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黄吉赓-->医案-->案五、徐××,女,80岁,门诊号 中/2118

案五、徐××,女,80岁,门诊号 中/2118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初诊:94年11月7日

主诉:经常咳痰伴气喘2年余。发热2天,伴鼻塞,喉痒。

病史:发热二天(T37.4-38℃),咳+>++,痰+(中)白粘泡易咳,喉痒,喘(-),哮(-),纳差,口不干,大便正常,有胃痛,嘈杂史,因服西药(抗菌素,磺胺药,退热剂等),引起皮疹用强的松2#

tid-2.5mg Bid已一周。

辨证分析:风邪引动痰饮,肺气宣降失司,邪阻肌肤,通体作痒。

治则治法:轻宣肺气,肃肺化痰,祛风胜湿止痒。

方药:黄氏治咳方合化痰方加减。

蝉衣6 炙僵蚕10g 杏仁10g 前胡10g 竹沥半夏15g 泽漆20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射干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白前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白芍10g 丹参15g 桃仁9g 乌梅9g 防风9g 地肤子10g 白藓皮9g 陈皮10g

茯苓茯神(各)15 生谷芽麦芽(各)15g 7帖

诊断:中 痰饮咳嗽 瘙痒(痰湿型)

西 慢支(急发) 阻塞性肺气肿,药疹

二诊:94年11月24日

代诊:服药3~4天后热退,咳痰亦减,纳稍增,皮肤作痒减轻(服中药后即停强的松),前法奏效。高年中气不足,故拟原法加入益气健脾之品。

原方加孩儿参15g 茯苓15g 生白术10g 14帖

三诊:94.12.8

鼻塞流涕咽痛一周,伴咳痰加重。咳++,痰++(小)白粘,欠畅,喉痒,胸闷,喘(+),痰鸣,可以平卧,纳不减,口干饮多喜冷,大便烂,日行1~2次,苔微淡黄腻,质暗红,脉小弦滑(92次/分)。复感风热之邪,肺失清肃,转拟祛邪为主。黄氏治咳方加味

蝉衣6g 炙僵蚕10g 杏仁10g 前胡10g 白前10g 竹沥半夏10g 黄芩15g 柴胡15g 紫菀15g 款冬花10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射干15g 防风10g 白芍15g 地肤子10g 白薢皮10g 丹参30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莱菔荚30g 麻黄根9g 7帖

穿心莲内酯片 3瓶 3# 3/日

四诊:94.12.15

穿心莲内酯片 5瓶 3# 3/日 玉屏风冲剂×3盒 1包3/日

五诊:94.12.29

代诊:咳+,痰10日(小)白粘,易,喘(-),身痒减。

原方去白藓皮 加仙灵脾10g 菟丝子10g 14帖

六诊:95.1.12

咳痰续减,痰涎稀薄(小),气短,纳平,两少腹作胀10余天。矢气亦多,大便日行1-2次,质烂,有时腹痛,便后得减。苔淡黄腻,质偏暗红,脉小弦滑(84次/分)。转拟健脾温中化饮。健脾化痰方加味。

太子参15g 炒白术10g 茯苓15g 半夏15g 陈皮10g 紫菀15g 枳壳9g 桔梗9g 生甘草9g 款冬花10g 柴胡10g 郁金10g 制香附10g 炒防风9g 白芍15g 丹参15g 炮姜炭5g 焦山楂六曲(各)15g 14帖

七诊:95.1.26

代诊:白天偶咳,余症如前,上脘作胀一周,矢气较多,大便日行1-2次,不成形。

原方-白芍,加煨木香10g 14帖

八诊:95.2.9

代诊:咳痰不多,纳增,腹胀已除一周,大便如前。转拟培补脾肾为主。

原方改党参15g 白术15g 加补骨脂10g 14帖

随访:93年同期,咳痰,喘息反复发作持续2月余,今年至今未发作。本患者因咳嗽,气喘发作,而用西药出现药疹,不能服西药,改投中医治疗。服中药后症状逐渐好转,今冬春症情稳定未发。

按:耄耋之年,中气早虚,施运失职,痰饮内生,复感外邪,更兼邪滞肌肤,表里同病,宗经旨“急则治标”,治拟当先轻宣肺气,肃肺化痰,祛风胜湿,投黄氏治咳化痰方,六周后咳痰症状取得临床缓解,继因重用白芍,偏于寒伤,症见少腹作胀时有腹痛,矢气增多,故去芍药加木香以温中,一周后诸症消失,转入温补脾肾巩固疗效。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