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正文-->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及正骨疗法-->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医学对骨折的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强调“瘀去、新生、骨合”,“内外兼治”、“动静结合”、“气血兼顾”。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因为老年人对各种治疗方法的接受能力比较弱、并发症多,又必须根据具体的病情、年龄、体质的不同,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拟订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一、外治法

1.手法整复

根据骨折部位、个体的全身情况、骨折复位的难度不同,可以采取一次整复或逐渐整复。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提出正骨十四法,具有手法巧妙,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介绍如下:

(1)摸触辨认法:

用手仔细摸触骨折处,利用骨骼在解剖上的标志,辨认清楚骨折段移位的方向,通常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贴于骨折处,进行轻柔的触摸,对骨折段切实做到“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情”以便在骨折整复时能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2)擒拿扶正法:

由助手用手握稳伤肢的上下骨折段,使伤肢保持在一个正确而稳定的位置上,灵活选择擒拿的形式和部位,配合术者对骨折的整复,此法贯穿检查、复位、缚扎固定的全过程。

(3)拔伸牵引法:

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原则,沿肢体的纵轴,用对抗的拔伸牵引力来克服肌肉的收缩力,把重叠和嵌插的骨端牵开,使肢体恢复原来的长度和轴线。拔伸牵引的方向。先顺势从肢体原畸形位置方向用力,然后再按照整复的要求、手法的运用而进行拔伸,据骨折的程度、伤员的具体情况而决定使用牵引力量,做到用力恰当,轻重适宜。

(4)提按升降法:

把下移的骨折段向上升提,上移的骨折段同时按向下降,矫正骨折的前后、上下移位,术者利用手指、手掌或前臂的交叉,对向用力,以达到“突者复平、陷者复起”的目的。

(5)内外推端法:

利用手掌或手指,分别置于骨折两端的隆突处,进行向移位相反方向的内外用力推端,把侧方移位或成角移位的骨折复位。

(6)屈伸展收法:

把骨折部位邻近的关节进行屈曲、伸直作内收外展,通过调整肌力以助复位或有利于骨折的稳定。

(7)扣挤分骨法:

当两根骨并列的部位发生骨折,造成骨间膜或骨间肌的收缩,而致两骨互相靠拢时,术者用两手的拇指和食、中指、无名指相并,在骨折的掌背侧两骨之间。用力扣挤分骨,使骨折段分开,以矫正骨折端的成角、移位。

(8)抱迫靠拢法:

用两手掌相对向抱合骨折部,在助手的拔伸牵引下,采用对向用力的反复抱迫,使分离的骨折面紧密靠拢。

(9)扩折反拔法:

在拔伸牵引法不能解决重叠移位时,可用本法在加大成角的位置上进行拔伸牵引,并用推按或升提手法复位,当骨折端经反拔后互相接触时,助手作反向牵引恢复原力线方向。术者同时把凸侧骨端向凹侧按压复位。

(10)接合碰撞法:

由两助手分别擒拿扶正骨折的远近段,使伤肢保持正常的轴线,术者用手固定骨折端,嘱助手沿伤肢纵轴作短促、阵发、反复的碰击,使骨折端面能紧密吻合。

(11)旋转回绕法:

常用于骨折面背靠背移位的骨折复位。术者一手握住骨折的远端,另一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等四指在骨折端同一侧协同动作,沿着骨折移位的径路相反的方向还原回绕,使骨折端恢复为面对面,再用抱迫靠拢法使其对合,以达到矫正背向移位的目的。

(12)摇摆转动法:

是在固定骨折近端同时,把骨折的远端进行连续性的摇摆,达到松解骨折端的嵌插,矫正残余移位,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作折断骨痂和松解粘连的目的。

(13)顶压折断法:

是一种折骨手法,适用于陈旧性骨干段骨折畸形愈合而需要重新折断治疗的伤员。顶压是利用三点加压的杠杆作用原理,使骨痂在力点处折断。力点常选在成角的顶部或两骨端重叠的侧面,术者运用阵发的强劲而稳准的手法使骨痂折断。

(14)对抗旋转法:

用于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需要作折骨重新治疗的伤员,将原骨折的远近段进行对抗的短轴旋转,作用力一般不超过骨折处的上下关节,使骨痂从原骨折远近端的骨折面的两侧裂开,达到折骨的目的。

2.固定

固定是使用各种器材或器具,造成抵消骨折段移位倾向力的外固定力,保持骨折段在整复后的位置,并继续矫正整复后的残余畸形。

(1)材料夹板;以杉皮板、柳木板、三合板、竹片、塑料板都可以。根据就地取材,容易按照不同的骨折部位截裁和塑形,有适当的硬度和适当的弹性的要求选择材料。

衬垫:用棉花、布、纸、海棉等,作为夹板内的衬垫,避免夹板直接压迫皮肤。

固定垫:用来协同夹板固定,造成夹板内稳定的效应力,抵消骨折整复后的移位倾向力和矫正残余移位。

平垫:用于肢体的平坦部位。

塔形垫:用于关节凹陷处。

梯形垫:用于肢体斜坡处。

高低垫:用于锁骨骨折。

抱骨垫:把垫造成环状或半月状,用于髌骨骨折。

葫芦垫:用于挠骨脱位。

横垫:用于挠骨下端骨折。

合骨垫:用于下尺挠关节分离。

分骨垫:用于尺挠骨折、掌跖骨折。

支架:用金属、木料、竹料、皮料做成各种起支持和相对固定的装置。如背心、腰围、颈围、各种托架、牵引架。

抱膝环:用铁线、橡胶等,外裹以绷带、布条造成大小适宜、套住髌骨的园环,以四根整固定于膝后,用于固定髌骨。

(2)方法根据骨折部位,整复后的骨折段移位的倾向,选好大小、形状适合的材料,外敷以药料,于整复后给予固定。

①把外敷药均匀敷布在骨折部的周围,然后用绷带松绕数圈,也可以直接用浸有药料的绷带绕缠。

②放置固定垫。根据整复后再移位倾向力的大小、运用力学原理,采用一点、二点、三点加压,达到防止再移位和矫正残余移位的目的。

③安装夹板:按照骨折部位的形状,固定垫放置的位置,骨折段再移位的倾向,放置一块、二块、三块、四块、五块或更多块夹板,务求适合力学要求,起到固定作用又不压伤皮肤。

④布带捆绑:先捆中间,再捆远端,后捆近端,然后用绷带再绕缠数圈,以求美观和更好防止捆绑带松脱。

⑤放置支架:支架能使骨折段更加稳定,更好地调整肌群的松紧度,减轻肢体疲劳。

(3)其他固定法①垫枕法:用于老年人无移位的脊椎压缩性骨折。病人仰卧硬板床,用垫枕垫在骨折处,逐步加高,使脊柱过伸而逐渐复位。

②牵引法:使用滑车,利用自身体重作对抗力,用枕颔带套住头部。用于治疗脊椎骨折。肢体采用胶布牵引、骨牵引,用于肢体不稳定性骨折。

③布兜悬吊固定法:如用布兜悬吊腰部,达到过伸的目的。悬吊骨盆使破裂的骨盆向中央挤压,以达到复位的目的和便于护理。

3.外用药物

(1)双柏散:侧柏叶1000g、大黄1000g、黄柏薄荷泽兰各500g,共研细末备用,用时用开水加蜜糖调匀外敷。有祛瘀止痛、清热祛风的作用。

(2)驳骨散桃仁250g、栀子500g、侧柏叶1500g、生地500g、红花250g、当归尾1000g、毛麝香1000g、黄连250g、黄柏500g、黄芩500g、骨碎补1500g、薄荷1000g、防风500g、丹皮1000g、银花藤1000g、透骨消1000g、甘草500g、赤芍500g、三七500g、蒲公英500g、鸡骨草1000g、石斛250g、自然铜500g、土别500g,共为细末备用,用时用酒或醋或开水调匀外敷。

(3)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研制的红药膏(成品、油膏),有清热、去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使用方便,使用红药膏纱布更方便。经高温高压消毒后,可用于伤口和有感染的伤口。

二、内治法内治法分早、中、后三期。

1.早期:受伤至两周内。主要症状为疼痛、瘀肿。

治法:行气、活血、消瘀、止痛。

选方: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加减。

药物:当归9g、川芎6g、乳香6g、没药6g、川红花6g、桃仁6g、青皮6g、三七6g、土鳖9g。

加减:出血过多或伤重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出血者加小蓟、生地、仙鹅草。

2.中期:伤后2~6周左右,局部疼痛减轻、全身症状减轻。

治法:接骨续筋、和营生新。

选方:老人骨折方(民间验方)。

药物:自然铜15g、土鳖9g、骨碎补9g、当归6g、川续断9g、丹参9g、生地黄15g、天花粉9g、赤芍药9g。

加减:中期之初,肿痛未除者,加桃仁、乳香、川红花;中期之末,加黄芪、首乌、党参;伤在上肢者加桂枝。伤在下肢者加牛膝

3.后期:肿痛全消,屈伸不利,酸倦无力。

治法:强筋健骨、补肝肾。

选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药物:当归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1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8g、炙甘草5g。

加减:肾阴虚者,加菟丝子、龟板、阿胶;肾阳虚者加附子杜仲鹿角胶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