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临床生物化学-->第十六章 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二、光谱分析的常用方法

二、光谱分析的常用方法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一)吸收光谱分析法

1、可见光及紫外光分光亮度法

(1)标准曲线法:将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按照一定操作过程显色后,分别测吸亮度,以吸亮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相同条件下处理待测物质并测定其吸亮度,即可从标准曲线找出相对应的浓度。

(2)对比法:将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在相同条件下显色并测定各自的吸亮度。由于测定体系温度、厚度以及入射光波长是一致的,所以标准与待测样品K值及L相等,可应用下式比较计算待测样品浓度:Cx=Cs×As/Ax。

(3)差示法:有色溶液浓度太浓或太稀(透光度超过90%-10%)时,测定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此时可采用差示法(differentialspectrophotometry)。①高浓度样液差示法:用标准品制备浓度稍低于试样的参比溶液,先将仪器光门关闭,调节T%=0,再将参比溶液置于光路上,打开光门使T%=100,然后测定样品溶液的透光率即可。例如某一样品溶液原来的透光率读数为5%(10%以下),用差示法后读数为50%,这实质是把透光率标尺扩展了10倍,从而减少了测量误差。②低浓度样液差示法:用标准品制备浓度稍高于试样的参比溶液,将它放在光路上,打开光门,调节透光率至0%,然后换以空白溶剂,调节刻度至100%。此后测定样品的读数即可。

(4)多组分混合物的测定:当试样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共存,可根据各组分的吸收光谱的重叠程度,选用不同的定量方法。如果混合物各组分的吸收峰互不干扰,这时可按单组分的测定方法,选择测定波长,分别测定各组分的含量;若各组分的吸收峰相互重叠,可采用解联立方程法、等吸收点法、双波长法等解决量中的干扰问题。

(5)利用摩尔吸光系数进行检测:①吸光系数:Beer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A=kbc,若溶液的浓度c以g/L为单位,b为光径以cm为单位,则常数K称为吸光系数,以a表示,其单位为升/(克·厘米)[L/(g·cm],A=kbc可写成A=abc。②摩尔吸光系数:公式A=kbc中的以为1mol/L,b为1cm时,则系数k称为摩尔吸光系数,以ε表示,单位为升/(摩尔·厘米)[L/(mol·cm)],A=kbc可写成A=εc。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直接用1mol/L这种高浓度的溶液测定吸光度,而是在稀释成适当浓度时测定吸光度进行运算。ε值与入射光波长、溶液的性质等因素有关。如NADH在260nm时ε为15000,写成ε260NADH=15×103;在340nm时ε为6220,写成ε340NADH=6.22×103。③比吸光系数:如公式A=kbc中的c是百分浓度(w/v)b为cm,则常数k可用E%表示,称为比吸光系数或百分吸光系数,A=kbc可写成A=E%bc。当待测物的化学结构是已知者可用ε值分析,若所测物的化学结构是未知的,则ε无法确定,此时用比吸光系数分析就很方便。a、ε和E常用作粗定量分析,主要用于定性分析。

近年来由于新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显色剂和掩蔽剂不断出现,一般不经分离过程即可直接比色测定。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物都可直接或间接用可见光及紫外光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测定。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光度法是基于元素所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所发射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对大部分元素,其灵敏度约为10-8~10-10g/ml,是微量元素检测的一个十分有铲的方法之一。

(1)分析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原子吸收法中常选择待测元素的共振作分析线,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应使用共振线,例如As、Se、Hg的共振线在远紫外区,该区域火焰吸收强烈,不宜选用共振线作分析线。在选择分析线时,首先扫描空心阴极灯的发射光谱,然后喷入试样溶液,观察谱线的吸收和干扰情况,一般选用不受干扰且吸收最强的谱线作为分析线。常用元素分析线见表16-1。

表16-1 常用元素分析线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