仁炒、柏子仁各一钱。远志石菖蒲各七分。如咽干及渴者。加干葛七分。天花粉一钱如饮食少。或伤饮食。加神曲麦芽山楂各一钱。如精神短少者。倍加人参。夏。

五味子十粒。麦门冬去心一钱。如梦遗。加牡蛎龙骨 各一钱。如头痛。加蔓荆子七分。痛甚。加川芎七分。如头顶痛者。加 本一钱。细辛三分。如腰痛。加牛膝杜仲、姜炒各一钱。如脚弱。加木瓜一钱。汉防己五分。如有痰加半夏姜制七分。贝母一钱。如咳嗽。夏加片芩、知母、麦门冬各一钱。如久嗽。肺中有伏火者。减人参。加片芩、紫菀各一钱。如食不下。胸中有寒。或塞滞。加青皮五分。木香三分。如脚软乏力或痛。加酒炒黄柏一钱。牛膝、五加皮各一钱。如五心烦躁。加生地黄。若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方见怔忡)

一论中气虚而胃弱。不爱食。及食不生肉。不长力。或常微热怯冷。神疲倦怠。或带痰嗽。

加味六君子汤

人参(一钱)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陈皮(八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半夏(姜制八分)干葛(七分) 山楂肉(一钱) 甘草(炙五分) 砂仁(五分)

上锉一剂。姜煎服。

一论此方。药性中和。专理心脾。气弱神昏。体倦多困少力。饮食不进。中满痞噎。心忪上喘。呕吐泻痢等症。久服养气育神。醒脾益胃。扶正辟邪。

参苓白术散

人参(一钱) 白术(去芦一钱) 白茯苓(去皮七分) 白扁豆(炒一钱) 山药(一钱)莲肉(去心皮七粒) 桔梗(去芦七分) 薏苡仁(一钱) 砂仁(五个) 甘草(炙四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一论凡遇劳行辛苦。用力过多。即服此二三剂。免生内伤发热之病。

补气汤

嫩黄 (蜜水炒一钱半) 人参 白术(去芦炒) 陈皮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 五味子(十粒) 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劳倦甚者。加附子五分。

一论凡遇劳心思虑。损伤精神。头目昏眩。心虚气短。惊悸烦热等症。

补血汤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白茯苓(去皮木)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人参(一钱二分) 川芎(六分) 怀熟地黄(二钱) 陈皮 栀子(炒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沉。怠于动作。嗜卧无力。

补胃汤

黄 (蜜炒二钱) 人参(五分) 甘草(炙二钱) 当归(五分) 神曲(炒七分) 柴胡(三分) 升麻(二分) 苍术(米泔浸一钱) 青皮(去穣五分) 黄柏(酒炒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一论病后元气虚弱。脾胃亏损。此药补气和血。健脾理胃。进美饮食。壮健身体。充实四肢。清火化痰。解郁顺气。

参苓白术丸

人参(一两) 白术(去芦土炒一两半) 白茯苓(去皮一两) 怀山药(炒一两) 白扁豆(姜汁炒一两) 桔梗(去芦一两) 薏苡仁(炒一两) 莲肉(去心皮二两) 陈皮(一两)半夏(汤泡姜汁炒一两) 砂仁(五钱) 黄连(姜汁炒一两) 神曲(炒一两) 香附(童便炒一两) 白芍(酒炒一两) 当归(酒炒二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末。姜、枣煎服。打神曲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米汤下。加远志去心一两亦妙。

一论此方养元气。健脾胃。生肌肉。润肌肤。益血秘精。安神定志。壮筋力。养精神。

进饮食之上品也。又治虚劳瘦怯。泄泻腹胀。肿满喘嗽等症。

阳春白雪糕

白茯苓(去皮) 怀山药 芡实仁 莲肉(去心皮各四两共为细末) 陈仓米(半升) 糯米(半升) 白砂糖(一斤半)

上先将药米二味。用麻布袋盛放甑内。蒸极熟取出。放簸箕内。却入白砂糖同搅极匀。

揉作一块。用小木印印作饼子。晒干收贮。男妇小儿任意取食。妙不可言。

一秀才劳役失宜。饮食失节。肢体倦怠。发热作渴。头痛恶寒。误用人参败毒散。痰喘昏愦扬手掷足。胸膈发斑。如蚊所咬。余用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麦门、五味补之而愈。

一男子发热烦渴。时或头痛。因服发散药。反加喘急腹痛。其汁如水。昼夜谵语。余意此劳伤元气。误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询之果然。遂与十全大补汤。加附子一钱。服之熟睡唤而不醒。举家惊惶。及觉。诸病顿退。再剂而痊。凡人饮食劳役。起居失宜。见一切火症。悉属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肚腹喜暖。口畏冷物。此乃形气病气。俱属不足。法当纯补元气为善。

一人因劳役失于调养。忽然昏愦。此元气虚火妄动夹痰而作。急令灌童便。神思渐爽。

更用参、 各五钱。芎、归各三钱。玄参、柴胡、山栀、炙草各一钱。服之稍定。察其形倦甚。

又以十全大补汤。加五味、麦门治之而安。凡人元气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饮食劳倦。

或因用心太过。致遗精白浊。自汗盗汗。或面热晡热潮热发热。或口干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胀。胁肋作痛。或头颈时痛。眩晕目花。或心神不宁。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涩。茎中作痛。或便溺余滴。脐腹阴冷。或形容不充。肢体畏寒。或鼻气急促。或更有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但服前汤。固其根本。诸症自息。若攻其风热。则误矣。一人面如血红发热。终日不食。沉困。相火冲上。予以补中益气汤煎半碗。童便半碗。合而服之。日进五服而愈。

一论大凡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实当补中益气为主。盖为中州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受于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燥甚者。则当以辛润之。以苦泄之。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