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临床营养学-->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27 肝胆系统疾病-->27.2 病毒性肝炎
27.2 病毒性肝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27.2.1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性肝细胞损伤,肝脏实质发生弥温性炎症。从病原学角度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
甲型肝炎有较短的潜伏期(2~8周)和病毒血症期。经口传染性很高,经常在一个集体内流行。很少转为慢性,更没有长期带毒者,几乎没有肝外症状,也很少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结局。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病,也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有很长的潜伏期(2~8个月)和较长的抗原血症期。病人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经血传染的机会很多;并随病人的唾液、汗、尿、羊水、乳汁、精液、胆汁等途径进行传播。昆虫叮咬、密切接触、理发、针灸、注射、采血针管、拔牙等口腔科操作、内窥镜等极微量血液污染。以及通过手等接触也可传播。约10%病例可演变为慢性肝炎,有的还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癌变。
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可能有以下二种情况:一种是由于B细胞功能不足,所产生的抗体量不足以中和乙型肝炎病毒,使其在肝细胞内不断地复制。在复制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HBsAg或HBcAg与肝细胞膜成分结合成自身搞原,后者不断刺激B细胞。虽然抑制性T细胞正常,但对B细胞已失去控制能力,因而B细胞得到继续不断地产生自身免疫反应物质(临床表现为HBsAg阳性慢活肝)。另一种情况是体内有足够的抗体量来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但由于抑制性T细胞(Ts)功能缺陷,不能控制产生自身免疫反应的B细胞。后者持续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临床表现为HBsAg阴性慢活肝)。
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是通过输血、皮肤破裂等肠道以外途径进入体内,但并不排除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的可能性。
不同类型肝炎并无交叉免疫。
27.2.2 临床分型及其主要表现
根据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过及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急性型(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型(活动型和迁延型)及暴发型肝炎。
急性型肝炎以无黄疸型最为多见。其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低热、乏力等。多数病例有肝脏肿大和压痛。肝脏功能损害较轻。部分病例可毫无自觉症状而被漏诊。急性黄疸型者起病急,黄疸前多有高烧及胃肠症状。随后进入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皮肤先后出现黄疸,大便呈粘土色,肝肿大而有压痛。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浊絮反应异常。血清胆红素在17μmol·L-1以上,尿胆红素阳性。
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明显。肝肿大而质硬,脾肿大,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有的病例反复出现黄疸,一般健康情况下降。个别病例可发展至肝硬化甚至癌变。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是慢性迁延性肝炎。这种肝炎病情较轻,肝脏组织仍保持完整结构,肝细胞坏死不显著肝脏功能轻度受损。大部分病列预后良好。
暴发性肝炎黄疸型,肝红素超过170μmol·L-1,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高度乏力,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合并腹水,急性肝坏死,并迅速出现烦躁不安、谵妄、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病人多于数日内因肝肾综合征、肝功能衰竭或严重出血而死亡。
27.2.3 一般治疗原则
(1)适当休息肝炎活动期及时静养,可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并使其能有较充分的血液供应,从中摄取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据对肝脏血流量测定:以卧床时血流量为100,则静立时为60,运动时减到20~50。过度劳累可加重病患的肝脏缺氧、缺血情况,肝细胞因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坏死。休息则应适当掌握。根据个人病情和体质,每日起床活动1~2个小时,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以不感觉疲劳为度。过分休息会引起血行不良,加重消化功能障碍,降低身体抵抗力,甚至由于热能入超,导致体重增加,不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
(2)合理营养(见27.4.4“营养治疗”)。
(3)慎用药物许多药物都需要在肝中代谢。滥用药物,病变肝脏无力解毒,肝细胞反受其害。因此,对于肝炎治疗多主张慎用药、少用药、药量不宜过大,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迁延。一般是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能够高速人体免疫功能,对肝细胞无害且有保持性作用的中西药物,以缓解病情、有利康复。祖国医学对肝炎的治疗是根据其不同类型和病程所处阶段,采用清热祛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补肝益肾等疗法,因人而异地进行辨证施治。所用中草药如茵陈蒿、五味子、黄芩甙、田基黄等可制成不同剂型或单味成药作为肝炎的辅助治疗。常用西药如葡萄糖、维生素、酶和酶制剂等作为肝脏病人的营养补充或促进肝细胞代谢。近年来免疫疗法取得相当进展。一些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如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类固醇激素等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肝炎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疗程长,有些免疫抑制剂还有副作用。在使用过程必须经常观察肝脏功能的动态变化,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和预防发生合并症。
27.2.4 营养治疗
营养治疗是肝炎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减轻肝脏负担,同时给予充分营养以保护肝脏,并促使肝脏组织与功能的恢复。
在急性肝炎初期或慢性肝炎发展恶化,病人常感倦怠、厌食、纳差、脂肪吸收障碍。此时不可强迫进食。饮食供应须量少、质精、易消化,尽可能照顾病人口味,并考虑其吸收利用情况。如病人恶心、拒食或食量太少,无法满足其生理需要,可由静脉输入葡萄糖、维生素和电解质以维持基本营养和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急性暴发型肝炎病人可采用静脉营养。如病人病情急剧变化,血氨高,有肝昏迷先兆,则应减少其蛋白质摄入量,或短时间内采用无蛋白质饮食(见27.7肝昏迷的营养治疗)。
慢性肝炎(或肝炎康复期)病人的饮食,基本是平衡膳食。其具体要求是:
(1)热能的供给应适当 过去许多学者主张采用高热能饮食治疗肝炎,认为可以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甚至认为增加热能摄取比高速热源的质量更为重要。但临床实践证实效果适得其反,如Calwell采用16800~21000kJ的饮食治疗肝炎。结果近半数病例发生脂肪肝。国内亦有类似报道。说明高热能饮食不但增加肝脏负担,加重消化机能障碍,且可导致肥胖,甚至诱发脂肪肝、糖尿病,影响肝脏功能的恢复,反而延长病程。而热能摄入不足,亦可增加身体组织蛋白质的损耗。不利于已损伤的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因此对肝炎病人的热能供给,须与其体重、病情及活动情况相适应,尽可能保持热能收支平衡,维持理想体重。
一般认为卧床病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约需84~105kJ。从事轻度和中等活动者则分别需要126~147kJ·kg-1和147~168kJ·kg-1。根据病人活动情况,每日可供给8400~10500kJ,并须按照个人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2)供给质优、量足、产氨少的蛋白质肝脏是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主要场所,也是蛋白质代谢速率快的器官。病毒性肝炎血清蛋白及内分泌发生改变,如急性肝炎可见α1-抗胰蛋白酶、铜蓝蛋白及运铁蛋白下降。慢性活动性肝炎尚见补体C1及血浆纤维结合素下降,在黄疸性肝炎血清前白蛋白也有所下降,重症肝炎常有多种蛋白代谢紊乱,因而引起酶的活性异常,机体免疫功能、凝血系统等一系列内环境平衡紊乱。供给足量优质蛋白质可以维持氮平衡,提高肝中各种酶的活性,使肝细胞脂肪浸润消失,增加肝糖原含量,改善肝脏功能,有利于肝细胞损伤的修复与再生。国外学者认为对肝炎病人应供给高蛋白饮食,即每日1.5~2.0g·kg-1,或占全日总热能的18%以上。国内一些资料表明每日供给1.5~1.8g·kg-1的蛋白质(约占总热能的15~16%),即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采用高蛋白饮食治疗肝炎,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蛋白质代谢过程产生多量废物,增加肝、肾负担。如超出肝脏的解毒能力,可使血氨升高,成为肝昏迷的潜在诱因。因此,片面强调高蛋白是不恰当的。保持各种氨基酸的适当配比,提高蛋白质的质量比单纯强调数量更为重要。对于慢性肝炎或处于康复期的病人,食物要易于消化、量少质精,动植物性蛋白质可以混用,充分发挥其互补作用,力求减少一些氨的来源,每日供给80~100g蛋白质。如有其它合并症。蛋白质供给量须作相应的调整。
(3)碳水化物要适量碳水化物对蛋白质有庇护作用,并能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补充碳水化物能增加肝糖原储备,对维持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增强肝细胞对毒素的抵抗力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对肝炎的营养治疗一直沿用高糖饮食或输入葡萄糖。不过碳水化物最好由主食及副食品中所含天然糖类来供给,如摄入量已满足需要,则不宜过多食用甜食或简要单糖类,以免影响食欲,妨碍其它营养物质的摄取,或引起胃肠胀气。而且糖类超出实际需要,将转化为脂肪积存,引起血脂升高及肥胖,反而加重病情,不利肝脏功能恢复。只有在病人食欲不振、纳差、热能不足的情况下可适量食用一些葡萄糖、麦芽糖等以补充营养。尤其蜂蜜中40%是果糖,转化为糖原量比葡萄糖多一倍以上,对肝炎病人是有益的。全日碳水化物总量约为300~400g。
(4)脂肪不必过分限制关于肝炎治疗膳食中的脂肪用量,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用高脂肪膳食治疗肝炎,可以增加热能供应,缩短病程。但肝炎病人厌油腻,脂肪过多,延长胃排空时间,影响食欲。脂肪代谢严重障碍可导致酮症,不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过多脂肪未必相宜。肝炎病人血中亚油酸浓度下降,胆固醇酯化作用减弱,限油烹调又不甚可口,因此过分限制脂肪亦无必要。肝炎病人每日脂肪的供给量应以本人能够耐受,又不影响其消化功能为度,烹调时用植物油,可供给必需脂肪酸。全日脂肪供给量一般不超过60g,或占全日总热能的25%左右为宜。对伴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者则应限制脂肪。患胆汁淤积型病毒性肝炎者易发生脂肪痢,减少脂肪摄取可以改善症状。发生严重脂肪痢严格限制食油时可采用中链甘油三酯(MCT)作为烹调油,以增加热能摄入,改善菜肴风味而刺激食欲。
(5)维生素供应须充裕维生素对肝细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面有特殊意义。在临床上有人提出用多种维生素治疗肝炎来消除或减轻肝脏损伤。如日本东京大学医院用维生素K、C、E或与其它药物协同作“强力疗法”治疗肝炎。治疗1583例中,99.49%急性病例在一周内转氨酶下降,20~30日内临床全愈;慢性病例的治愈率亦达81.91%。对于复发病例再用同样方法治疗。大部分全愈。国内资料亦有用维生素K3注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肝区疼痛,或用维生素K1作“激饲疗法”。认为可以促使肝细胞活力增强,激发肝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加速肝脏功能的恢复。维生素K应用于黄疸性肝炎的治疗,可使血清胆红素及胆固醇浓度下降,黄疸时发生的搔痒有所缓解,对单项转氨酶升高的病例,亦有使其降低的效果。
对于临床上采用维生素C治疗肝炎的效果并不一致。有人曾给肝炎病人每日静滴维生素C10g,使其血清胆红素下降到正常水平,肝脏功能亦有所改善,病程缩短。但也有的报道未能肯定维生素C对于肝炎的明显疗效。
重症和慢性肝炎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缺乏,影响康复。因而在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适量补充还是有益的。
(6)戒酒、不吃霉变食物,避免加重肝细胞损伤肝炎病人由于肝实质损害,肝脏功能减退,特别是乙醇代谢所需要的各种酶分泌量减少,活力降低,因而影响了肝脏对乙醇的解毒能力,即使少量领酒,也会使肝细胞受到进一步损害,导致肝病加重。因此肝炎病人应戒酒,不吃霉变和含有防腐剂,着色剂等的食品。对于一些辛辣或有强烈刺激性的调味品,都应慎用或不用,以保护肝脏,避免饮食不当,加重肝细胞损害。
(7)少食多餐 肝炎病人每日可用4~5餐。每次食量不宜太多,以减少肝脏负担。食物应新鲜、可口、易消化,在不妨碍营养原则下,应尽量照顾病人饮食习惯。
(8)肝炎饮食举例(表27-2)。
表27-2 肝炎饮食举例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