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1.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幽门螺杆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3 讨论

3 讨论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1 Hp的生物学地位 虽然Hp引起的世界性关注及人们对其广泛研究是在1983年以后,但早在1847年Bottcher已在人胃中发现了螺形的细菌,随后人们又从许多动物-狗、大鼠、猫的胃中发现类似细菌。1906年又从溃疡性胃癌病人的胃内容物中找到这类细菌。其他一些报告证实在健康人中不易发现它们。1939年 Doenges在242例人胃尸检的染色标本中发现有43%存在数种不同类型的螺形菌,但不明确这些菌与各种胃病间的相互关系。1954年Palmer在1000例胃活检标本中未能证实上述报告,认为前人发现地螺形菌系吞入或死后污染所致。1975年Steer和Colin-Jones报告了胃溃疡病人胃粘膜上出现细菌,经分离培养,结果是绿脓杆菌。后人仔细观察该文图片,认为胃粘膜上的细菌是一种与绿脓杆菌无关的螺形菌。在同一时期,许多学者发现多种动物胃中存在有内源性尿素酶活性。最早是1924年有Luck和Seth描述的,后在1955年Korngerg和Davies的综述中断定胃的尿素酶主要存在于胃体部,且是细菌源性的。在人类胃的研究中证实了这种酶的存在与溃疡病之间的关系,有些病人还成功地利用了尿素进行了治疗。

1983年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活检标本的胃粘膜上皮表面发现了一种未经鉴定的弯曲状细菌,Marshall又用弯曲菌属的分离培养技术从幽门的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成功了该菌。由此,曾先后命名为GCLOs和Hp。1984年Langenberg并发现原先认为的胃中内源性尿素酶即由此菌产生。因此在1984年以前人们对Hp的生物学性状了解得比较少,只知它在光镜下呈螺形,分离培养需微氧条件,与弯曲菌属的代表菌种-空肠弯曲菌相似,只是它有较强的尿素酶活性与空肠弯曲菌不同。此后这种细菌与各种慢性胃病间的密切相关性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所进一步证实。由此掀起了一股对Hp研究的热潮。

在国内,我们对Hp表型特征—生物学性状的系统研究是比较早的,其结果已如前述。根据这些结果,Hp确实与弯曲菌属的代表菌种——CJ有一些共同或相近之处,例如光镜下的形态相似,都需要微氧的条件分离培养,营养要求大致接近。培养的最适温度虽有差别,但都能在37°C生长,都能产生触酶、氧化酶,均不能利用糖类,能产生微量的H2S。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谱与CJ相比,绝对值虽有一些出入,但总趋势大致相仿。Hp的DNAG+Cmol%与CJ基本相同,甚至重叠在同一范围内。从这些特征,Hp与CJ同归一属似乎无可置疑。

俟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Hp与CJ间存在着更多的本质上差别:①有一些重要的生化反应与CJ明显不同,例如尿素DNA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酰胺酞酶等,Hp均为阳性,而CJ/CC均为阴性,这与国外文献报道是一致的。②更重要的是在超微结构上Hp与CJ/CC存在着不同,特别是鞭毛、鞭毛的根部和菌体末端的外形其内侧具有“极膜”,曾提出它可能与水螺菌(Aquaspirillum,AS)同属。但不久发现AS为双极丛毛菌,一般每端只有1~2根鞭毛,Hp虽偶也可见双极鞭毛,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端有鞭毛,且为有鞘鞭毛,数量多到6根。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AS的DNAG+Cmol%为49~66,与Hp相关甚大。很快就不再有人提及。③从所测的Hp菌体脂肪酸组成来看,Hp与CJ/CC之间亦存在着明显差别,它们的主峰是各不相同的,这一特征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只是我们Hp的几个主峰间的相对值与国外报道者略有上下,推测可能是地方菌株之间的差异。④按菌体蛋白电泳的主要蛋白条带,Hp与弯曲菌属的主要代表菌种之间亦存在明显的不同,Hp有7条主要条带,CJ/CC仅有3条,其中只有分子量为63000与89100的2个条带基本相同。⑤根据Hp耐热抗原与CJ的Penner分型血清的交叉反应,它们之间亦不存在有明显的交叉抗原,其中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由CJ22052菌株免疫得的Penner45型血清与28株Hp菌之间有18株发生明显交叉反应。我们深感这一现象奇特,特地对22052菌株作了深入一步的研究,发现它在基本生物学性状方面确实与CJ类似,但在电镜下其菌体末端及鞭毛的特征与C明所不同。更重要的是DNA G+Cmol%仅有27.8,明显地超越弯曲菌属范围。因此,若22052菌株不属于弯曲菌属,则Hp与CJ之间基本上不存在耐热抗原的交叉。至于Hp85067菌株与的Penner26,34,35型血清之间的交叉凝集原因未明,有待进一步作出解释。

表8 Hp与CJ/CC.CF菌体末端扩鞭毛的超微结构比较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