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素灵微蕴-->素灵微蕴卷二-->五声解

五声解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素间·三部九候论》:五色微诊,可以目察,五脏相音,可以意识。声者,气之所发,气者,肺之所司, 《关尹子》金坚故实为五声也。六节脏象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脏别论: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 《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故肺病则见之于气,气病则见之于声。然五脏皆有气,则五脏皆有声。气司于肺,而传于五脏,则为五气,发于五脏,则为五音。闻声而五音以辨,则五脏攸分矣。

四十九难: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盖人秉五气,而生五脏,五气所发,是谓五声。肝秉木气,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心秉火气,在音为徵,在志为喜,在声为笑。脾秉土气,在音为宫,在志为忧,在声为歌。肺秉金气,在音为商,在志为悲,在声为哭。肾秉水气,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在声为呻。宣明五气论: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灵枢·经脉》 ;足阳明病则洒洒恶寒,苦呻数欠。足太阴病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足少阴病则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足少阳病则口苦,善太息,面微有尘,体无膏泽。阴阳别论: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若欠,名曰风厥。 《灵枢·口问》:寒气客于胃,厥逆上下散,复出于胃,故这噫。

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故为唏。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呻者,肾之声也,而亦见于足阳明者,水胜而侮土也。噫者,脾之声也,而亦见于手少阴者,子病则传母也。 《素问·脉解》:太阴所谓上走心而噫者, 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上走心为噫也。喘咳者, 肺之声也,而亦见于足少阴者, 子病而累母也。二阳者,手足阳明,一阴者,手之厥阴也。肝胆主惊,此则土金木火发病皆主惊骇者,手之阳明则金胜木,足之阳明则木胜土,手之厥阴则子传母也。欠者,肾之声也,水灭火则见于手厥阴,侮土则见于足阳明,传子则见于足厥阴,传母则见于手阳明也。而诸声之中,莫重于哕。 《素问·三部九候论》: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宝命全形论: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凡声不离气,气之方升而未升则其声怒,气之方降而未降则其声悲,气之已降则其声恐,气之已升则其声喜。气壮则声宏,气怯则声细,气塞则沉郁而不扬,气散则浮飘而不归,气滑利则流畅而敏给,气结滞则梗涩而迟发。阳气盛则清而长,阴气盛则浊而促。阴阳应象论: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良工闻声而知病者,以气寓于声也。

然气也,而神传之矣。 《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厌小而薄,则开阖利,其出气疾,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出气迟,而气之所以迟疾,则神之所使也。

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阳虚而见谵言,百无一生,神败故也。

古之言音者,于铎鼓琴瑟无情之物,而情达焉。聪者审音知其情状而悉其善恶,以声通乎气而气通于神也。况人以神气之激荡发为五声,较之丝竹金石更近自然。陆士衡《文赋》: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欢。 《邓析子》:体痛者,口不能不呼,心悦者,颜不能不笑。 《庄子》:强哭者,虽悲不衰,强亲者,虽笑不和。故语可伪也,而声不可伪。神气之默喻也。由五声而知五气,由五气而测五神。 《谭子》所谓语不灵而声灵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