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老年百病防治-->第一章 外科疾病-->痔
痔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纡曲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以后发病者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可达60%~70%以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痔的发生部位不同,临床上把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
[发病原因]
痔是直肠粘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扩张、曲张所至,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静脉壁薄弱。直肠粘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壁薄弱,失去了原先固有的弹性,静脉回流障碍,以致静脉丛扩张、曲张而形成痔。
2.起居失度。久坐、负重、远行等均可致直肠末端静脉回流障碍形成痔。
3.炎症刺激。直肠周围的多种急、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可使肛门缘皮肤皱襞的结缔组织增生、肥大,形成结缔组织外痔,其特点是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
4.腹压增高。最常见的原因是经产妇妊娠后腹压增高,或长期便秘致直肠浅表静脉及皮下淋巴回流受阻,形成静脉曲张性外痔。
中医关于痔的形成原因,《内经》中早有论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盖因脏腑本虚,复加湿热燥邪外侵,热血相搏,气血郁滞,瘀阻肛门,结滞不散,痔即成矣。
[临床表现]
痔分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但各自又有其特征。
内痔发生在肛门齿状线以上,是粘膜下的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和曲张所致。内痔最为常见,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此为母痔区,其余部位所发生的痔,均称为子痔。内痔可分为三期:一期痔表现为痔核较小,质柔软,痔面鲜红或青紫,大便时痔核一般不脱出肛外,与大便摩擦时则可出血;二期痔表现为痔核较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大便后自行回纳,呈点状或喷射状出血,量较多;三期痔表现为痔核特大,表面略带灰白色,大便时痔核常脱出肛外,严重时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且不能自行回纳,必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不出血或少量便血。二、三期内痔若脱出、嵌顿时则可见肿痛、痔核糜烂、坏死、出血,久之可出现贫血。
外痔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下,因痔外静脉丛扩张、纡曲或炎症反复发作而成,其形状大小不规则,表面有皮肤覆盖,不易出血,但有时有坠胀、疼痛、异物感。若由急、慢性炎症反复刺激所致,且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者为结缔组织外痔,此种外痔质地柔软,一般不疼痛;若因二、三期内痔反复脱出或腹压增高致痔外静脉丛扩张、纡曲所致者为静脉曲张性外痔,一般均伴有内痔,痔核呈椭圆形或环状不规则,表面青紫而光滑,便后、久蹲时可见曲张的静脉团,肛门坠胀、异物感,短时间内不能消失;因痔静脉破裂,血块凝结可形成血栓性外痔,其多发于肛门外的两侧皮下,呈暗紫色圆形硬结,触之即痛,排便、坐位、行走、咳嗽等均可加重疼痛。
混合痔是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内痔与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具有上述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多发于肛门截石位3、7、11点处,尤以11点处最多。
[预防措施]
1.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有习惯性便秘者应积极治疗(参“便秘”节)。
2.注意肛门清洁卫生。经常保持肛门及其周围清洁,不要用不干净的东西揩擦肛门,大便后用清水清洗肛门。
3.不食辛辣刺激之物。应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醇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静脉扩张瘀阻。饮食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每天应保持适当的进水量,以帮助大便排泄正常。
4.生活起居有度。不要久坐、久立、久行、久卧,每天要有适当的运动量和休息时间,睡眠、起床应定时,房事要有节制,切勿坐、卧潮湿之处。
5.孕期时常检查胎位。妇女妊娠期间,应时常检查胎位,以免压迫直肠静脉而致血液回流障碍,有痔者应注意防止分娩时痔患发作,避免生产时发生痛苦。
6.心胸常保舒畅。良好的心态,无忧少虑,可保气血调畅,痔无由以成。
7.积极治疗与痔形成有关的疾患。如肛门疮疡、肛裂等,及时治疗以免疮疡内溃或瘘管形成。
8.年老体弱和久病体虚之人,应多作提肛运动(每日早晚做肛门肌肉收缩动作),有助于痔静脉的血液回流,可防痔患形成。
9.已患痔疾并有明显症状者,要早期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治疗方法]
1.常规治疗。大便后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肛门清洁;便秘者可用果导片1~片,早晚各服1次,或牛黄解毒片2~4片,每日2次,以确保大便通畅;痔核红肿疼痛、出血者,可用痔疮栓、化痔栓等直接纳入肛门直肠以消炎止痛和收敛止血,或用五倍子散(五倍子大者1个,凿一孔,用阴干车前草揉碎,填入五倍子内,用纸塞孔,湿纸包,煨片时,取出待冷去纸,研为细末。每药末3克加轻粉0.9克,冰片0.15克,共研极细末)外敷以清热、消肿、止痛、收敛、止血。
2.中医辨证论治。本法适用于痔核出血,脱出,肿胀,痒痛,便秘等的一、二期内痔,或内痔嵌顿并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或合并有其它慢性疾病不宜手术者。
热盛迫血,表现为大便前后下血鲜红,如射如滴,伴口干、烦躁者,可选用凉血地黄汤加减(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刺蒺藜10克、槐花10克、地榆15克、蒲公英15克)以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湿热下注,表现为痔核脱出,肛门坠胀而灼热,下血污浊,口苦粘腻者,可选用脏连丸加减(黄连6克、黄柏30克、苡米30克、苍术6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枳壳10克、茅根30克、赤小豆15克)以清利湿热,止血泄浊;热结便秘,表现为腹胀满疼痛,大便干结,口渴心烦者,可选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10克、芒硝6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玄参15克)以通腑泄热,但应注意得通则止,勿令大泻;气虚不摄,表现为痔核脱出不纳,肛门坠胀,神疲气短,食少乏力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党参15克、柴胡6克、升麻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五倍子10克、炙甘草6克)以益气、收涩、固脱。
3.枯痔疗法。用药物如枯痔散敷于中期、后期能脱出肛外的内痔核表面,通过强力腐蚀,使痔核干枯坏死,最终痔核脱落而痊愈。
4.硬化剂注射疗法。本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内痔兼有贫血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对外痔、痔嵌顿或表面有糜烂、炎症,合并严重的肺结核及肝、肾疾病者禁用本疗法。
5.单方验方。据证选用以下方药有效。
(1)舒痔丸(痔疮内消丸),每次15~20粒,每日2次口服。
(2)痔疮膏外涂,每日换药1次。
(3)大黄10克、柴胡5克、升麻1.5克、黄芩3克、当归6克、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内痔脱出,大便秘结者。
(4)木鳖子去壳取肉,水磨汁,入冰片粉少许搅匀,用棉棒蘸搽患处,每日3~4次,能消肿止痛。
(5)苦参10克,煎浓汁去渣,再放入鸡蛋2个、红糖60克,共煮熟,去蛋壳后连汤1次服,每日1剂,4日为1疗程。痔轻者1个疗程,重者2~3个疗程可望治愈或明显好转。
(6)蒲公英100克水煎服,并用蒲公英50克水煎熏洗,每日1剂,用于内痔嵌顿并感染者。
(7)黄连去毛,研为细末,蜜调空腹服,每服6~10克,用于内痔出血者。
(8)黑木耳30~50克,煮羹食之有效。
6.手术治疗。有内痔套扎术、痔切除术等,用于二三期内痔、外痔及混合痔,据情况选用。
7.其它疗法。如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电离子治疗等,据证选用。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