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黄鸿舫-->证治经验-->二、临床治法
二、临床治法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黄氏临床经验丰富,临诊治疗不拘于一法,每多独特之处。除前述脾胃等证外,再择例介绍于下。
(一)中风证治,辨闭与脱:中风肢冷脉伏,虽系脱症必见症候,便闭症在邪热入里,气血不得宣通时,也能因热深厥深而出现肢冷、脉伏。其辨证关键在于细察神明,一般由于热邪内陷所引起的闭症,多见神昏谵语,甚至撮空理线;脱症则多半神志清醒或似明似昧,即使有昏迷,亦无谵妄。在治疗方面,闭症应用开窍通神、清热解毒之法,使热邪有外泄之机,一般先刺水沟、十宣或十二井、百会、间使透支沟、陷谷等穴,次刺厥阴俞、膻中、大肠俞、丰隆等穴;决不可误认为“脱” 而乱投灸法,以致助邪深入,不可不慎。尤其在血压下降时,更要明辨,以防误诊。如属脱症,当然应用回阳救逆之法,一般常用小炷灸,艾绒中掺入附子、麝香等药末。先灸气海、关元、复溜,次灸百会、足三里等穴、壮数非20~30不足以收功。
(二)痿症痹症,必夹湿邪:认为痿症以热邪形成者居多,痹症以寒邪形成者居多,但两者必夹湿邪,此辨证所不可忽略也。痿症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之分。湿重于热者,症见苔腻不化,脉象濡滑,此因湿郁不化,络道痹塞所致,当守崇土逐湿、去瘀通络之法,常取手足阳明、足太阴三经腧穴为主,是宗《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旨。热重于湿者,症见舌质红绛,脉象濡数,此因湿从燥化,热甚伤阴所致,当宗“泻南补北”之法。清金制木,则土不受戕,清热养肺,则金不若燥。一般常取于手太阳、手阳明、足少阴、足阳明等经腧穴治之。
痹症有寒重于湿和湿重于寒之分。寒重于湿者,筋多拘急,痛多于酸,治以温营逐寒、化湿通络。常用留针法,佐以隔姜灸。湿重于寒者,肢节沉重,酸多于痛,治以健运分消、去瘀通络。常用圆利针刺之。寒化为热,关节肿痛灼手者,则针以泄其热,每可奏立竿见影之效。
(三)脘胁胀痛,灸治四花:崔知悌四花穴,历来多用来灸治骨蒸劳热。根据黄氏经验,对操劳谋虑,劳伤于肝,肝无血养,虚无不归所致的脘胁胀痛,灸之颇能应手。认为膈俞属血会;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为藏血之脏,胆为中清之府,取此二穴,有养血柔肝,理气止痛的作用,同用佐以足三里、三阴交两穴,灸之能使土旺而能抑木也。
(四)手指麻木,十宣堪针:黄氏应用经外奇穴常不拘于古人经验,如用十宣穴以治手指麻木之症。认为此病属气虚者固有之,而属湿痰败血者亦非少数。盖血以丽气,气以统血。营气所到之处,气无不丽;卫气所到之处,血无不统。譬之久坐倚着,则麻木不得行动,此理甚明。刺十宣穴微微挤出恶血,去瘀则生新,十可愈其七八。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