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气功外气疗法-->第八章 治疗各论-->第一节 内科病症-->胆道疾患

胆道疾患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病因】胆道疾患主要有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等。中医认为前者属于“胁痛”、“黄疸”等范围,而胆道蛔虫症则称为“蛔厥”。多因情志不舒,过食肥腻;或外邪侵袭,温热蕴结;或虫积瘦阻;或驱蛔不当,蛔虫逆上,引起胆气郁结,疏泄失常所致。其三者虽病因不同,症状少异,而外气治疗和气功锻炼治疗方法基本一致,故合并叙述。

【症状】本病发病较急,右上腹及右季胁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寒战高烧,或见皮肤及巩膜黄染;若胆管完全梗阻,可见灰白色粪便。吸气时胆囊有明显触痛。如系胆道蛔虫,剑突下剧烈绞痛,或呈钻顶撕裂样痛,病人疼痛难忍,冷汗淋漓,伴有恶心呕吐。若蛔虫退出胆道,则疼痛可突然缓解,但可再度发作。若蛔虫体全部进入胆囊,则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亦可出现黄疸、寒战、高烧等症状,剑突下偏右方向有深压痛。平掌测试检查:胆区多有阻滞、热、凉、密集、麻重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患者坐位。首先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胆囊穴(阳陵泉下2寸找压痛点)、均以右侧为主。

2.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在患者前侧胆区发气24息或48息。再用拉引法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气机,以疏泄胆气,宽中和胃。

3.以平掌式,用震颤法在右侧脾俞、胃俞及肝俞、胆俞处发气各28息。再在前侧疼痛区发气48息。

4.按压右侧胆俞穴12息。并以按揉法在背腰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疏导气机3遍。

加减:胆道蛔虫者,加平掌式,用摩法在腹部右旋摩揉81次.胆石症、胆囊炎多顺肝、胆经向下肢导引手法,并调整左右、上下气机,使其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内关、胆俞、胆囊、阳陵泉、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颤旋手法发气于针体,使各针体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摩胸嘘气功:站位或坐位,两手平放于两胁下,慢慢吸气于两胁;呼气时口唸“嘘”字,同时两手掌轻轻旋摩胁部,做10息或20息。

2.肝胆放松功:坐位或卧位,先用部位放松法,吸气时想“静”字,呼气时念“松”字,自上而下放松头、胸腹、背腰、上肢、下肢各部。再以同法放松肝脏、胆囊各14息或28息。

【病例】赵××,男,43岁,1983年4月6日初诊。

主诉:胆区疼痛2个月。腹胀,右胁肋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胃部有灼热感,恶心,嗳气,消化不良,进油性食物症状加重,右上肢不适,曾服用中药治疗,效不显。

体检:右上腹压痛及叩击痛,舌质红,苔薄黄。平掌测试:右上腹胆区部有热麻而密集的气感。超声波检查:胆囊膨大,收缩功能不良。

诊断:胆囊炎(肝气犯胃)。

治疗:取穴:肝俞、胆俞、章门、期门、阳陵泉、梁门、足三里。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旋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第一次治疗以三点求圆导气法向左旋导气时,患者当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随改用右旋导气,并顺肝、胃经向下肢导气,腹部舒适。经治疗6次,诸症消失。再治疗3次,巩固疗效,痊愈。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