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名词词典-->内、儿科病症-->小儿杂病
小儿杂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变蒸
小儿变蒸的说法,始创于西晋.王叔和。所谓变蒸,指小儿出生后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再加三大蒸,共五百七十六日变蒸完毕。徐春甫《古今医统》:「变者性情变易也,蒸者身体蒸热也。」变蒸的临床表现为身微热,耳及臀部冷,此外无其它症状。历代医家,都认为这种发热证候,是婴儿发育过程的正常生理现象。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认为:「每经一次之后,则儿骨脉气血稍强,精神性情特异。」直至明.张景岳认为变蒸是婴儿发热的别名,不是发育的正常过程。清.陈复正支持他的见解。
哺露疳
病因同丁奚疳。常为丁奚疳的进一步发展,患儿极度消瘦,时有寒热,腹大,颈细,食多吐逆,泄泻无度。常兼有肠寄生虫疾病。
不乳
婴儿出生十二小时后不因口腔疾患而不能吮乳的称为“不乳”。有实证、寒证、虚证之分。实证见腹胀便秘、呕吐、烦躁不宁,啼哭声粗,乃因胎粪不下,秽热郁结胃肠所致。寒证见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口吐白沫,啼哭绵绵不休,甚别便溏肢厥,此属肠胃虚冷,与产时受寒有用。虚证见形神虚怯,面色晄白,气息微弱,啼声无力,肢冷唇淡,由于元气怯弱,多见于难产或早产儿。
瘛瘲
俗称“抽风”,是小儿惊风的一个症状。瘛,是筋急击缩;瘲,是筋缓纵伸。瘛瘲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状态,是热极生风、肝风内动的证候。
丁奚疳
其病由哺食过度,脾胃受伤,营养不能吸收所致。症状以腹大、颈细小、面黄肌瘦为其特点。
肺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失调,郁热伤肺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气逆、咽喉不利、多涕时啼、憎寒、腹胀、泄泻米泔样粪便、乳食减少,口有腥气、皮毛干焦、四肢消瘦等。
肝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失调,肝经受热所致。主要症状有消瘦、腹胀、面色青黄、多汗、下痢次数多、粪便中有鲜血或粘液、摇头揉目、雀盲,甚至眼睛不想睁开等。
疳(疳积)
亦称“疳积”。好发于幼弱小儿。以面黄肌瘦、肚腹膨胀、营养障碍,伴有慢性消化不良为特征。一般的临床表现为毛发焦稀、易发脾气、吮食手指、嗜异食、大便泄泻、酸臭异常等。致病原因,多与所乳过早,饮食失节,病后失调,以及虫积等因素有关,导致脾胃受伤,营养吸收障碍而得病,久而伤及其它脏腑。
龟背
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发生畸形的一种疾患。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气虚,不能充养骨髓、督脉致脊骨痿弱,逐渐变成畸形。其症状为脊骨弯曲隆起,状如龟背,故名。是佝偻病的症状之一。
鸡胸
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变成畸形的一种疾患。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脾肾亏损、胸骨柔弱而成。其症状为胸廓向前畸形突出,状如鸡胸,故名。是佝偻病的症状之一。
急惊风
以发病迅速、高热眼红、昏迷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洙、痰声漉漉等为主证,故名。发病原因,有由于外感六淫,或暴受惊恐,或痰积食滞所引起。由外感六淫引起的,初起伴有发热等;由惊恐诱发的,多不发热或发热不高,睡中惊惕啼哭;由痰积食滞引起的,有腹胀痛、便秘或大便腥臭,呕吐嗳酸等。凡急性热病有上述主证的都属于急惊风,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的急性感染,如流行性脑膜炎及脑炎等。
脊疳
是形容疳积患者羸瘦,脊骨显露,故名。
解颅
即头颅骨缝分裂,前囟扩大,不能闭合之症。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大都在出生六个月时骨化,前囟在一岁至一岁半时闭合,后囟在二至四个月时闭合。如延期闭合,名为“解颅”。多由先天不足,肾气亏损所致,其症状为头缝裂开,头皮光急,青筋显露,面色晄白,眼珠常下翻,故白睛特别显露,智力发育不良。解颅是较重的佝偻病的症状之一,亦见于脑积水。
惊风
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在儿童疾患中,凡因风而出现惊厥抽搐症状的,统称为惊风。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二类,各详本条。
惊风八候
指惊风的八种症状表现。搐,肘臂伸缩抽动;掣,两肩拽动;颤,手足震颤;搦,两手握拳或十指开合不已;反,角弓反张;引,臂若开弓,手如挽弓;窜,眼睛上视;视,眼睛斜视,睛露不活。
惊厥
指突然受严重精神刺激,以致气血逆乱,昏倒在地,不省人事的现象。指小儿惊风证候。
客忤
小儿突然受外界异物、巨响、或陌生人的惊吓,而发生面色发青、口吐涎沫、喘息腹痛、肢体瘛瘲、状如惊痫的,称为“客忤”。
口疳
小儿疳积泄泻,未愈或初愈,口腔发生溃疡,称为“口疳”。是由于湿热蒸灼津液所致。
马牙
多因胎内受热毒所致。其症状为初生儿牙龈上生白色小泡,状如脆骨,妨碍吮乳。
慢惊风
以慢性发作,面色淡白或青、神倦嗜睡,缓缓抽搐、时作时止、腹部凹陷、呼吸微缓等为主证,故名。发病原因,或因呕吐泄泻后引起,或由急惊转变而成。由吐泻引起的,多见囟门和目眶低陷,肌肉松弛,便稀尿少,口鼻气冷,甚则睡中露睛,肢冷,脉细无力。由急惊转成的,有便秘,小便失禁,或尿闭,汗出淋漓,舌红少苔,邪盛者,两目畏光,强直抽搐,甚则语言错乱,舌红,苔浊腻等。慢惊包括多种重病晚期有惊厥的,如结核性脑膜炎等。
内钓
小儿由于胎寒或脾胃虚寒引起的一种病症。主要症状有腰背屈曲,腹痛多啼,唇黑囊肿(陈治《幼幼近编》)。
脾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所致。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榖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
脐风
又称“撮口”、“噤风”。即新生儿破伤风。以牙关紧闭、强直痉挛、角弓反张、面带苦笑为特征。严重的兼见面色发青,呼吸急促等症状。主要由于断脐不洁,或脐带脱落过早,局部受伤感染所致。
热疳
是由于小儿夏季断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所致。主要症状有肌瘦腹胀、手足心热、烦渴善食、泄泻、大便色淡,或泻下未消化食物残渣等。
肾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失调,伏热内阻所致。主要症状有四肢消瘦、面色黝黑、齿龈生疮或溃烂出血、上热下冷、寒热时作、吐逆、乳食减少、大便滑泄,甚则脱肛、肛门溃烂、湿痒生疮。常见“解颅”、齿迟、行迟等肾气不足等证。
胎赤
初生儿皮肤色红如涂丹,是胎中感受热毒所致。小儿眼睑赤烂。“胎风”的别称。
胎肥
指初生儿肌肉肥厚,目睛粉红,满月之后,日渐消瘦,五心烦热,大便难,口中时流涎。这是由于胎中感受产母胃热所致。
胎风
指小儿出生后,身热,皮肤红赤,状如烫火伤的一类证候。大多由于妊娠时过食辛热,脾胃积热影响胎儿所致。
胎黄
初生儿于出生后数天面目、皮肤发生黄疸,叫“胎黄”,或称“胎疸”,即现在所称的新生儿黄疸。多因妊娠时母体湿热熏蒸于胎所致。轻症一般不用治疗,黄疸可自行消退。
胎惊
新生儿非因脐风而出现惊风证候叫“胎惊”。前人认为由于孕妇饮食调养失常或精神因素,影响胎儿所致。主要表现有惊厥,知觉全失,手足抽动,面部肌肉痉挛。呈阵发性发作,不发时无异常征象。
胎热
指初生儿出现壮热、烦惊、痰多喘急、目赤胞肿、便秘、小便赤等的一类证候。是由于产母在妊娠期过食热毒之物,或过服温药,热蓄于内,熏蒸胎气所致。孕妇经常目赤多眵或眼目昏花,亦名“胎热”
胎疝
小儿初生即见阴囊肿大的病症。
胎痫
指初生儿百日内所发生的痫症。
螳螂子
初生儿数天或一个月,二侧腮内发现有肿胀有硬块,吮乳不便,甚至啼哭不能出声,称为“螳螂子”,俗名“土脯子”,今名“颊脂垫”。
天钓
小儿惊风的一种。陈治《幼幼近编》:「天钓属心肺积热所致,其证涎潮(形容口水多)搐弱,项强痰鸣,双眸(即目睛)翻上,爪甲包青,皆痰热壅滞上焦所致」。
五迟
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称为“五迟”。病因与“五软”基本相同。参见该条。
五疳
疳证按主要的脏腑病变,分为五撞类型。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详见各条。
五软
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称为“五软”,又名“胎弱”、“胎怯”,或称“白痴”。以发肓迟缓、智力发育不全为特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早产,或后天乳养不足所致。类于大脑发育不全之软白痴,即伸舌样愚钝症。
心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失调,心经郁热所致。主要症状有身热、颊赤面黄、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口渴饮冷、下痢脓血、盗汗、磨牙、易惊等。
囟填
即囟门凸起。有属于寒气凝滞的,囟门肿而硬,无发热,四肢不温。有因火气上冲的,囟门肿而软,面赤唇红,指纹色紫。囟填类于脑积水。
囟陷
即囟门下陷如坑状。多由于先天亏损或因长期腹泻或慢惊风后,气血虚弱,脏虚不能上荣所致。六个月以内的乳儿,囟部微陷,无其它症状的,不作病态。
夜啼
是小儿夜晚啼哭不止的病症。原因主要是脾寒和心热。因脾寒者,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腹痛,曲腰而啼;因于心热者,面色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烦躁,恶见灯火,常仰身而啼。
脏寒
指婴儿百日内,出现手足逆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不思乳食、腹痛肠鸣、泄泻清水、夜啼等症状。是由于产时冷气侵入,或脐带扎缚不紧、寒气内侵所致。指脾胃虚寒。
滞颐
小儿常流口涎,涎常渍于颐下,故名。多因脾气虚冷或实热,不能约制津液所致。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