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老年百病防治-->第八章 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脑出血
脑出血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脑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是由于脑动脉血管非外伤性的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内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突然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通常50岁左右的高血压患者发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脑出血是引起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做好脑出血的防治工作,是提高人体寿命的一项重要课题。
[发病原因]
1.高血压因素。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在血压波动阶段,当血压骤然上升至病变动脉管壁不能耐受的程度时,动脉壁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内,形成出血灶,致使脑出血发生。
2.血管因素。由于年龄增长,动脉逐渐硬化,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或闭塞,甚则管壁破裂,造成脑出血。亦可在长期高血压后,脑实质深部的小动脉受到损害,形成微型动脉瘤,一旦血压波动较大时,便会破裂出血,形成脑出血。
3.血液因素。各种血液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均可使血管壁受到侵蚀,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夹层动脉瘤继而破裂出血,导致本病发生。
4.精神因素。精神过于紧张,情绪激动,或者使劲用力,过度体力活动等,都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多因精血亏耗,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引动内风,风痰上扰,血随气逆,气血并走于上;或因痰浊阻塞经络,蒙蔽清窍,心神无主,属于“中风”、“卒中”、“瘖痱”等疾病的范围。
[临床表现]
脑出血一般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发病前常无预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其主要症状有突然剧烈头痛之后频频呕吐,深昏迷,鼾声呼吸,面色潮红,血压升高,大小便失禁,瘫痪等。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又各有差异。
1.内囊出血。这类约占脑出血的80%。主要症状表现为突起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肢体对侧松弛性瘫痪。病人在短时期内由意识模糊进入昏迷状态,面部出现潮红,呼吸深重带有鼾声,血压增高,体温偏低,口角歪斜,伸舌偏向瘫痪侧,瘫痪侧上下肢肌张力减退,随意运动消失,瞳孔大小不一,对光反射消失。亦有出现偏盲或失语者。部分病人伴有心肌损害或心律紊乱,一旦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体温升高者,提示病情恶化。
2.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8%。病人突然发病,迅速出现昏迷,高热可达40℃,抽搐,瞳孔极度缩小,呼吸不规则,循环衰竭。瘫痪呈交叉性,病侧面部瘫痪,对侧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约有3/4病人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
3.小脑出血。此类病人约占脑出血的8%。患者可逐渐起病,也可突然发生,开始有剧烈头痛,头晕,呕吐,强迫头位,伴有眼球震颤,发音含糊,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等。由于发病急,患者很快昏迷,以致无法查出小脑体征。
4.脑室出血。原发性的较少,多继发于内囊出血。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主要有深昏迷,高热,早期出现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及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并发肺水肿,肺炎,二便失禁等,若出现此类症状,一般预后较差,多在24小时内死亡。
5.后遗症。危重病人在昏迷数日或数周后,意识状态逐渐转为清醒,病情趋于稳定,偏瘫肢体由重变轻,功能开始逐渐恢复。但是,也有不少病人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后遗症,智力也较病前减退。
[预防措施]
1.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病中潜在的最危险因素,它可以促使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并且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这是预防脑出血的一项重要措施。
2.注意精神调养。要保持情绪的稳定、舒畅和愉快,尽量避免生气、发怒、焦急和紧张,应当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练习书法、绘画,多听音乐,参加文娱活动,以陶冶情操,开阔胸怀。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做到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要劳逸结合。
4.锻炼身体。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全身以及大脑的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形成。要注意不可运动太过或过于激烈。
5.调理饮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其要注意饮食的选择,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富有纤维素的食物为主。饮食宜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好,少吃或尽量不吃动物脂肪、内脏,平时多吃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之类等清淡之品,如蛋、牛奶、鱼、芹菜、冬瓜、海带、胡萝卜、荸荠、西瓜、山楂、柑桔等,注意不可过于饱食、暴食,少食辛辣之品。严戒烟酒。
6.保持排便通畅。一旦有数日不大便者,应及时给予缓泻药物,以防排便用力造成血压骤升,血管破裂。
7.加强病后的护理。对发病轻或已有后遗症者,要及时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行动不便者外出时,必须有人陪同,以防意外。平时应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使之早日恢复健康。
8.及时医治其它疾患。对容易引起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心脏病、脉管炎、血液病等,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在发病初期,让病人绝对卧床,注意保持安静,不要随意搬动病人,以免继续出血,加重病情。
2.降低颅内压。用50%葡萄糖溶液40~60毫升,加维生素C500毫克,维生素B625毫克,静脉注射,每隔6小时一次;或用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2~4次,连用7~10天;亦可用速尿20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
3.改善脑缺氧,保护脑细胞。要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并用冰帽、冰袋降低脑部温度,提高脑细胞缺氧的耐受性,达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4.控制血压。选用利血平0.5~1毫克,肌肉注射;或用25%硫酸镁10毫升,肌肉注射。注意血压不能降得太低,一般维持在脑出血前原有的血压水平即可。
5.合理使用止血剂。用止血敏每次250~750毫克,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日1~3次;或用抗血纤维芳酸100~200毫克,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每日2~3次。
6.对症治疗。对于并发症,可以分别采用镇静、抗癫痫、抗感染等治疗。
7.保健食疗。半身不遂者,可自制羊脂粳米粥。具体制法:取羊脂适量煮汤,入粳米、葱白、姜、椒、豉煮成粥,每日1服,连用10天。若语言蹇涩,手足不遂,大便不畅,可自制粟米麻子粥。制法是:冬麻子2两,炒熟去皮研细,白粟米0.3升,薄荷叶1两,荆芥穗1两,砂锅放水0.3升,先煮薄荷叶、荆芥穗,去渣取汁,入麻子仁、白粟米同煮粥,每日空腹食1次。
8.中医辨证治疗。肝阳暴张,风火挟痰,上蒙清窍,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肢体拘挛,面赤身热,鼾声气粗者,选用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灌服或鼻饲,同时用羚羊汤加减(羚羊角5克、醋龟板3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郁金12克、九节菖蒲12克、菊花12克、夏枯草10克、竹茹10克、黄连5克)以辛凉开窍,清肝熄风;若属痰湿阻络,蒙蔽心神,表现出剧烈头痛头晕,呕吐,面色苍白,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静卧不烦,痰涎壅盛,鼻鼾便结者,宜用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同时用涤痰汤加减(法半夏10克、桔红12克、胆南星12克、枳实12克、茯苓30克、竹茹10克、人参6克、菖蒲12克、郁金12克、肉桂6克、大黄6克、车前子10克)以辛温开窍,豁痰熄风;若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尾15克、川芎10克、黄芪50克、桃仁6克、地龙10克、赤芍10克、红花6克、菖蒲15克、远志10克、僵蚕10克、全蝎5克、川断10克、牛膝10克)以益气活血,祛风化痰。
9.针刺疗法。口眼歪斜者,选风池、下关颊车透地仓等穴,亦可用维生素B1、B12选上述1~2个穴位注射;半身不遂者,选肩髃、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环跳、风市、绝骨透三阴交等穴,每次选穴不宜过多,交替使用。
10.推拿疗法。对恢复期半身不遂者,分别采用滚法、拿法。上肢自大椎——肩井——肩髃——曲池——合谷,用滚法往返5分钟,上肢外侧用拿法。下肢自腰部向下滚前、后侧,外侧用拿法。注意在推拿过程中,手法要轻,不可用力过猛。
11.单方、验方。取水蛭粉,每次2~3克,每日服2次;或用脑血康口服液,每服10毫升,每日服3次。另据报道,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0毫升,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后丹参注射液渐增至16~20毫升,2周为一疗程,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有较好疗效。
12.加强护理。注意随时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肢体活动情况,保持病室安静、通风,每周用紫外线消毒病室1~2次,以防交叉感染。要保持病人身体及病室的清洁,对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者,应搞好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擦洗,勤翻身,防止褥疮等并发症。对意识不清,吞咽障碍或频繁呕吐者,要及时松解衣领,去除假牙,不断清除咽喉,口腔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口腔的清洁,应给以鼻饲、输液,替代从口腔进食进水。
13.保持情绪稳定。患有此类病者,常因康复慢而表现出急躁、悲伤等情绪,可用以情制情法,酌选喜疗、思疗方法,再配以音乐、色彩、文娱等,使之情绪欢快、乐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机体早日恢复健康。
14.加强功能训练。脑出血急性期,主要靠药物治疗,恢复期则是帮助患者恢复已丧失的功能,如加强运动、感觉、语言能力的锻炼;对留有后遗症的患者,除继续抓紧治疗,还应鼓励病人主动活动肢体,练习站立,行走,练习发音、数数;对不能做主动运动的患者,应帮助他们每日做2~3次被动运动,先从大关节开始,后做小关节,运动幅度逐渐加大,每次5~10分钟。只要持之以恒,可以收到明显效益。对已接近正常活动的病人,可以教他们练气功,配合太极拳、散步等轻慢活动,以巩固疗效,防止再次中风。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