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特色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一、常用益气药黄芪:
我在治病中重视气,而黄芪是补气药中的主药,它补气的作用虽比人参弱,但它有益气升阳、固表内托、利水退肿的作用,而且这方面的功能比人参强。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有强心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搏血量,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缺氧,且有扩张血管作用。降低血压。并有增加机体免疫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为此我在临床上用黄芪之处甚多,如治疗类风关常用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心脑供血不足,用黄芪加丹参等;治疗慢性尿感用黄芪为主加健脾益肾药物;经常感冒者,在感冒过后用玉屏风散出入;血亏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倍于当归......。使用黄芪时,必须注意凡气滞、湿滞、食滞、实热邪盛时勿用。免犯实实之误。
二、保津八要:
津液属阴,是人体中液体的总体,与血为津,滋养全身,阴虚者初见津液衰少,外则生内热,故在发现有津液衰少之时,必须处处注意保津。
津液衰少时可见口干舌燥,甚者舌上光到剥,溲少便结,肌肤麻木等共同症状,要根据其兼症不同而处治。
如遇外感需发汗解表者,发汗不可太过,防汗多伤阴,不用麻黄、桂枝、要用连翘、薄荷、防风、(注意薄荷一次用量不超过3g)。
如遇大便干结难解者,不用芒硝、大黄、要用增液、润肠、五仁丸之类。如遇小便短少,要用茅根、芦根、清热生津两顾。
如遇慢性咽炎,咽部经常干痛,咽色暗红,要清热不忘养阴,用银翘、甘草、桔梗之外,再加玄参、沙参、石斛、玉竹之类。
如咳嗽痰粘难咯,要用芦根、生米仁、冬瓜子、天花粉、胖大海、射干、瓜蒌皮等。
如动则自汗、要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加煅龙骨、煅牡蛎益阴敛汗。
在平时饮食中,要忌烟、酒、辛辣、少食葱、蒜、姜、韭及热性食物。总之,时时刻刻,保护津液是身体健康之基础。
三、健脾四法:
脾属中土,脾胃为后天之本,平时饮食入胃、有病时服药调治,均需脾胃健运,方能吸收营养,发挥治疗效果。
脾胃一旦健运有碍,不能只知培土一法,而要在辨证中寻找原因,去其障碍,自能恢复,为此本人常用以下四法达到健脾目的。
祛湿健脾法,用于舌苔粘腻,舌不知味者。属湿阻,宜祛其湿,用苍术、川朴、姜半夏、陈皮;如舌苔腻、色黄而干者,用藿香、佩兰、焦米仁;若小便赤短,用车前草、泽泻、六一散。
消滞健脾法:用于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属食滞,可用消导,轻者焦麦芽、神曲、山楂,甚者枳壳、大腹皮;大便不通者枳实、槟榔、玄明粉;嗳腐者用白蔻仁、苏梗、鸡内金、吞酸加煅瓦楞、海螵蛸、煅牡蛎,甚者左金丸、戊己丸等。
舒肝健脾法:用于情绪抑郁,胸胁满闷,甚次肋间掣痛。属肝郁,用制香附、广郁金、柴胡、有气上逆者加旋复花、代赭石、佛手、降香等。
益气健脾法:用于食思不振,神疲力乏,大便不实,稍食油腻生冷,即大便稀溏。属脾虚,可用党参、焦白术、茯苓、甘草、白扁豆、芡实、淮山药,即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如果食生冷,或受寒冷后胃中不运,隐痛者属虚寒,可加广木香、砂仁、高良姜等。总之,脾胃属消化系统,胃主纳、脾主运,故脾胃失健,对全身影响甚大,但究其原因多端,所以欲健脾胃必先去其障碍,如仅脾胃虚弱,方可培土。
四、香苏搭配,气机流畅:
香附辛、微苦、甘平,是疏肝理气解郁要药。苏梗是苏叶之梗,发汗解表,梗不如叶,行气宽中,梗比叶胜,有促进胃肠蠕动之功,有使消化液分泌之力。我用此两味搭配,是取其能流畅气机。
我以香苏合用,再结合具体证候加味,如消化不良,胃脘满闷加山楂,麦芽;情绪郁结,胸闷胁胀则加郁金、青皮;大便欠畅,下腹胀满加枳实、大腹皮;有人无虚而进补、人参、桂元、红枣、木耳而致填塞不化加莱菔子、枳实……使体内气机流畅,推动运化有力,缓解心情郁结,使进脏器运化有力,有益而无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