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陈之才-->证治经验

证治经验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一、抓住两个“三”,治疗类风关

本人在50年代临床实践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以下简称类风关)的诊治,是通过不断摸索,逐步改进的。

第一阶段:依中医传统证治方法,从风、寒、湿三气偏胜而辨证用药。

第二阶段:79年~88年在光华医院。集中精力在临床上研究以蛇制剂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关。

第三阶段:总结出此病有五大特点:病因不明,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反复发作,无特殊疗法;将类风关病情发展概括为四个字:痛、肿、强、变。因此对类风关的分期提出了自已的看法。采取病人主诉与医生观察、主客观结合分期方法:第1期:痛而无肿,无活动限制;第2期:痛而肿,活动不利;第3期痛而肿,再加纤维性强直;第4期:痛而肿,关节强直甚至变形。并简化为一痛、二痛+肿,三痛+肿+强,四痛+肿+强+变。

在治疗类风关时主张首先必须抓住止痛与退肿。因为类风关病人最痛苦的是肿痛,而肿痛发展会使关节强直变形。抓住这两者,一可解除病人痛苦,二可截断病人关节强直与变形的途径。并提出了如何对疼痛与肿胀的辨证规律,如病人诉疼痛,先问痛之处,痛之性状,再查其痛处温度是凉是热、喜按拒按,然后再询问痛处自感是冷是热,再结合脉象,舌苔以及二便、睡眠等综合分析。对肿胀则必须看皮色,后抚皮温,再扪肿势的方法。简化为红、白、冷、热、坚、软来辨。第四阶段: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类风关的治疗,必须注意四个要点:即诊断要慎重、治疗要抓重点、用药要辨证、疗效要巩固。因为类风关有三难一高特点(难受、难医、难愈及致残率高),因此病人认为这是“不死的癌症”,所以不能轻易下诊断,一见手指关节疼痛,错把骨关节炎也说是类风关,增加病人精神上压力。而用药一定要辨证,要抓住重点辨证论治,不能凭病名即下药,要根据病因的风、寒、湿、热辨,要根据内因的属于何脏何腑的亏损辨,即用止痛药需辨,如附子,乌头大辛大热运用于寒证,马钱子苦寒,运用于热证,通经散结而止痛,其他如玄胡索、乳香没药又是活血止痛。在用有毒药物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不可过量,以防生后患,但在用药有效之时,必须巩固疗效,不但要坚持服药巩固,而且要注意思想上,生活上各方面的调摄。

近年来,我开设了老年门诊,对老年人类风关,又提出了治疗老人痹,必须顾夙疾,必须益其气。必须顾津液这是针对老人一身多病者不少,而且老年人气虚津液衰少者多,因此必须注意,并提出了三步法,即初期和营祛风寒湿;中期养血生津通经络;后期益气健脾加搜剔。最近又在学习前贤和近代、当代治痹专家论述,进一步认识到治疗类风关必须内外兼顾,即内抓气血,津液脾胃三方面,外抓风、寒、湿三气偏胜,简言之为抓住两个“三”治疗类风关。再结合具体情况加味处方,用之临床,确有疗效。

 

二、二方四味,缓解挛急:

挛急即痉挛、拘急之意。各种疼病中出现挛急症状的并不少见,在人体某一部位出现挛急,可发生一系列证候,如血流阻滞,气道梗塞、管道狭窄、肌肉挛缩抽搐、汗孔阻塞……,因此发生疼痛、梗阻、战栗、气闷、汗闭等等。在症状明显,病人痛苦之际,必先予以缓解,解除病苦、然后再追溯病原,这是急则治标之法,但确能解除病人痛苦。我在临床工作中常用佛手散和芍药甘草汤二方四味合用,取得一定疗效。此法并非我药剂,而是先师沈六吉,常用此四味治胃脘、肝胆之病疾痛有效,因此我作了进一步的了解。

佛手散(川芎当归两味)是徐文仲方,原是一张用于治疗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因其效如佛手之妙故名。因当归、川芎是血分要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施之以气郁血凝无不奏效,但用量当归必倍于川芎,因恐 辛窜太过。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方(第29条),原是治疗非桂枝汤证而误服桂枝汤后引起变证的治疗方法。是用芍药甘草汤益其阴,和其血,有使脚挛急能自伸之效。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经,有养血柔肝、敛阴平肝、缓急定痛的作用,现代药理报导,白芍含挥发油苯四酸、鞣质、树胶状物、脂肪油、芍药甙、芍药醇、芍药碱等成份,经药理试验对家兔的离体肠管和对大鼠在体胃及子宫平滑肌,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

总之白芍有养血、敛阴、缓急。养血可缓肝之急,敛阴可泻肝之火,缓急可以止痛。而甘草,其味甘,其性平,可入十二经,主要作用是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祛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其中缓急定痛与白芍作用相似,现代药理报导,甘草浸膏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缓急即急者缓之,即有缓解痉挛之功。因此白芍与甘草同用,起了协同作用,更增其缓急定痛之功。

佛手散之和血,补血散血,加上芍药甘草汤的养血敛阴,缓急。真是相得益彰,以之治疗各种挛急证,效果明显。本人用本方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之疼痛;肌肉痉挛之收引作痛,以及周围小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等,甚至支气管痉挛,食管痉挛等等,根据自各不同情况而加味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三、内服外敷,利胆溶石:

临床上遇到胆囊炎、胆结石病例有上升之势,老年人中也屡见不鲜,一般患者害怕手术,有些患者已手术1次,但又复发,甚连连接手术3次者亦有,则又增加了对手术的顾虑,因此找中医中药治疗。

我在临床上不断摸索出一个内服外敷治疗此病的方法有一定疗效。内服以自制蒲栀煎为主,蒲公英、焦山栀为君,清热消炎。以三金为臣(金钱草海金砂、炙鸡内金)再适当加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佐使,外用皮硝外敷。盖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既有炎症,自当清热解毒泻火。既已煎熬成石,势必利胆溶石。既有闷胀疼痛,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亦须配合。外用皮硝之理,促使局部形成高渗,促使内部之水肿,通过渗透压吸之于外,使炎症减轻。必要时再加解痉四物,促使结石排出,用此法治疗后,病人一般反应局部疼痛减轻,胀闷消失,因此外敷可以协助内服,使治疗更增效果。但必须指出并再三关照患者,有三种情况,必须医院急诊或进行手术切除,一是疼痛剧烈发作;二是发热或低热不退;三出现黄疸。不可轻视防生意外。

 

四、补清兼施,治疗尿感:

尿路感染,多见于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久服消炎药后,常使胃部不适,而且长久服用,疗效亦逊,有些患者,身体虚弱,稍涉劳累或出外行走时间过长亦会引起发作,常引以为苦。一般认为既是炎症,必须消炎,但不知老年人身体虚弱,御邪无力(上皮细胞亦在退化)。而膀胱属肾,膀胱尿道有疾,与肾切切相关。因此我常用益气之黄芪为君,加四君子汤健脾和胃,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再加补肾强身之六味丸,并再加杜仲、川断、狗脊等促进膀胱气化之职,则湿热之邪不能久留,而病情日益好转。如湿热偏盛者,可加蛇舌草、车前、米仁、萆(艹解)等清热化湿,先使症状减轻,后再扶正,则可减少发作,直至久久不发作。

 

五、充通、并用,治疗脑供血不足:

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的寿命有很显着的延长,因此老年病人也增多,老年病病种很多,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如有些老年人诉头晕,脚软,行走无力,甚至有脚踏棉花之感,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有的甚至站立不稳,跌仆路边,有时头痛如抽掣、两目视物不清,......经检查发现脑血管弹力下降,有的有腔隙灶,或有梗塞、血管痉挛,脑萎缩等,对这些疾病治疗方法很多,如扩血管增进血流量......等等。本人认为老年人气血不足,阴液亏损,痰瘀阻塞,血流受阻,故用活血通络、增补阴液、化痰祛瘀之通,又用黄芪以充气之不足,使气行则血行,充、通并用,具体用药:黄芪、当归、沙参麦冬、陈胆星天竺黄白僵蚕地龙、川芎、赤芍白芍、甘草、丹参等,充之以气血。又用化痰、祛瘀、解痉之品,临床上有一定疗效。可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可以恢复工作。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