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第二章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第三节 生活卫生

第三节 生活卫生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卫生习惯

勤洗手 手,是人们从事工作、学习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手的活动范围非常大,接触的东西也非常多,容易沾染上细菌、病毒、寄生虫虫卵和一些有害有毒物质。有人观察,在1平方厘米手的皮肤上,沾有各种微生物多达1万个,尤其是手的皮肤皱折处更多。在这许许多多的微生物中,可能还夹杂着象甲型肝炎病毒、痢疾杆菌、伤寒与副伤寒杆菌等致病性微生物或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虫卵。如果用这种脏手取食,不仅会妨碍个人健康,而且还会经手传播疾病,影响他人。所以,保持手的卫生,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持手的卫生,一定要做到勤洗手,养成工作、学习结束后,外出回来,特别是食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

勤剪指甲 正常成人如果不剪指甲,一年能长5厘米之多。指甲长了容易藏垢纳污。有人取1克重的甲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除了甲垢外,还有3.8亿多万个细菌,其中还夹杂着不少寄生虫虫卵,并含有一些有害有毒物质。

留长指甲是一种不良卫生习惯,也是一种缺乏公共卫生道德观念的表现,用留有长指甲的手取食,就有可能使人致病,损人害己。因此,勤剪指甲利人又利己。

勤洗澡 人体表面密布着二三百万个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含有氯化钠、氯化钾、尿素、尿酸、肌酐、乳酸等物质。此外,在人体表面还有皮脂腺,皮脂腺分泌皮脂,皮脂含有脂肪、脂肪酸、胆固醇、蛋白质渗出液及腺细胞碎屑等。人体在一昼夜能分泌皮脂约20克,1年能分泌7000克之多。初分泌出来的汗液为弱碱性,在皮肤表面停留一段时间后,与皮脂中脂肪所生成的挥发性脂肪酸混合变为酸性,散发出使人难闻的特殊气味,长时间不洗澡,皮肤上的污垢会越积越多,有碍卫生,并易得各种皮肤传染病

勤换衣 衣服容易脏,脏衣服不仅有损仪表,而且还会孽生虱子,沾染细菌、病毒,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故勤换衣也是一种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表现。

勤理发 头皮的皮脂腺和汗腺比较发达,分泌也比较旺盛,而且经常暴露在外面,头皮和头发上常常有许多脏东西,如果不经常洗头理发,就容易发臭、生疮、长癣,甚至长头虱。因此,要自觉养成勤洗头、勤理发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勤开窗 据报道,上海某影剧院放映通宵电影,随机调查102名观众,发现99%的观众有不同程度的疲倦、头昏、嗜睡、心慌、恶心、胸闷等不适,年龄越小,出现症状的人数越多,且不适的程度越明显。为什么观众会出现这些症状的呢?据测定,放映通宵电影的影剧院,风速不符合标准的达91%,空气湿度不符合标准达25%~33%,二氧化碳浓度超标达8%~11%,细菌总数超标达16%~50%。影剧院内环境如此低劣,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和通风换气不够有关。清洁新鲜空气有良好刺激作用,有助于驱散倦意,提高工作、学习效率,防止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因此,平时也应勤开窗,尤其是公共场所,在早晚,工(课)间一定要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清洁。

不随地吐痰 痰里面有很多脏东西,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病人的痰里,还含有大量病菌。有人观察,在一个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一口痰中,含有500多万个结核杆菌,在一天吐出来的痰中,结核杆菌竟多达30亿之多。因此,这种病人随地吐痰,就等于放毒,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他人健康。

除了肺结核之外,还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白喉、肺炎等病人,也可以通过吐痰传播疾病。

有人认为,把痰吐在墙角、阴暗的地方,不会有什么影响。其实,阴暗、潮湿的地方更适合细菌的生存和繁殖。也有人把痰吐在地上,然后用鞋底去擦,从表面上看,痰没有了,实际上促使细菌、病毒随尘埃更快地飞扬在空气里,同时,由于鞋底上踩有痰,很容易带到各处传播。

要改变这一陋习,一定要从个人做起,养成把痰吐在痰盂里的习惯,没有痰盂的地方,吐在纸里或手帕里,以便回家处理。

不随地大小便 随地大小便,粪便里的病菌、虫卵就会污染环境和水源,传播疾病,损害健康。

寄生虫卵、病菌和病毒在粪便中能活很长时间,伤寒杆菌能活数月之久,脊髓灰质炎病毒能活4个月。但是,这些细菌、病毒都怕高温,在50℃时30分钟就会被杀死,60~70℃时,5分钟即能杀灭。因此,只要做到不随地大小便,粪缸加盖,密封发酵,就能达到粪便无害化。

不随地倒垃圾 垃圾里常常带有多种病菌和寄生虫卵以及有害物质。垃圾中有机物质腐烂分解的时候还会散发出大量有害气体,孳生苍蝇、跳蚤、老鼠,传播疾病。

家庭生活中的垃圾,应每天倒在指定的垃圾收集处,做到日清日运;集体单位的垃圾,要放在有盖垃圾箱内,不可乱丢,尤其是腐烂变质、有害有毒废弃物,应严格清毒,焚毁或深埋,做到无害化处理;农村收集的垃圾,最好泥封堆肥,使垃圾发酵产热杀死虫卵和病菌,提高肥效,防止肥源散失。

乱丢瓜果纸屑、乱倒垃圾是不良的卫生习惯,影响环境卫生和市容整洁。处理好垃圾是改善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有效措施。

 

家用电器的使用卫生

电扇使用三忌

忌长时间扇 人体散热和产热是靠体温调节中枢来保持动态平衡的。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散热增加;反之,散热减少,产热增加。如果长时间对着风扇吹,人体体温随着汗液大量蒸发,体表温度随之下降,散热就开始减少,可是外界气温并未降低,这样反而会使人感到不凉爽。所以,最好用摇头风扇,定时转换方向,以利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

忌大汗后猛扇 每克汗水在体表皮肤表面蒸发时,能带走2.43千焦耳(0.58千卡)的热量。在汗流夹背的情况下,贪图一时凉快,对着风扇猛吹,会促使汗液大量蒸发,体表温度迅速下降,常常由于体温调节中枢来不及调节而着凉感冒。所以大汗以后,最好把汗揩干,稍停片刻再扇,扇时风速不宜太快。

忌入睡后再扇 机体产热量在安静时与活动时大不相同。人体在运动时所产生的热量,最多的时候比安静状态高出10~15倍。因此,入睡以后再吹风扇,很容易着凉感冒。

使用洗衣机要讲卫生 有病特别是有传染病的人,他们的被服与健康人被服要分开洗。病人的被服要先用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洗,防止交叉污染。手帕、口罩、月经带等物品,这些东西卫生要求比较高,还是手工洗为好。

看电视的卫生问题 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室内光线 观看电视节目时,要求周围环境保持一定的柔和光线为宜。白天,窗户挂窗帘,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晚上,如果无窗外和门外月光或灯光照射时,应在室内开一盏度数小(如3瓦)的照明灯,以柔和图像的对比度。

注意图象调整 彩色电视机要调整到既不耀眼,又不太暗,图像要清晰,色彩要逼真,使人观看着感到很舒服。

注意观看距离 观看电视的距离要合适,不可太近。彩色电视机最佳观看距离:14英寸(36厘米)机为1.6米,16英寸(41厘米)机为1.8米,18英寸(46厘米)机为2.0米,20英寸(51厘米)机为2.2米,22英寸(56厘米)机为2.4米。

电视机放置高度 荧光屏中心高度最好相当于或稍低于眼睛的视平线。

注意连续观看时间 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不要太长,观看的时间太长,眼睛容易疲劳,严重的还会头痛或睡不着觉,一般在观看2~3小时后,应稍微休息片刻后再继续观看为宜,这样才能无损身体健康。

关于电视机荧光屏产生X线问题 电视机显像管工作时,电子束以很高速度射向荧光屏,屏幕上的荧光粉受到电子束轰击后可以产生X线。在生产过程中,又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使透射到荧光屏外面的X线大为减少,远低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所规定的安全剂量标准。这种极其微量的X线,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

预防“冷房病” “冷房病”,又称“空调病”。“冷房病”因冷而起。电器工业发达的日本,早在本世纪60年代初,各大厦、各办公楼就已空调化。不论初夏还是酷暑,办公室统统变成“冷房”。工作环境如此优越,工作人员健康却每况愈下,尤其是女职员。他们普遍感觉疲倦、皮肤干燥,还有不同程度的手足麻木、头痛、咽喉痛、神经痛、胃肠不适等症状,女性往往还出现月经失调。年复一年,发病率越来越高,从而引起社会重视。追根溯源,医生们认为这是一种由环境因素所致的疾病,命名“冷房病”。“冷房”致病的机理很简单:夏季气温高,衣着单薄,长时间呆在低温环境内“冷”感觉传至体温调节中枢,指令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停止分泌,以减少散热,保持体温;“冷”感觉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腹腔内血管收缩、胃肠运动减弱,从而出现诸多相应症状。在女性,寒冷刺激可影响卵巢功能,排卵发生障碍,表现为月经失调。此外,“冷房”内,除了“冷”以外,还存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新鲜,空调器可能发散有害物质等问题,这些也是致病的原因。

“冷房病”为何多见于女性?首先是工作性质所决定,一般来说,女职工跑外勤少,坐定办公多。第二,夏季女装不但短衣短裙,而且衣单质薄,全部衣着重量最多不过为男装的2/3。第三,女性的体质不如男子,对冷刺激较敏感而多畏寒。体表,特别是手足,易于散热,易于血管舒缩失调。

“冷房病”一旦发生,无有效对策。但是,既然因冷而起,就可以预防。日本提出的具体预防措施值得借鉴:

1.室温宜恒定在24℃左右,室内外温差不可超过7℃,否则出汗后入室,将加重体温调节中枢负担。

2.室内空气流速应维持在每秒钟20厘米左右,办公桌切不可安排在冷风直吹处,因为该处空气流速增加5~10倍,倘若高达每秒1米,体温将骤降3~4℃。

3.要是长时间坐定办公,如打字、书写、接线等,应适当增添穿脱方便的衣服,膝部覆毛巾等予以保护,同时注意间歇站起活动活动,以增进末梢血液循环。

4.下班回家,首先洗个温水澡,自行按摩一番,如能适当运动,当然更好。

5.安装了空调器后要注意,对老年人和婴幼儿应特别当心,因为他们的温度感觉差,体温调节亦差,以免为享受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傅善来)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