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陈作霖-->证治经验-->二、面部围刺,祛除色斑

二、面部围刺,祛除色斑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额、鼻和口的周围。

(一)辨证分型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黧黑斑”、 “面尘”等范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其辨证分型大致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阻于脉络;第二类为后天失调,气血虚衰,不能上荣于面。

1.气滞血瘀型:除面部皮损外,或伴经前乳房胀痛或经临腹痛,行而不畅,或夹有血块。平素烦燥易怒,苔薄白质暗红或舌边有紫瘀斑,脉弦。

2.气血不足型:除面部皮损外,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夜寐不安,经行色淡,苔薄白质淡,脉濡。

(二)治疗方法

1.针刺

(1)取穴:局部皮损处,合谷,三阴交。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气血不足型加取足三里。

(2)操作:视皮损部位大小取0.30mm×25mm的毫针10-20根不等。用围刺的方法从皮损的外围向中心横刺,余穴用0.35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均留针20分钟。

(3)疗程:每星期1-2次,10次为1个疗程。

2.中药:

(1)气滞血瘀型

治则:理气祛瘀

处方:自拟方

柴胡青皮陈皮、广郁金三棱莪术红花桃仁赤芍当归川芎丹参、生麦芽等。若便秘者加生大黄,热甚、面红者加丹皮、桑白皮等。

(2)气血不足型

治则:补益气血

处方:自拟方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赤芍、白芍、当归、川芎、红花、生麦芽等。

若食欲不振,纳呆,苔腻者,去党参加姜半夏、川厚朴、陈皮等。

对不愿接受中药治疗及因特殊情况无法保证按时服药者,采用单纯针刺疗法。

(三)按语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辨证,大多认为与肝郁气滞,阴亏血燥,脾肾不足有关。如气血不足,治宜补益气血;如气滞血瘀,治宜理气祛瘀。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着手,可改善局部气血循行,达到根治本病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局部围刺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细胞再生能力,促进色素的消退。合谷穴为治疗“面口”疾患的要穴,古人云: “面口合谷收”。即为此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的交会穴,针刺之,能起到调整肝、脾、肾三脏经气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型加取的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有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的作用。在针刺的同时佐以内服中药,共奏调整脏腑气血,消除色斑之效。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