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疾病预测-->篇一 总论-->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病态平衡状态为一种非正常性平衡,包括负性平衡状态及超正性平衡状态两类。其中,负性平衡状态本质属虚,超正性平衡状态本质属实或虚中挟实。由于人体有着惊人的适应力和代偿能力,因此虽长期处于病态平衡状态而未知,从而掩盖了潜病的进展,许多潜病即乘机在“正常”平衡的掩盖下长期隐匿着,待发觉时,已进入晚期……

 

第一节 负性平衡与潜病

负性平衡仍为一种病态平衡,本质属虚。长期处于负性平衡的人,一旦身体处于紧急情况或非常时期,即易诱导因代偿耗竭而出现生机崩溃。因此,掌握负性平衡的预兆规律,及早纠正,便能使疾病及早暴露……

所谓负性平衡,指人体处于低阈域的平衡,负性平衡属于病态平衡。人体平衡失常主要指阴阳失却平衡,包括阴阳偏亢或偏亏所导致的失衡。负性平衡由阴阳偏亏所引起,故本质属虚。由于人体的耐受性和适应性较强,因此虽处于负性平衡而未知,掩盖了潜病的进展,许多潜病,在负性平衡的掩盖下长期隐匿着,待发觉时,疾病往往已进入晚期。如肾阳虚本质导致的肾负性平衡隐伏多年,人体皆处于适应状态,而未能发觉,待发觉时,代偿功能已濒绝竭。由于负性平衡的掩盖,使先兆证不容易察觉,因此探讨负性平衡与潜病的规律,是揭开先兆证的重要环节。

负性平衡先兆以证的表现为主,尤以虚证为特点,因为负性平衡的本质为虚,乃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探索负性平衡的奥秘,首先要抓住潜证,尤其要注意阳虚标准症,标准症状往往是潜证首先暴露的信号。如时隐时现的出现畏寒肢冷等先兆症,则应注意肾阳虚的潜证存在,从而追索命门火衰肾阳虚惫的疾患,警惕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的潜在。

上述说明负性平衡为潜病的危险烟幕,要探索先兆症,暴露潜病,就必须识破隐蔽在负性平衡下的真面目。这就是负性平衡对潜病的预报意义。

 

第二节 负性平衡与潜病预兆

一、肾负性平衡与潜兆

肾内寓肾阴肾阳,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阴阳得以维持在一定的动态平衡之中。如因禀赋不足、久病失养,或摄生不慎、暴病失治,或过服寒凉等导致肾阳受损,因而产生肾阴阳盛衰的变化。肾负性平衡的实质是肾阳不足,肾阳受伐命火虚衰为根本原因。

肾负性平衡的表现特征

肾负性平衡,一般情况并无畏寒、肢冷、乏力、腰酸、尿频、脉沉、苔白等肾阳虚证出现。只有单一的一症或少数几个症时隐时现,但精力却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尤其在劳累、感染、寒冷、外伤、手术、过敏和精神打击等情况下,则表现出应激力明显低下或在上述情况下显现肾阳虚症状。因此,如平时出现不明原因的畏寒、肢冷、腰酸、尿频、乏力等阳虚证,虽为偶发或仅出现其中一二个症状都应注意可能为肾负性平衡的报标症。

肾负性平衡的背后可能隐匿着肾阳不足型虚劳、宫冷不孕、阳痿不育、隐性水肿(仅表现为晨起目胞下微浮)、寒厥证(“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以手足冷为特征)等潜病。尤须提及的是肾负性平衡的背后可能隐匿着内分泌系统的低下,尤以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阿狄森氏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氏病、西蒙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克汀病或呆小病)、性腺功能减退等疾患。

此外,长期脑力下降,头昏,记忆力减退,亦为肾负性平衡的表现。

总之,肾负性平衡应掌握虚的本质,其潜证主要为肾阳虚潜证,应注意其中偶发的一二个潜兆。

二、心负性平衡与潜兆

心,同样寓心阴、心阳。心阳的作用多以心气为体现,正常心阴心阳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统一。如因某种因素,如久病伤阳,汗下失度,暴病耗气或七情暗伤等皆可使心气受损,日久阳虚而导致心负性平衡。

心负性平衡的实质为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其特征为素往无典型的形寒自汗,心悸气短、乏力面白、胸闷脉弱等心气虚,心阳不足证候。但长期表现为劳累即感心悸气短,尤其在暴病、感染、精神打击、饥饿和手术等情况下,不能承受。并易诱致心悸、气短、乏力、面白、脉弱等心气不足证明显暴露,其报标症为劳累即感心悸、气短。

心负性平衡的背后可能隐匿着心悸、怔忡、痰饮、隐性水肿(以晨起下肢微肿多见)、胸痹等病。如面白、自汗、劳即心悸者应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的潜在,颧赤、动即气粗、天气变化即有反映的应考虑风心病的潜在,遇劳及情志刺激即感左胸隐隐作痛或至通气欠佳的环境则觉胸闷不适者,应警惕冠心病隐匿存在的可能。

三、脾负性平衡与潜兆

脾同样也包含脾阴及脾阳。正常情况下,脾胃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如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疾病损伤,导致脾阴阳失衡,则无论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皆可导致脾的负性平衡。脾的负性平衡以脾气虚,脾阳不振为主要病理机制。

脾负性平衡的实质为脾气虚,脾阳不足。但平时并无腹胀食少,脘腹疼痛,四肢清冷,苔白脉濡等脾阳虚证候,只偶见食少气短或食后脘胀,四肢欠温等报标症。但在伤食、肠胃疾患、过食寒凉等情况下则脾阳虚中气不足证候被激化而使上述证候显露。因此,平素如出现饱食后头眩,多食即腹胀、稍饿即明显乏力,应警惕脾气虚、脾阳不足的潜在。

脾负性平衡的背后可能隐匿着慢性消化不良(包括吸收障碍)、隐性水肿、痰饮、女子腹冷带下等病。尤以脾肾虚型隐性糖尿病的潜在危险最大,该病日久可损及脾肾处于负性平衡的状态,虽然可以维持一般的脾肾功能,但稍饿即可出现明显虚软乏力等潜兆。极为常见的胃十二指肠溃疡,也常处于脾负性平衡状态下,表现为消瘦,遇饮食不节及情绪变化即隐隐作痛,尤为不能承受饥饿及精神刺激。总之,脾胃的运化力呈现着相对偏低状况。

四、肺负性平衡与潜兆

肺也同样包括肺阴及肺阳,肺阴阳同样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维持着动态平衡。如久病伤元、久咳伤肺,或劳伤太过耗损肺气,日久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皆可导致肺阴阳的负性平衡。肺的负性平衡以肺气虚、肺阳不足为主要病理机制。

肺负性平衡病理,一般情况下并无怯寒怕冷、咳而乏力,气短形怯等肺气虚、肺阳不足证候,唯见动则气短,咳而乏力等报标症。但卫御屏障功能明显低下,易感冒伤风是其潜兆,并常于受寒、过劳、外感、出汗及手术等情况下出现明显不能适应的情况,致使肺虚、阳不足潜证显露。

肺负性平衡有隐匿着虚劳、劳瘵之可能,隐潜性劳瘵多为阴损及阳型,具体为干瘦、自汗,面浮畏风,劳即气短,时作呛咳等。至于阳损及阴型的负性平衡则为肺气虚型虚劳,其潜证为稍感劳累即短气自汗,平时易于感冒、痰咳清稀,多为老年性气管炎后期所潜在。

五、肝负性平衡与潜兆

肝负性平衡为外邪侵袭,情志郁结或瘀血痰湿所致,乃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发展结果,病理机制多为肝气虚、肝阳不足。

肝负性平衡一般情况下,并无肝虚的典型证候,但患者可表现出生机不振、易疲劳(“肝为罢极之本”)累即肝区隐隐不适等潜兆,逢精神刺激、劳累则明显不能承受而致痿靡、乏力、抑郁及肝区作痛等肝虚潜证显露。

肝负性平衡有隐性肝炎的可能,隐性肝炎的特点为疾病呈隐匿进展,平时虽无典型症状出现,但由于肝脏被潜性破坏而处于负性平衡的状态,因此难以应激疲劳、感染、中毒,否则潜证即可转化为显证。

 

第三节 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所谓超正性平衡,指人体处于高阈域的平衡,同样属于病态平衡的范畴。本质可为实证或虚中挟实,病机以阳亢或阴虚阳亢为主。在人体强大的适应代偿能力掩盖下,真正的潜病在隐匿地发展着。长期处于超正性平衡的人,似有超人之体,然则内虚隐伏其中,故极易因长期超负荷、超代偿而突然出现衰竭,因此必须及早识别超正性平衡的真面目,从而发现隐藏在后面的疾病本质……

超正性平衡,往往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特点,由于人体高度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而使疾病长期处于超正性平衡状态。如肝肾阴虚阳亢导致的肝肾超正性平衡状况,可较长期维持着,由于人体已经习之以常而未进一步追究,一旦隐病暴露,代偿能力已尽竭绝,因此探索超正性平衡与内在疾病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超正性平衡先兆潜证往往以阳亢证或阴虚阳亢证为表现形式,超正性平衡先兆潜证较负性平衡先兆潜证显露,即不但在一般情况下阳亢征兆时有出现,而且在特殊情况下呈明显暴露,故事实上超正性平衡先兆并不难发现,只不过人们已经习惯了而已。在超正性平衡的背后,往往隐匿着一些潜病,因此掌握超正性平衡病象的规律,并揭示其隐匿的病源,对辨病求本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超正性平衡与潜病预兆

一、肾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肾阳不足可导致肾负性平衡,而肾阴虚阳亢或相火亢盛,则是肾超正性平衡的病源。如因久病耗伤肾阴,或感受外邪,或过服温燥,或房劳、心劳过甚,皆可导致肾阴受损。由于肾水亏虚,相火失潜必然妄动,因而产生阴虚阳亢现象,从而呈现超正性平衡状态,因此肾阴虚耗,相火妄动,是其根本病因。

肾超正性平衡的特征为出现较为明显的体胖汗多,五心烦热,咽干夜热,心烦多梦,阳强易举等症,尤以体胖、性欲旺盛为报标症。

肾超正性平衡虽有超人之体,然却有虚象伏中,背后隐匿着许多潜病。如相火亢盛、遗精、阳强、热厥证(“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以手足热为特征)等疾病,尤其肾超正性平衡与现代医学的一些内分泌亢进疾病有密切关系。如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氏综合征),垂体功能亢进(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和性腺功能亢进等密切相关。因此,揭示肾超正性平衡的内幕,对发现潜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二、心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心除常呈心气、心阳不足的负性平衡状态之外,也常表现出心阴虚、心阳偏亢或心火亢盛的超正性平衡状态。如因七情内郁、郁火伤阴或劳思太过暗耗心神,或因感受外邪或过食热物等,皆可引起心阴亏损,导致君火偏亢。由于心主神明,火热内扰必然出现神明不宁症状。心超正性平衡的性质大多为本虚(心阴不足)标实(君火亢盛)证。

心超正性平衡的特征为心神躁扰,呈现兴奋激动,话多出汗,咽干面赤,少眠梦多,好动等超心力状态。以易激动、汗出为报标症。但因内虚为本。故稍累即出现心悸气短,尤其在感染、精神打击、疾病等情况下,很易从亢奋走向衰竭。

心超正性平衡可能为许多潜病的掩体,背后常潜匿着多种疾病。如惊悸、不寐、多梦、狂证、癫证等,尤其与神明受扰疾病有密切关系。如现代医学的某些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则往往以心超正性平衡为前奏。此外还与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有一定联系。总之,心超正平衡只是一种假性心气旺盛现象,内部隐匿着的潜病和随之而来的衰竭是其最大隐患。

三、脾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脾除存在脾阳不足的负性平衡之外,还可呈现脾阴虚阳亢或脾火过旺的超正性平衡。如饮食不当,平素喜食肥甘高粱、化热灼阴,或七情不遂、气郁化火,或因病损伤脾阴,皆可导致脾阴虚、脾火内炽,呈现脾超正性平衡状况。诸如口干舌红,多食善饥,肌肤热炽,便干尿数等症时有发生,口渴消谷为其报标症。

脾超正性平衡貌似实证,实则内虚已伏,最终必呈现衰竭,内里可能隐匿着消渴,狐惑病、便秘等疾病,尤其与现代医学的某些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与糖尿病、肥胖病、高脂血症、白塞氏病(口—眼—肛综合征)等病甚为关联,上述疾病常以脾超正性平衡为前奏,因此只有揭开脾超正性平衡的假象,才会露出潜病的真本质。

四、肝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肝同样除具有肝阳虚的负性平衡状态之外,还可呈现肝超正性平衡。所谓肝超正性平衡,即肝阴虚导致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而呈现的代偿适应状况,如因过食酒热香燥积热于内,或五志化火扰动魂宅,或患温病、肝病等,皆可耗伤肝阴。由于肝阴虚、阴不制阳,致肝阳偏亢或肝家实火上越,日久则呈现肝超正性平衡,其征兆为面红目赤,体态偏胖,脉弦劲,兴奋激动,易怒等。以目赤、精神亢奋为报标症。

肝超正性平衡实质为虚中挟实,故虽貌似实证,而虚兆已隐约时现,其背后可能隐匿着中风、眩晕、颤证等疾病,尤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病有关,因此不能被超正性平衡的假象所迷惑。

五、肺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肺超正性平衡为肺阴虚、虚阳上亢所致,性质为本虚标实。如久咳伤阴或感受秋金燥令,或罹患温热性疾病,皆可损伤肺阴。肺阴虚、虚气上逆,致肺失清肃,从而呈现肺阴虚、虚阳上亢的状况。见证为胸廓增宽,声洪气粗,咳声重浊,脉数而劲。报标症为胸廓渐粗、气促。由于本虚,故气短潜症时有出现,虽然表象为实,但毕竟病机为虚,故很容易导致心肺代偿衰竭。

本病虽为超正性平衡,但必竟是病态平衡,其后隐进着的一些肺系疾病,如咳嗽、肺胀、喘胀等疾患,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哮喘等病密切相关。因此肺超正性平衡应引起高度注意才能及早发现原发潜病。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