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曹余德-->医论:-->固本化饮汤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固本化饮汤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出处: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1996年第8卷第8期384-385页
摘要:慢性支气管炎常可在多种诱因下引起急性发作。发作的频率与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密切关系。积极有效地控制急性发作可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近年来,在华东医院曹余德教授的指导下,采用标本兼治、温凉并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自拟固本化饮汤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对象 将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7例,其中男59例,女28例;年龄:25岁9例,26~45岁31例,45岁以上47例,平均年龄为51.3岁;病程为2~38年,平均病程为6.7年。对照组74例,其中男52例,女22例;年龄:25岁8例,26~45岁22例,45岁以上44例,平均年龄为49.9岁;病程为2.5~31年,平均病程为6.2年。
2.诊断标准 两组病例均符合1979年11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诊断标准及病情判断标准。治疗组中病情属中度者60例,重度者27例。对照组中属中度者53例,重度者21例。
3.辩证分型 参照分型标准。治疗组中属热痰18例,寒痰28例,热喘14例,寒喘27例。对照组中属热痰14例,寒痰23例,热喘12例,寒喘25例。两组病例观察条件无明显差异(P(0.05)。
4.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固本化饮汤为基本方:黄芪30g 白术12g 沙参30g 麦冬15g 五味子9g 麻黄9g 灸附子9g 细辛6g 桑白皮15g 瓜蒌皮15g 枳壳10g 天浆壳15g 地龙15g 鱼腥草30g 板兰根15g。并随证加减:热痰加银花20g 寒痰加干姜6g 热喘加杏仁12克、生石膏30g(先煎) 寒喘加苏子12g 白芥子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
对照组以抗炎、解痉平喘化痰为基本治则。氟哌酸每次0.2g 每日3次口服;氨茶硷每次0.1g 每日3次口服;敌咳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
两组病例均以治疗1周为疗程。1疗程结束后综合临床症状以判断疗效。
二. 结果
1.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的急性发作期疗效判断标准。临控: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减轻: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有好转,但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无效:咳、痰、喘及哮鸣音经治疗达1月内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
2.疗效结果: 治疗组87例中,临控45例,减轻38例,无效4例,好转率95.4%;对照组74例中,临控32例,减轻34例,无效8例, 好转率89%。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分析,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三.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是由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减低,机体抗病能力减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并可在细菌、病毒以及物理化学气候、过敏等刺激因素作用下导致急性发作。发作频率与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以咳、痰、喘为主要症状,属于咳嗽、喘证、痰饮的范畴。外邪从口鼻而入,内合于肺,则气上逆为咳;或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气血失于流通,津液输布失常,以致积水成饮,饮凝成喘。其病机为肺气虚弱,痰浊壅肺,寒热夹杂的本虚标实症。中、西医的发病机理是极其相似的。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以抗生素为主,辅以解痉平喘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但反复应用极易产生耐药性及依赖性,并有一定的毒副反应。而祖国医学历来认为治疗应以急则治其标,治标以祛邪化饮为要。认为固本之治有恋邪之嫌而为大忌。笔者认为正气虚弱,则无力驱邪外出;若一味攻伐则更伤其本。故遵循标本兼治原则,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温凉并用。以生脉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组成固本化饮汤治之。方中黄芪、白术、沙参、麦冬、五味子以气阴双补而固本;麻黄、附子、细辛之温而散寒化饮;桑皮、瓜蒌皮、鱼腥草之凉而清化痰热;枳壳、天浆壳、地龙以止咳化痰平喘。标本兼施使正气得以渐充而有力驱邪外出,伏饮得以温化,痰热得以清解而奏效。
现代药理证实黄芪有诱生干扰素、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促进单核一巨噬细胞功能,调整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等作用。益气养阴之剂可增强机体免疫力。细辛除有镇咳作用外,与鱼腥草、板兰根、银花相配伍,对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等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地龙、枳壳、天浆壳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使肺及支气管显著扩张而起平喘化痰之效。固本化饮效果更为显著。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