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蒋维乔-->蒋维乔“气功静坐法”简介

蒋维乔“气功静坐法”简介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一、静坐前后的注意点

(1)备静室一间,或即卧室,开窗关户,不使他人侵扰;(2)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3)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4)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5)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放手足。

 

二、身体的姿势

两脚:少年筋骨柔软,可用“双盘膝”,即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脚掌和右股略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架在左股上面。这时两脚掌向上,两股交叉,类似三角形。其次是“单盘膝”,坐时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脚放在左股下。倘若老年人连单盘膝也不易做到,就将两小腿向下盘即可。由于两膝盖都落空,身体容易歪斜,应随时注意改正。至于两腿有疾患仅能平坐者,须把左脚跟靠在右脚背上,叫做“四肢团结”,或两脚低平放地面也可,但腿与脚掌要保持90度直角。

两手:两手应该宽松,丝毫不可着力,将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在两大腿上面,掌心向下,自然地放平。

头部: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轻轻闭合,口也要闭合,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腭。

以上姿势要求为对坐式而言,若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时,就不妨以卧式来代替。卧式有仰卧、侧卧两种。仰卧姿势与平常仰卧一样,叫“仰卧式”,但应将头肩等部略垫高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程度。至于侧卧,蒋氏认为左侧卧易使心脏受到压迫,当以右侧卧为宜。侧卧式的姿势要求是:头及上身须略前俯,上面的腿应比下面的腿稍弯曲些,使之达到最舒适的程度,自膝盖以上的大腿叠于下面的腿上,膝盖以下的小腿和脚就很自然地贴放于下面小腿和脚的后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弯曲,上面的手也自然地伸出,掌心向下,轻轻放于髋关节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开,放于头畔枕上,距离头部少许,离头远近可依是否觉得最舒适为准。这个卧法,在功夫上有个名字,叫做“狮子王卧法”。仰卧或侧卧时对耳、目、口、鼻等姿势的要求同坐式。

 

三、精神的集中

静坐时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丹田”)。如果胡思乱想的妄念出现,就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方法。如初学者觉得这种定力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而目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静静地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必须自然闭合,当口津多时,可缓缓分小口咽下。还有一种方法,仍将两眼轻轻闭合而用“数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这叫做“心息相依”。其他姿势一如前述,但最紧要的仍是在于意守“下丹田”。

 

四、呼吸的练习方法

1.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气息出入的声音;2.气息应该慢慢地加长,叫它达到小腹。但要纯乎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练习,久后就能够达到;3.初练呼吸的人,往往觉得胸中气闷,这是由于没有推动膈肌的缘故。其推动的方法是:吸气时从鼻中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下降。呼气时吐出浊气,下腹部收缩,使膈肌上升。由于膈肌一上一下灵活运动,于是觉得胸部空松,气闷随之消失;4.腹中的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到此滞留。呼吸的气渐渐深而且长,达到小腹,腹部应有弹力,能够把滞留在腹腔内的郁血逼出去,达于四肢。

 

五、静坐的时间

1.静坐之功候到极深处,行、住、坐、卧随时可以练功。然初习时不可不规定时间,以早晨起床及晚间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每日至少有一次静坐;2.每次静坐之时间,愈长愈妙,然不必有意求长,当听其自然,每次能静坐30分钟,持之以恒,收效亦着;3.事繁之人,每次静坐以40分钟为宜,能延长到1小时更妙。饭后宜隔20分钟再行静坐;4.时间不论早昼晚皆宜,若每日只能静坐一次,以早晨起床后为佳。晨坐时胸腹空松,气息舒畅,心境极为愉快。晚坐则无是景;5.每晚就寝前,能为15分钟或20分钟之短时间静坐,颇为有效。总之以起床后之静坐为主,就寝前之静坐为副;6.早起先在床,抚摸上下腹,调整呼吸。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后静坐。静坐总以便后为宜,然因各人习惯不同,早晨或有不能大便者,则各从其习惯亦可。

 

六、静坐宜知“忘字诀”

蒋氏谓:“静坐之宜得自然,最为紧要,余不惮反复言之。欲得自然,而莫妙于忘字诀。如为求愈病而静坐,而坐时须忘却愈病之一念;为增进健康而静坐,而坐时须忘却增进健康之一念。心与境忘一切俱空方合。盖静坐之效,乃积渐而致身心之变化,若存愈病及健康之念,则心即不能和平,而效反不可见。余之初习时,即坐此病,不可不知也。”

 

七、通“三关”及通奇经八脉法

练功日久,可觉丹田发热,有时沸烫,及脐下腹部有微动,也有剧烈震动,渐渐地自然可得到通三关(尾闾、夹脊关、玉枕关)的功效。练功至相当程度时(约三个月)一股热气即冲出尾闾(臀后脊骨下端尽处),后随即到夹脊关。倘有耐心练功不间断,再经半年可冲开玉枕关。这样一股热气从后上转,盘旋头顶而下,由颜面至鼻,分二路而下,至喉咙会合,由胸下至丹田。此时任督二脉已通,乃由后至前,循环流转,在练功时有明显的感觉,有此现象时,应该稍停工作,听其流传,不久自停(约1£2分钟),即再继续工作。除此二脉外,还有带脉(腰)练到一定程度时,它会依腰围而旋转,譬如左转三十六,右转亦必三十六,很有规律。还有冲脉起于脐下,略于任脉并行,至胸间会合任督二脉,散布全身尚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古称奇经八脉,这八脉平常闭而不通,只有练功的人能打通之。待八脉全通,即四通八达,全身气血流行无滞,疾病就无从发生。

至于练功日久,出现震动现象,为腹力充实之征。其震动之速度及震动之久暂,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强求,亦不可遏抑。在震动时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动力,自尾闾循背脊上行,而达于顶,复透过顶,自颜面徐徐下降心窝,而达于脐下。(自尾闾上行至下降心窝,非一时之事,或距震动后数月,或经年不定)。久之,则此动力自能上下升降,并可以意运之于全身,洋溢四达,虽指甲毛发之尖,亦能感之。斯时全体皆热,愉快异常。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