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气功外气疗法-->第三章 穴窍-->第二节 常用经穴与奇穴

第二节 常用经穴与奇穴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一、头面部

百会

【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之正中是穴。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癫痫,耳鸣,耳聋,鼻塞,脱肛,阴挺等。

【应用】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天满、维会、泥丸宫。是练功和外气治疗的重要穴位。

(一)头为诸阳之会,该穴又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有沟通经气,升阳益气,健脑醒神的作用。练气功意守百会,可使气虚下陷之阳气上升,能治疗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遗尿等症。练小周天气功,气达玉枕关而不上行可以意守百会,再微仰头,并与呼吸等配合,有通关运气的作用。

(二)百会与会阴划一直线,是人身体前后、左右阴阳的分界之处,故在练功和外气治疗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用发气手法打通百会与会阴或涌泉的气脉,有激发气机,平衡阴阳,驱除邪气的作用。用震颤手法或推拉手法向百会穴发气,有安神益脑、镇静、安眠、通阳的作用。

天庭

【位置】印堂至前发际之间。

【主治】前额凝贴,头痛、头晕,健忘,惊悸等。

【应用】天庭又称天门、天目、天根、天心。其位置有云稍上,有云稍下,为神识所聚、所发之处,练功丹成光照前庭即指此。练功气足,天庭穴开,可以与外界之气交流,并有内视、透视、遥感等功能。用特殊方法向此处发放外气可以激发气机,诱发功能,俗称“开天目”。向本穴发放外气慎用三点拉线法,因易导致气机紊乱、昏厥、头晕等症。

印堂

【位置】两眉之间。

【主治】头痛,头晕,癫痫,惊风,目赤痛,失眠,目眩。

【应用】印堂穴居少阳经之位,是调节天庭、百会、胆经气脉的要穴。对于气功偏差之泰山压顶、前额凝贴、偏头痛以及头晕、目赤等症,以本穴与百会、印堂等相配合发放外气,疏通任、督、少阳各经之气脉有较好的效果。

颔厌

【位置】额角发际之后上部,试着咀嚼食物状而微动处是穴。

【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齿痛,惊痫,搐搦。

【应用】以点揉、点拨、推拉等手法向本穴发气,打开穴位,并顺少阳经导引气机,有疏经利气、平肝潜阳和调整身体左右阴阳的作用。临床常左右穴相伍,男先调左,女先调右。

风府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脑后沉重疼痛,中风,半身不遂,感冒,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呕吐等症。

【应用】风府又名舌本、鬼枕、鬼林、曹溪、惺惺,是督脉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本穴是风邪入侵之门户,风邪侵入风府,散督入脑,影响太阳、少阳,里外受邪而出现寒热、头昏、项强、喉痛诸症。向本穴发气,打开穴位,能驱风邪外出。调整内外气机,常与风池、阳陵泉等穴配用。

风池

【位置】风府外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三角凹陷中。

【主治】偏头痛,后头痛,眩晕,颈项强痛,中风,外感,项背痛。

【应用】风池又名热府。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又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阳跷脉之交会穴。本穴位居脑后,是风邪汇集入脑的要冲。向本穴发气,或顺胆经导引,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袪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的作用。

用推、拉手法向本穴发气,引邪气顺胆经从阳陵泉穴排出,是治颈项强痛,驱除邪气的方法。

 

二、胸腹部

缺盆

【位置】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

【应用】本穴又名天盖、尺盖,是足阳明、手少阳、手太阳、手阳明诸经内外出入的要穴。故向本穴发气并顺经导引气脉,有调整以上经气,使内外平衡的作用。向此穴发气顺胃经、胆经导引,又是治疗胸满、咳嗽、胸中热等症的要穴。

医者在发气治病中,患者之病理秽气,能从缺盆入侵而中脏腑,造成胸闷、胸痛、气滞的症状、故医者应特别注意。

中府

【位置】胸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胸闷,肩背痛。

【应用】本穴又名膺中俞、府中俞、膺俞,为手太阴肺经输穴,是藏气结聚之所,肺之募穴,又是手、足太阴两脉的交会穴。向本穴发气具有清宣上焦,疏调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用推拉手法发气于本穴,并顺手、足太阴经导气,可以疏导经气,驱除太阴经之邪气。

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呕吐,恶心。

【应用】本穴又名玉户、天瞿,是任脉之输穴,任脉与督脉之交会穴。胸部主气,本穴居胸之最上。向本穴发气具有宣肺化痰,下气平喘,利咽开音之功。天突与风门、肺俞相配发气,是调前后阴阳之气的要穴。

璇玑

【位置】天突下1.6寸凹陷中。

【主治】咽痛,胸胁满痛,呃逆上气,咳嗽,气喘,肺痈,水不下等。

【应用】本穴为任脉之经穴。北斗第2星为璇,第3星为玑,北斗自转而璇玑随之。养生家以璇玑为喉骨环圆转动之象,故向本穴发气有宣发上焦气机,通滞袪瘀,消肿止痛,润燥滋枯,下气平喘的作用。临床多与气海、丹田穴配合发气,璇玑位于上,能宣发肺气,气海、丹田居于下,以培补元气,二穴合用,一上一下,一宣一补,其调脏腑气机,通宣理肺,纳气平喘之功益彰。气功偏差,胸胁气滞,当先发气于璇玑,使气机宣达,再用推引手法引气归原。

华盖

【位置】璇玑下1.6寸。

【主治】气喘,咳嗽,胸胁满痛。

【应用】华盖是任脉之经穴。本穴内应肺,肺朝百脉,人体正常之气,行使至此,为阳之盛极,故向本穴发功,有宽胸理气的作用。肾经之彧中穴平华盖,该穴具有潜阴之水,滋肺之金之功。故本穴常与彧中配用,是金水共济,母子同治之意。向中脘、气海诸穴发气排除邪气,最好再于华盖、璇玑、彧中发气,以防浊气上冲。

彧中

【位置】华盖穴旁开2寸。

【主治】咳嗽,胸闷,痰壅,胸胁胀满,不思饮食。

【应用】向本穴发气,有宣肺理气,降逆化痰,调理气机的作用。临床多与膻中、华盖、璇玑配合应用,以防病邪阻滞,冲气上逆滞于胸诸症。

膻中

【位置】在两乳之中间。

【主治】胸闷,气喘,咳嗽,胸痛,产后乳汁少,乳痈,背痛。

【应用】本穴又名元兀、元见、上气海、中丹田,为任脉经气所发,宗气之海,是气之会穴。故向本穴发气有调气降逆,清肺化痰,宽胸理气的作用。本穴与内关相伍导气发气,能通调胃、心、胸之气,功用专主宽胸理气,强心定志,活络止痛。本穴居上下丹田之中,三田气机之阻滞,都应调整此穴,使经气疏通,归于本原。本穴与肺俞相伍发气,有调理上焦肺与中丹田之气机;有前后阴阳同调,激发周身气机的作用。

中脘

【位置】脐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反酸,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脾胃虚弱。

【应用】中脘又名太仓、胃脘、中纪,为任脉经穴,是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之会穴,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向本穴发气,有安魂魄,调升降,和胃气,理中焦,化湿滞,祛痰饮之功。临床向本穴与丰隆发气导气能化湿滞,祛痰饮。向本穴与足三里发气导气,能健脾和胃;向本穴与脾俞发气导气,能调脾胃及前后阴阳之气。本穴居中、下丹田之冲要位置,是发气调理中、下丹田之气的要穴。用震颤手法向中脘发气,有安眠、定魂魄的作用。

阑门

【位置】脐上1.5寸。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呕吐,上下气机阻滞。

【应用】本穴居任脉,在胃与小肠交会之处。向本穴发气导气,有调理气分之错乱,通调胃肠,理中气的作用。临床发气施治脏腑之病,应首先打通阑门之气分,然后再配其他穴位治疗。向本穴与中脘发气,能理中气;向本穴与气海发气,能理下焦之气,并可引气归于原;向本穴与气海发气,能理上焦之气。

神阙

【位置】脐窝正中。

【主治】腹痛,腹泻,气机阻滞,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应用】本穴又名气舍、命帝、脐中、维会,是后天之气舍,先天之气所存的部位。向本穴发气导引,有激发先后天之气,培元固本,回阳救脱,以及诊断疾病的作用。以本穴为中心意念气机运转,称周天或法轮自转,对调整周天气机,治疗消化、心血官等系统的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

气海

【位置】脐下1.5寸。

【主治】腹痛,腹胀,痛经,闭经,气机紊乱,气不归原。

【应用】气海又名脖映、下肓、丹田,是任脉之脉气所发,男子生气之海,又为元气之所归,腹部纳气之根本。向本穴发气,有激发调动元气,补益肾气,温下焦,祛寒湿,纳肾气,止虚喘等作用。是练气、导气、发功的重要穴窍。腹式呼吸全赖气海之气为之鼓荡,为之迎送。故临症发气多与膻中,璇玑相济而施。惟此不可多泻,或用此穴窍导邪气外出,恐伤正气。

关元

【位置】脐下3寸。

【主治】元气亏虚,腹痛,痛经,闭经,遗尿,消渴,眩晕等。

【应用】本穴又名丹田、大海、精露、利机、大中极、肓之原。为任脉腧穴,小肠之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交会穴,三焦之气所生之处。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故对此穴发气,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滋补脑髓,激发气机,收敛元神,强健腰膝,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的作用。如临症向本穴及肾俞发气,能补气、益阴而走下焦,有培补先天,温养后天,纳气平喘的作用。本穴与命门相伍发气,能益气壮阳,激发气机。患者多出现自发动功。若再与大椎、肺俞配合发气激发,则气机更为活跃。本穴是练气、导气、发气的主要穴位。

会阴

【位置】前后二阴之间。

【主治】任督失调,气机紊乱及遗精,阳萎,早泄,月经不调,头痛,惊痫,昏厥等。

【应用】本穴又名海底、下极地户、地根、阴蹻库,是任、督、冲三脉之所起,任脉之络穴。练功时,气聚流动,会阴部位往往会跳动,这是任、督、冲脉气机发动的现象。向本穴发气,有通调任、督、冲三脉气机的作用。因本穴与百会相贯通,是体内阴阳之分界,故向此两穴发气,可以使内气与外界流通,借以练气调气,调整任督,激发周身气机,使其阴阳平衡,气脉流畅,以达诊病、疗病的目的。

章门

【位置】第11肋骨端。

【主治】胁肋胀痛,腹胀,肠鸣,痞积,呕吐,眩晕,失眠,烦躁。

【应用】章门又名肘尖、长平、胁髎,是脾之募穴,脏之会穴,足少阳、厥阴之会穴。向该穴发气导引,可以激发、调整肝、胆二经之气机。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的作用。用外气打通章门与内劳宫之气,二穴相合,相互促进,导火下行,清泻心肝之火,疏肝和胃之功益彰。

带脉

【位置】在第11肋前端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带脉、胆经之脉气失调,腹痛,经闭,赤白带下,疝气,腰胁、下肢疼痛。

【应用】本穴为带脉与足少阳之会穴。带脉如束带,统行全身直行的经脉。练功家很注意本经的气机通畅与否。向本穴发气,可以激发、调整带脉及直行于上下的经脉。放通带脉,则上、中、下三丹田之气机易于贯通。练功时腰部紧张,带脉气机阻滞,易于引起任、督、冲及周身气机的紊乱。

归来

【位置】脐下4寸,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腰骶痛,下肢萎弱,疼痛,经闭,月经不调,白带,阴冷肿痛,阴挺,阳萎,早泄等。

【应用】归来,又名溪谷。本穴是练气功呼气时腹气下降,气息归根之要穴,向本穴发气,有激发丹田之气,使呼气时气归于下丹田以及温经散寒,培补冲任的作用。

气冲

【位置】脐下5寸,旁开2寸。

【主治】冲、任气脉阻滞,腹胀,腹痛,肠鸣,疝气,阴肿,阳萎,月经不调。

【应用】气冲又名气街。冲脉统受十二经之气血,本穴是冲脉之所起,吸气时腹气由此穴之内部上冲,中气交会于丹田;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本穴与归来形成丹田练气之橐钥作用。向本穴发气,有调整、激发任、冲、胃经气机,行气活血,散寒除湿的作用。

 

三、腰背部

肩井

【位置】第7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痛,臂不举,乳痈。

【应用】本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穴,是胆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的穴位。故向此穴发气导引,可通调周身之气机,疏通诸阳经之气。也是治疗后总收经气时常用的穴位。

大椎

【位置】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督脉气机阻滞,枕后凝滞疼痛,气冲百会,阳气不振,头项疼痛,热病,癫痫,骨蒸盗汗,幻听,幻视。

【应用】本穴又名百劳、上杼。督脉是气通小周天的背部通道。本穴为阳中之阳,是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之会穴,故凡阴阳相交,一方偏盛不得平者,多取本穴调之。欲导气发气调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之气,需先调大椎,再调其他配穴。此处最能振奋、激发阳气。以震颤手法发气于本穴,再与命门、尾闾关等相配伍,可以激发患者动象。但对有的病人易导致气晕厥现象,临床要特别注意。

命门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

【主治】阳气衰弱,肾阳不足,腰膝冷痛,腰脊酸楚、强痛,阳萎,遗精,泄泻,带下。

【应用】本穴又称精宫、竹杖等。此穴位于两肾之中间,肾藏精,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督脉气运之要关。故向本穴发气导引,有通调督脉,振奋阳气,壮阳益肾,通关达窍之作用。命门与尾闾关、大椎、玉枕关相伍发气,有调督脉,振奋阳气,通小周天的作用。

肺俞

【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骨蒸潮热,胸闷胁痛,背部强痛。

【应用】本穴内应肺脏,是肺气在肺部转输、输注之处,又是治疗肺脏疾患的要穴。向本穴发气、导引,有通调经气,养阴清肺,益气止喘的作用。肺俞与心俞相伍,用外气打开肺俞,并激发心俞使意随气动,最易激发诱导患者的外气动象效应。肺俞与中府相伍发气,前后对应,有调理、肃降肺经气机的作用。

心俞

【位置】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失眠,心烦,惊悸,健忘,癫痫,脏躁。

【应用】本穴为心气在背部转输、输注之处,是治疗心脏疾患的要穴。向本穴发气导引,有益心气,调心肾的作用。心俞与膻中、巨阙相伍发气,前后导引,有平衡前后阴阳的作用。

肝俞

【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目眩,头晕,癫狂,痫症。

【应用】本穴内应肝脏,为肝气在背部输注转输之处,是治疗肝病的要穴。向本穴发气导气,有调理肝经气脉,平肝熄风,明目潜阳的作用。临床多与胆俞、章门、期门等穴配伍应用。

脾俞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腹胀,泄泻,痢疾,水肿,背腰痛,四肢乏力。

【应用】本穴内应脾脏,为脾气在背部输注转输之处,是治疗脾胃疾患的要穴。向本穴发气导引,有激发脾经气机,健脾利湿,益气统血的作用。脾俞与丹田相伍发气,有激发调理先天及后天之气的作用。

肾俞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目昏,耳鸣,耳聋。

【应用】本穴内应肾脏,为肾气在背部输注转输之处,是治疗肾脏疾患的要穴。向肾俞发气导引,有补益先天之气,益肾固精,利湿消肿的作用。若本穴与丹田相伍发气导引,可以激发先天之气,引气归于丹田。

 

四、上肢部

极泉

【位置】腋窝正中,腋动脉内侧。

【主治】心痛,胁下痛满,肘臂弯痛。

【应用】本穴是心阳化液,由心系通肺出腋下的穴位。向本穴发气有通调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经气,行气活血,调理血脉的作用。向本穴及小海、合谷、曲池诸穴旋转发气,对上肢气脉有激发、固定、流动的现象。

少海

【位置】屈肘,当肘横纹尺侧端凹陷中。

【主治】心痛,腋胁疼痛,癫痫,瘰疬。

【应用】本穴为手少阴经之合穴。向该穴发气导气,有通经活络,调理血脉,化痰宁心的作用。临症多与极泉、曲池、合谷配合应用。

曲池

【位置】屈肘,当肘横纹挠侧端凹陷中。

【主治】眩晕,感冒,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咽干口渴,癫狂,腹痛,吐泻,肩肘臂疼痛,上肢痿痹。

【应用】曲池又名鬼臣、阳泽,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入处。向本穴发气导气,有疏风解表,调理肠胃,散瘀消肿,疏筋利节的作用。曲池主降,中冲主升,两穴相伍,发功导气,升降和合,能使心、肺、大肠俱清,和胃降逆,止呕除晕之功益彰。

合谷

【位置】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之中点处。

【主治】头痛,牙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口眼歪斜,昏厥,癫、狂、痫症。

【应用】本穴又名虎口、含口、合骨,为手阳明大肠经输穴,为本经原穴。向本穴发气导引,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镇惊安神等作用。合谷与太冲相伍发气,治疗周身关节疼痛、昏厥、癫痫等症,都有较好的效果。向该穴发气,对外气敏感的患者,能明显的感到气感或震颤。

内劳宫

【位置】手掌心第3、4掌骨之间。

【主治】癫狂,痫症,癔病,呕吐,口臭,口疮。

【应用】本穴又名鬼路、营宫、五里、掌中,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心包经气所溜处,荥火穴,是心包经的代表穴位。故为发气运气的要穴。练功有素者,本穴打开,可以将体内之气发放于外。医者向患者劳宫穴发气,敏感的患者,有明显的气感。向本穴发气,有清心火、安心神、清湿热、散郁结、降逆和胃、凉血熄风的作用。

 

五、下肢部

阳陵泉

【位置】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膝痛,麻痹不仁,半身不遂,目疾,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胁肋疼痛,肩关节痛,坐骨神经痛。

【应用】本穴又名筋会、阳陵,为足少阳胆经腧穴,本经脉之气所入处。向本穴发气导引,有舒筋活络、缓急止痛,清泻湿热,和解少阳,疏泻肝胆等作用。阳陵泉与支沟相伍发气,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使两经疏通,有通利三焦之气,疏散郁结的作用。

足三里

【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噎膈,水肿,便秘,腰、膝、腿痛。

【应用】本穴又名下陵、鬼邪,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为其下合穴。向本穴发气导引,有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利水消肿,通经活络的作用。本穴与曲池相伍发气导引,有通调阳明经气,调理脾胃、肠道和保健之功能。

委中

【位置】腘窝横纹中央。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颈项肿痛。

【应用】本穴又名郄中、血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其下合穴。向本穴发气导引,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止血的作用。

涌泉

【位置】在足底,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头昏目眩,惊风,癫疾,咽痛失音,足心热。

【应用】本穴又名地衡、地冲、厥心。为足少阴肾经腧穴,脉气所出处。向本穴发气导引,有通关开窍,镇静安神,清热降火,平肝熄风的作用。本穴是与地气相接的要穴。劳宫与涌泉相伍发气,使内外气交通,能调整体内气机。

 

六、其它穴位

在外气疗法中除以上常用穴窍外,还有一些经穴与奇穴,亦经常作为配穴在某些病中应用,现列表于下(表3-1)。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