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陈作霖-->医案

医案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案一、王××,女,36岁,工人

初诊:1998年3月2日。右上臂阵发性抽痛一月。活动尚可,否认外伤史。检查:肩关节活动正常,右上臂三角肌附着处有压痛,局部无红肿。证属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诊断:痹证。治拟疏通经脉,行气活血。取穴:左三间,并嘱患者活动右上臂。当即疼痛消失。留针15分钟观察,未发生抽痛。次日来诊,抽痛未再发作。

按:对于运动系统疾病,则以辨经远道取穴为主,针在远道,即取同一经脉上的远道穴位,一则可疏通受累经脉之气,行气活血,再则又便于患者活动病变部位,可加强局部经脉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案二、陈×,男,42岁

初诊:1988年4月6日。失眠两周。平素体弱多病,突然得知其父患有绝症后整夜不寐,目不交睫,伴耳鸣,心悸,口干,舌质红、尖破碎,脉细数等。辨证为:素体肾虚,因家有不幸而致心阳上亢,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致心肾不交,心阳独亢,心火上炎,以致不寐。诊断:不寐。治拟降心火,补肾阴。取穴:太溪、神门、灸涌泉。

按:取肾经原穴太溪以滋养肾阴,又取心经原穴神门以降心火,使肾阴充而上济于心,心阳降而下交于肾,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复灸肾经井穴涌泉,以壮水潜阳,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也。

案三、丁××,女,66岁

初诊:1990年9月2日。舌尖有瘀块六年。无痛,不受饮食影响。检查:质硬,不活动,突出于舌体,大小约0.6cm×0.6cm2。证属心血瘀阻。诊断:舌尖海绵状血管瘤。治拟活血化瘀。取穴:神门、内关。

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选用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络穴内关,后又考虑血瘀与肝的疏泄功能,诊时加用了肝经原穴太冲。共针11次,硬结消失而告痊愈。

案四、邱××,女,51岁

初诊:1991年4月6日。足背疼痛半年。半年来醒后两足背第1-2趾间抽痛,并沿足厥阴经上行至乳下期门穴处:每晚痛作3~4次,须跪仆于地,待其自行缓解,严重影响睡眠。患者经断半年,平素烦燥,胁胀,苔薄黄,舌边有紫瘀点,脉弦细。辨证当为肝失疏泄,肝血瘀阻,经脉失于通畅,不通则痛。诊断:痹证。治拟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取穴:太冲、期门、阳陵泉。

按:本病为肝失疏泄,又知其病循肝经而作,既为辨证又为辨经依据,当辨经与辨证同参,病在肝而从肝治,取肝经太冲、期门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再取胆经之合,筋会阳陵泉以疏肝利胆,舒筋止痛。由于辨证论治的正确,诊治2次后抽痛既减轻,每晚仅作1次,共治5次后,诸症皆除。

案五、刘××,男,60岁

初诊:1992年5月12日。大腹胀满已半年余,烦燥多恶梦,不思饮食,大便秘结,体重剧降,苔薄黄,脉弦细。证属心情抑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诊断:腹胀。治拟疏肝健脾。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二诊:腹胀缓解,但仍纳呆,睡眠欠佳,有恶梦,加取内关。四诊:三诊后胃纳转佳,睡眠安宁,恶梦未作,去内关、太冲。续针10次。

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厥阴肝经之穴,取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腹胀虽轻,但效不显。二诊时加以内关、阴陵泉。内关为手厥阴之经,手足厥阴经气相通,与太冲穴同在厥阴,配伍应用以增强疏肝解郁,宽胸理气之功,即针后腹胀自除。

案六、姚××,女,48岁

初诊:1993年6月9日。失眠7年余。每晚仅能入睡2~3小时。平素心悸,纳食无味,四肢乏力,苔薄质淡,脉细软无力。证属心脾两虚。诊断:不寐。治重健脾胃,生气血,兼以安神。取穴:足三里、三阴交、神门。

按:因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气血生化无源。心主血脉而藏神,心血不足,无以养心,神不安则不思睡,因此取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及手少阴心经之神门穴来健脾养心,辅助多气多血之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来助三阴交之健脾之力,使气血生化有源。诊治3次后,患者可睡5小时左右,针5次后已能入睡6~7小时,余症渐退。针10次后痊愈。

案七、周××,男,44岁

初诊:1994年7月8日。咽喉有干燥毛糙感,伴梗阻已近5月。晨起较轻,至午后增剧。五官科拟为慢性咽喉炎。曾服用中西药以及针灸治疗未效。检查:两侧咽壁充血(++),舌质偏干而少津,脉细数。证属病久阴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失其输布之功。诊断:慢性咽喉炎。治拟益肺、清热、养阴。取穴:天容、列缺、太溪。

按:取天容以清咽喉之热,取列缺以益肺清热、助肺输布之功。取太溪穴,并遵《内经》“阴刺”法,行九六补法,以激发少阴经气,发挥益肾养阴的作用。施术时,患者当即感到咽部津液溢出,咽喉滋润,干燥毛糙感明显好转。本例共治8次而愈。因此正确选用针灸补泻手法,确实能够提高针刺疗效,特别是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更为突出。

案八、陈××,女,43岁

初诊:1995年7月。发现患子宫肌瘤已3年。经外院服用活血化瘀药2年,肿瘤未见缩小。平素经行量多,神疲乏力,经常感冒,面色(白光)白。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为6.7cm×7.0cm×7.2cn,肌瘤大小为6.8cm×4.8cm×5.6cm。苔薄白,质淡,脉细涩。证属气虚血滞。诊断:子宫肌瘤。治拟益气活血,活血消滞。取穴:关元、提托、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腹部穴位温针灸2壮。佐以内服中病:生黄芪20g 炒党参15g 炒白术20g 当归12g 川芎12g 丹参15g 菝葜30g 石见穿30g 两面针30g 三棱12g 莪术12g 生麦芽12g 白花蛇舌草30g

按:嘱每周治疗2次,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嘱B超复查示:子宫大小为4.6cm×4.6cm×5.0cm,肌瘤大小为4.4cm×4.3cm×4.0cm。患者自觉精神状态转佳,感冒现象明显减少,经期准时,经量减少,面色转为红润。

案九、周××,女,38岁

初诊:1995年9月。上月经行长达二十余日,淋沥不净,平素经行量中等,夹血块,色深红,经期长而难净,经前伴乳房胀痛。检查:B超示:子宫大小为4.6cm×4.6cm×6.0cm,肌瘤大小为2.5cm×3.5cm。苔薄白,质暗红,脉弦。证属气滞血瘀,诊断:子宫肌瘤,治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取穴:关元、提托、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蠡沟。腹部穴位温针灸2壮,并佐以内服中药:炒柴胡、广郁金(各)12g 青皮6g 赤芍12g 当归12g 川芎12g 红花6g 菝葜30g 石见穿30g 两面针30g 三棱12g 莪术12g 生麦芽12g 白花蛇舌草30g 陈皮6g 水蛭6g

按:依上法治疗10次后经行5日已净,血块减少,色泽红,苔脉同前。续治达3个疗程后,经行准时,3~5日即净。苔薄白,质淡红,脉如常。唯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为4.0cm×4.0cm×4.9cm,宫内回声均匀,提示:子宫内未见明显肿瘤。半年后随访,结论同上。

案十、胡××,女,38岁

初诊:1995年9月。因面部色素沉着一年余而就诊。面部色斑对称分布于两侧颧颊部呈片状,色呈黄褐,表面光滑,边界尚清。平素时感神疲乏力,经行量少色淡,苔薄白,质淡,脉细。证属气血不足。诊断:黄褐斑。治宜补益气血。取穴:行面部围刺,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处方为生黄芪30g 炒党参15g 炒白术30g 茯苓10g 炒赤芍12g 白芍12g 当归12g 川芎12g 红花6g 生麦芽12g

按:以上法治疗至四诊时,患者面部色斑变淡,苔脉如常。再行巩固治疗2次,并随访3月,未见复发。

案十一、卞××,女,31岁

初诊:1996年3月。面部色素沉着三年,颜色加深半年。夏季日晒后色斑加深,冬季则稍淡。色斑对称分布于颧颊部,并累及下颌,相互融合成片,形似“蝴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色呈黄褐,经前乳房胀痛明显,经行色深,夹血块,苔薄白,质暗红,脉弦。证属气滞血瘀。诊断:黄褐斑。治宜理气祛瘀。取穴:面部围刺、合谷、三阴交、蠡沟。佐以内服中药:炒柴胡6g 广郁金9g 青皮、陈皮各6g 三棱12g 莪术12g 红花6g 当归12g 川芎12g 炒赤芍12g 生麦芽12g

按:依上法治疗至六诊时,患者面部色斑变深呈淡褐色,范围缩小,下颌部色斑已消失,苔脉同上。继续治疗至10诊时,患者面部色斑已完全消退,苔脉如常,再巩固治疗1次。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案十二、居××,女,32岁

初诊:1996年5月。患者自幼易感冒,咳嗽,鼻塞常作。每次愈后仍鼻窍不利,并逐年加重,伴有阵发性鼻痒,遇风寒则喷嚏频作,畏塞、纳呆、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濡。证属肺脾两虚,腠理不固,风寒侵袭,上扰清窍。诊断:过敏性鼻炎。治宜健脾益气,宣肺通窍。取穴:额三针、上星、风池、迎香、合谷、太渊、太白。

按:针后鼻窍立即通畅,嗅觉恢复正常,但翌日鼻塞又显,程度较前减轻。依上法续治,三诊时鼻窍已通,遇寒偶有喷嚏,胃纳转佳,大便正常。仍循上法,八诊后症状完全消失。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