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临床生物化学-->第七章 诊断酶学
第七章 诊断酶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世纪初临床就开始测定体液中的酶来诊断疾病,如Wohlgemuth早在1908年就测定尿液中淀粉酶(AMY)以诊断急性胰腺炎;30年代临床测定碱性磷酸酶(ALP)用于诊断骨骼疾病,随后发现不少肝胆疾病特别在出现梗阻性黄疸时此酶常明显升高。这些酶成为当时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测定项目,直到60年代ALP仍是世界上测定次数最多的酶。但在50年代以前,酶测定在检验科常规工作中只占很少一部分。诊断酶学的真正发展还是从50年代用分光亮度法建立了连续监测酶活性浓度方法开始,它可以测定不少用旧的“固定时间法”不能测定的酶,并用于诊断疾病。结果发现乳酸脱氢酶(LD)、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上的灵敏度远远超过其他诊断方法。在60年代初又肯定了肌酸激酶(CK)在诊断AMI比上面几个酶更早出现增高,特异性也高,目前此酶已取代ALP成为世界范围内测定次数最多的酶。同时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对肝炎诊断不仅敏感度高,而且早在肝炎黄疸前期就明显升高。这些成就引起了当时临床和实验室工作者广泛的兴趣和注意,先后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工作,尝试和评价过成百种酶测定的临床意义,其中十种左右酶已成为目前检验科常用的重要测定项目。酶测定约占目前临床化学总工作量的1/4到1/2。
随着广泛地应用和研究,也发现总酶活性浓度测定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远不如人们所开始预期的那样高。从70年代开始,学者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同工酶测定上来,发现CK-MB和LD1诊断AMI比上述总酶特异性更高,CK-MB已成为公认的诊断AMI的“金指标”,此二项同工酶测定也成为各大医院检验科必测项目。
80年代以来,发现组织中同工酶进入体液后,有可能出现变化。如Ck-MM可进一步分为Ck-MM1、MM2和MM3,Ck-MB可分为MB1和MB2。在诊断AMI上优于CK总酶和同工酶,成为目前临床酶学上的一个研究热点。
从70年代起,随着免疫学和技术方法的发展,用抗原抗体反应有可能直接测定微量的酶蛋白,为酶学在临床医学上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章将以血液中酶变化为重点,首先研究其变化的总规律,其次将从临床角度来探讨这些酶测定在临床诊断疾病、判断疗效和疾病预后中的价值。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