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蔡小荪-->学术观点-->一、治病求本 重血气肝肾病机学说

一、治病求本 重血气肝肾病机学说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蔡师曾言:《素问·调气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语,言妇人之病理尤中肯綮也。然对气血失调的理解,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至全面过程。为医之初,受祖辈及前贤们影响,认为妇人病一科,所异于男子者,惟经、带、胎、产、乳耳。此五者,皆以血为基础,气为动力。女子在性格上有阴性偏执,多气多郁之特点;生理上有经带胎产,数伤其血之特点;故而病理上有“血常不足”、“气常有余”之特点;因此治疗上主张养血为主,理气为先,选方用药则四物汤不可无,而香附亦不可缺矣。待临证日久,渐渐领悟并确立了气血失调的另一基本形式--“血每有瘀”、“气亦常虚”。蔡师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妇人之生活环境已有了显著变化,因此在病理上也有了新的特点。古之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执,每不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每多怨尤”,故而多为“气常有余”。然今之妇人,外有事业之劳,内有持家之累、抱哺教养之辛,以此弱于男子之体,任强于男子之事,加之经带胎产数伤其血,数脱其气,元气焉能不乏?故特别是婚后产后妇女,其正气常处于相对不足状态。气滞和气虚二者,又能互相转化,互为因果。气虚者,可使气机升降出入乏力而致气滞加重;气滞者,也可因机能减退而使元气生存不足。且正气之盛衰,又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益气扶正应是妇人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妇科的瘀血证型在历代医书中屡屡提及,然蔡师指出,由于妇人特殊生理乃至病理均是以气血为基础,故而不论血寒、血热、血虚、气滞、气虚、痰浊、湿邪等为患致病,其相伴症理或及最终病理结局总为不同程度之血瘀;瘀血形成后反过来变为一种致病因子使疾病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疾病谱的改变,许多疾病自其发病之初,即以明显的瘀血证出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肌腺症、子宫肌瘤等。因此蔡师认为,瘀血应列为目前妇科临床第一病理特点,故治疗上也应时时处处注意参入不同程度的活血祛瘀药物。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疏泄,全身血液之贮芷和气血调节全赖于肝脏。人若愉悦舒畅,肝气冲和,则血脉流畅,血海宁静而无病。但女子性多忧郁,易伤肝气,致木郁不达而使气血失调,痰瘀内生。肝又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女子“血常不足”、“血每有瘀”之机体状态,极易导致肝体失养,而使其刚热之性暴现,造成各种病变。肾藏精系胞,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而女子在经带胎产之中颇多耗伤肾气,引起妇科诸疾。又冲任二脉导源于肝肾,肝肾二脏同居下焦,一开一阖,主持和调节着经带胎产乳的正常藏泻。由于肝肾在妇女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故前人有女子以“肝肾同为先天”之说。蔡师认为,在月经失调、崩漏、闭经、漏红、滑胎、产后病、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症等许多妇科疾病发生、发展中,肝肾二脏功能失调起主导作用,因此注重调治肝肾,就能执简驭繁,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如治疗闭经,虽有肾虚、肝郁、痰浊、寒湿、湿热、瘀血诸别,但肾气不足当为其基本特征。故蔡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即以育肾为总则,贯穿于整个经后期至经前期的调治中,经期则以疏肝理气调冲为主,定名为“育肾调冲周期调治法”。再根据患者具体症情,参以化瘀、通络、利湿、蠲痰、祛寒、抗痨、清热、消脂、驱虫诸法,常获较好疗效。

待诊左右,蔡师常告诫曰:治病必求其本,本着以气血为本,肝肾为纲原则,抓住血常不足、气常有余、血每有瘀、气亦常虚;肝病明虚实,肾虚辨阴阳之基本病理及辨证特征,则临床灼然,而治妇人之病,思过半矣。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