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陈汉平-->论文-->关于针灸调节作用规律与机制的思考

关于针灸调节作用规律与机制的思考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 1992年第1期

摘要: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治病既可产生疗效,又可不引起毒副反应,除操作不当性伤害外,一般不对机体造成损害,既可纠正异常的功能状态,又不会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何针灸治疗一般总是有利于不同程度地恢复机体生理稳态的。

刺灸腧穴通过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协调阴阳的作用,调节是针灸最基本的作用。针灸的镇痛、增强免疫防卫和调整功能等作用,实际上均为针灸调节作用的结果。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与双向性的规律。所谓整体性,意味着刺灸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正常或异常功能产生影响,但对正常功能,其作用效应一般限于生理值范围内。双向性则反映针灸对向相反方向偏离的功能可产生反向的调节作用,即在刺灸相同腧穴,应用相同术式的条件下,对相反状态的功能产生反向的作用。通过调节内环境,重建生理稳态,是针灸与药物治疗疾病获效的共同途径,但是针灸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显然有别于药物,尤其是化学合成药物。

绝大多数药物对机体是非感知性刺激,刺灸腧穴则是感知性的,它首先影响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刺灸信号同病理信号(包括痛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脊髓、脑干、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坛)相会并发生相互作用,经过整合作用过程,传出信号,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系统,释放出多种神经递质或激素,调控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功能,再释放出多种分泌激素、免疫活性因子,对效应细胞、组织或器官,对内环境理化状态进行调节。诚然,内环境也可反馈性对针灸引起的中枢递质神经元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进行调控。这样形成的调节环链,共同调节或维持机体的生理稳态。针刺与艾灸的作用途径不尽完全相同,尽管迄今对十分复杂的中枢神系统对针灸信号的整合过程了解尚不深,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无疑是针灸作用机制中十分重要的。从上述讨论中引出以下几点启示:

1.加深对针灸调节作用的认识

针灸正是通过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或诱导体内调节系统的作用。协助体内固有的调节潜力,使异常功能趋向正常化。在这种情况下,体内势必会出现反馈调节,来促使改变了的功能状态正常化。针刺的作用,可能就在于促进这种反馈调节,加速功能状态的正常化。因此可以认为,针灸治疗在调节功能这一重要环节上发挥着比药物更符合生理学规律的作用。

2.开拓提高针灸疗效研究的思路

针灸作用效应受刺灸部位(腧穴)、刺灸量和机体功能状态等因素综合的制约。但三者的相互关系,何者居于主导地位等尚有待探讨。所以,有必要从中枢核团功能与神经递质的层次,研究不同单穴或穴组,不同针灸术式或不同刺灸时机对上述过程影响的规律。尤其是要研究如何选用相关的特异性强的腧穴或有针对性选择有关脏器功能峰期或谷期进行刺灸,以增强针灸调节功能的作用而提高疗效。

3.针灸调节功能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

针灸治病的机理,主要在于协助机体依靠自身的组织结构与机能来重建机体稳态。这就意味针灸对功能的调节作用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机能,同时也提示针灸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如针刺麻醉中镇痛不全。

4.要客观地对针灸学术某些观点进行重新理解

袭用中药效能的知识以表述针灸作用、腧穴性能和针灸术式,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当代自然科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揭示脑的奥秘,所以神经科学是未来十年生物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有关学者推断,在九十年代,神经科学孕育一场新的革命。面对“脑的十年”所构划的神经科学蓬勃发展的蓝图,针灸学科尤其是实验针灸学科应有什么作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主动地跟踪神经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移植或嫁接神经活动基本过程研究中提出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方法,以进一步探讨针灸调节作用规律与机制、经络活动现象、腧穴功能和经穴-内脏相关、针刺镇痛原理等,促进针灸学术继续进步。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