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明医指掌-->卷五-->噎膈证六
噎膈证六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歌】噎膈生于血液干,或因气火或因痰。近于咽嗌名为噎,水饮能吞食物艰。胃脘之间成膈证,食虽能进下关难。要参脉症求虚实,勿泥辛香概作寒。
【论】丹溪云∶噎病生于血干。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健运,能为诸经行其津液,稍有不行,则留滞壅塞,而噎膈之病作矣。世人皆遵局方,但有呕吐者,便用香燥热药,偏助其火,不思此病原因燥结枯槁而成,复用香燥热药治之,其谬甚矣!其始,胃液凝聚,其久也,脾气耗败,传化渐迟。乌、附、丹毒服之积久,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渐成反胃,小便秘,大便如羊粪,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夫血,阴也。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金水二气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润传化合宜,何噎之有?世人概用香燥热药者,不知此理也。子和引《内经》三阳结为膈立论,力辨世人热药之误,可谓明矣!
又有以承气治之,失之太峻也。盖咽有因火气冲逆,食不得入者,脉数大。有因痰饮阻滞者,脉结滑。有七情郁结者,脉沉涩。有因瘀血积滞,盖阳无阴不能失化,阴失位,阳伏其中,传化不变而反上行,其脉芤涩。因气者,从气治;因血者,从血治;因痰者,导之;因火者,壮水制之,岂专以辛香燥剂乎!若脾胃阳火衰微,不能运化者,暂以辛温药开其结滞,仍以益阴养胃为主。若概以局方辛香燥热之药以火济火,重耗其津液,则大便闭结,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而噎膈转甚矣。此千古之弊也!
达按∶前证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狭窄,不能宽畅,饮或可下,食则难入,而病已成矣。好酒之徒患此者,必是顽痰,盖酒能发火,火能成痰,痰因火煎,胶结不开,阻塞道路,水饮下咽,亦觉痛涩。若以血槁治,投当归、地黄等药,血未必润,反助其痰,病何由愈!若黑瘦之人,真阴素虚,常觉内热,又不嗜酒,或过服香燥热药者,当以血槁治。
痰气
喜怒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气留于咽嗌者,快气饼子、四七汤主之。
痰郁者,化痰丸。关格者,必用吐以提其气。若横格,不必在乎出痰也。有痰亦宜吐,涌痰汤。其关格者,详本条内。
快气饼子
治气郁不快,食下则胸膈噎塞疼痛。
莱菔子(炒,二两) 紫苏子(一两) 橘红(一两) 白豆蔻(一两) 白茯苓(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姜汁为饼子,时时噙嚼之。
四七汤
治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并治中脘痞满,痰涎壅盛,上气喘急。妇人有孕恶阻,亦宜服之。
半夏(一钱半) 白茯苓(一钱三分) 苏梗(一钱) 浓朴(一钱)
化痰丸(方见痰证。)
涌痰汤
甘草(一两) 桔梗(一两) 瓜蒂(五钱) 枳壳(五钱) 陈皮(五钱)
上,用水十碗,煎至五碗,去渣,连连饮尽,浸浮其痰,发一恶心,即大吐。得宽后,可服参苓白术散调理,不致复发矣。
火
上焦火盛冲逆,食不得下而呕者,和中桔梗汤加竹茹、枇杷叶,渴者,去半夏,加麦冬。大便燥结者,人参利膈丸微下。血少阴虚,火盛不得眠,食入反出者,朱砂安神丸。
和中桔梗汤(方见呕。)
人参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咳喘满,和脾开滞,推陈致新,治噎膈之圣药。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人参(一两) 当归(一两) 藿香(一两) 甘草(一两) 枳实(一两) 大黄(酒浸,一两) 浓朴(姜制,一两)
上为细末,水丸,温水送下五十丸,如桐子大。仍用猪胆导之,得通便佳。
朱砂安神丸(方见惊悸。)
虚
血气槁弱而成噎塞者,养血汤,或润血饮子。脾虚,中气不足,八珍汤加橘皮、竹茹、枇杷叶。
养血汤
当归(二钱) 生地黄(二钱) 玄参(二钱) 阿胶(二钱) 知母(二钱) 红花(五分,酒洗) 桃仁(五分,研泥)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加生白蜜二匙服。
润血饮子(增)
治血槁成噎。
水一钟,入阿胶一两,化开,煎至七分,加竹沥半盏,人乳一盏,蜜五匙,徐徐服之。
瘀血
瘀血则脉涩,桃仁承气汤下之。
桃仁承气汤(方见本条下。)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