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胡建华-->证治经验-->七、血管性头痛
七、血管性头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自古以来,历代学者对头痛机理的探讨涉猎颇广,列呈诸多学说。先生通过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结合血管性头痛的部位、性质、发作特点、诱发原因、伴随症状及实验室现代指标的改变,认为血管性头痛中医发病机理当以瘀血、肝风、痰浊为主,其中尤以瘀血为最多见。
瘀血是体内的病理产物,其又可成为致病因素。瘀血头痛是指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所致的头痛。《医碥》又称血瘀头痛。多数血管性头痛患者部位比较固定在一侧或两侧额颞部,头痛的性质呈跳痛、刺痛,头痛时发时止,经久不愈。相当部分病例面色晦滞,舌质紫暗或舌边尖瘀点、瘀斑存在,脉涩。这些临床表现均符合瘀性疼痛的特点。另外,实验室指标中血小板凝聚及血液流变学等的检测,反映出血管性头痛患者血液凝集状态增高。亦支持瘀血之说。头为清阳之腑,久痛入络,或跌仆损伤、气滞血瘀,均可导致头痛。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使脉络通利,血行流畅。治疗时多以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天麻走上窍,加之僵蚕,既能活血通络,又能搜痰剔邪,可谓一箭双雕。现代药理实验证实,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药具有显著增毛细血管网数,加速血流增加局部循环的血液灌流,降低血浆粘度,调节细胞电泳率及红细胞压迹,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功能。可使脑血管流量增加,提高血小板中cAMP水平,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对血瘀症患者血液的“粘、聚、滞”倾向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经临床科研课题证实,活血化瘀药可以促进血管性头痛患者的血管管壁、血供的稳定性;可稳定患者血浆5-羟色胺的浓度;调整患者血浆血栓素、前列环素、及雌二醇的水平;解除或改善患者高凝血状态。
王××,女,35岁。初诊:1986年6月9日。患者有反复发作性右侧头痛史16年,近5年来发作尤为频繁,平均每星期发作1~2次,每次持续近10小时,头痛程度剧烈,痛时伴泛恶欲吐,心慌,乏力,睡眠不安,大便干燥,4~5天1行,经期头痛更甚。舌质红,苔薄,脉弦细。体检:颅神经正常,眼底:双视乳头边界清。血压、脑电图、血5-羟色胺含量均正常,血雌二醇含量异常。症属风阳挟痰瘀交阻,窍络闭塞,扰乱神明,不通则痛。治拟平肝熄风,养心安神,活血化瘀。处方:川芎9g 桃仁9g 红花6g 铁落60g(先煎) 钩藤15g 炙地龙9g 炙甘草9g 淮小麦30g 大枣9g 石菖蒲9g 仙灵脾9g 生大黄4.5g(后下) 生南星12g。星蜈片、苁蓉片,每日2次,每次各服5片。服上方7剂后,1周内无头痛发作,睡眠转好,大便日行1次。原方去生大黄续服14剂。适逢经期,头痛发作1次,程度明显减轻,呈隐痛,无恶心呕吐。再守原方,继续服30剂后,头痛消失。
顾××,女,52岁。初诊:1986年6月30日。反复发作性头痛24年。近一年来,头痛发作频繁,几乎每天发作,从右眼眶向头顶部漫延。发作时右眼发热疼痛。泛恶呕吐。为此天天需服麦角胺咖啡因止痛。外院神经科诊断为血管性头痛。苔薄腻,舌质暗,脉弦。体检:颅神经正常,眼底无水肿,血压、脑电图、血雌二醇含量均正常,血5-羟色胺含量异常。症属风阳上扰,血瘀阻络。治拟平肝熄风,化瘀通络。处方:川芎9g 赤芍、白芍(各)15g 桃仁9g 红花6g 丹参15g 钩藤15g 炙地龙9g 铁落60g(先煎) 石菖蒲9g 炙远志6g 生南星12g。蝎蜈片,每日2次,每次吞服4片。服药7剂后,头痛发作频率减低,程度减轻,头痛时无呕吐,已不需每天服麦角胺咖啡因。再服原方加减14剂后,头痛基本消失,停服麦角胺咖啡因。在疗程中,曾因家中修理房屋,睡眠不安,诱发头痛,但程度甚轻,可以不服止痛片而自行缓解。
本病的特点是以女性为多见,多在青春期发病,病程漫长,间歇性反复发作。常因失眠,情绪变化,劳累等因素而诱发。上述两个病例,均表现为头痛剧烈,缠绵日久不愈,均属风阳上扰,血瘀阻络。故皆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钩藤、铁落等平肝熄风;以及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搜风镇痛;生南星化痰解痉,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王案经期头痛反甚,大便干燥,睡眠不安等,故用仙灵脾苁蓉以调和冲任,生大黄以泄热通腑,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