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姜春华-->证治经验-->一、急肝胃热为本,推崇大黄草药-->(三)慢性肝炎正虚邪恋瘀滞,治重祛邪扶正化瘀
(三)慢性肝炎正虚邪恋瘀滞,治重祛邪扶正化瘀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慢性肝炎临床有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二类。除了病程长短有别,其病理变化的差别亦很大。
1.慢性迁延性肝炎
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因此中医的治疗不能光凭辨证论治。大部分病人根据其症状可以分为三类。
(1)气虚型:即四肢倦怠,动作少力,易于疲劳,两胫酸软,胃纳不香,大便溏软,面色微黄苍白,两目少神,舌胖苔白,或身体转肥胖,但肌肉松弛,腹壁肌肉增厚。
(2)阴虚型:常口干苦,唇红而干,舌偏红苔薄黄,心烦失眠多梦,小便黄大便干,或有虚热,头晕目眩。
(3)气阴两虚型:兼而有之,或各不具备。
此外尚有少数肝气郁结型:情怀抑郁,肝区不舒,或有隐痛,或有胀闷。肝脾不和型:肝区不舒,胃纳减退,肠鸣腹胀。肝火旺盛型:性躁易怒,目赤口干。湿热留滞型:有湿热症状。血瘀气滞型:肝区隐痛刺痛,两胁胀满。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本病有些无症可辨,只在化验时反映出慢性指标或急性活动,其有症状者大率表现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肝郁血瘀、血结为徵(肝脾肿大),湿热留滞等类型。
先生认为,不论本病此阶段有无症状,或症状以虚还是以实为主,本病的病因仍是病毒,由病毒引起了病理变化,造成了体质上的改变,因此祛邪之治不可废。一般认为慢肝阶段常见虚症,应从虚治疗,以补为主,是不妥的。先生认为,此为因病致虚,徒补无益,仍以治病为本,治病以病毒为本,肝炎为标;肝炎为本,瘀滞为标;瘀滞为本,气郁为标;气郁为本,虚损为标。尤其是转氨酶增高时,清热解毒利湿之治常放在重要地位。纯从辨证出发,见虚补虚,容易忽略疾病的本质,先生认为应以化验指标为衡量治疗效果的标准,针对不同的化验指标,先生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药物,及时选择加入。
在探索肝区疼痛的治法的过程中,先生屡用疏肝利气,养血柔肝,竟无良效。后经反复思考,领悟到中医之肝,一是实质的,主藏血之“肝”,二是主疏泄的,主情志之“肝”两者并不相同。,后者与情志有关,七情所伤,治以疏肝利气以解郁结。今之肝炎,乃是肝细胞肿胀坏死,属肝血郁滞,方与实质之“肝”,主藏血之肝有关。气为血阻而致气行不畅,郁结为痛,利气柔肝只治其标,不治其本,活血化瘀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先生对于肝区痛常用活血化瘀兼加利气药。具体运用时分作三步走,即一步用活血化瘀,二步加九香虫,三步再加五灵脂、制乳香。由此先生对于慢性肝炎,直至肝硬化腹水都以活血化瘀为主,活血化瘀治则贯穿于始终,除非不适合时暂停,如虚证十分明显,必须先补虚等病情好转,再用,若情况允许则化瘀法一用到底。
由于本病病程已长,缠绵难愈,久病伤及人体正气,患者表现了各种虚损的症状,如气虚阴虚等。且久病不愈,本身就反映出抗病力的不足。先生认为,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致病的邪毒已不占主要地位,反以人的体质改变,正气不胜为主要的治愈障碍。因此,通过辨证论治,培补正气,增强抗病力,亦是治疗慢性肝炎的一个重要治法。此外,针对患者的一些具体症状作调治亦十分重要。如失眠、食欲不振等,虽然与疾病本质无关,但对患者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不加纠正,妨碍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先生在临床上遇到不少患者,用清热解毒法治疗久不见效,而改用扶正益气药,不久即愈。亦有些患者,转氨酶一直不正常,仅面部瘰,改投防风通圣散,待菩瘰消退,转氨酶亦大见下降。这说明先生治肝病不仅力求探索疾病本质,而且密切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先生认为,疾病的本质反映了事物的规律,因而具有普遍性,但是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因此正确的方法就是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1)病程短者,或无症状者及湿热型者,可与清热解毒利湿之法,治同急性肝炎。
(2)病程长者,虚证或其他症状较为明显者,以辨证论治为主,加用其他药物。气虚用益气药,如党参(人参)15g 黄芪30g 白术30g 黄精15g等。阴虚用养阴药,如生地30g 麦冬30g 石斛9g 旱莲草15g 女贞15g等。气阴两虚可同用上述药物,可酌加五味子9g 全瓜蒌15g
垂盆草15g 山栀9g 丹皮9g 连翘9g 鸡骨草15g 蝉衣6g 僵蚕9g。早期用垂盆草15g 病程长者用五味子。
还可针对具体情况加入下药:
(1)转氨酶不高,锌浊度、絮状反应阳性,加用丹皮15g 连翘15g 蒲公英30g 羊蹄根30g以清热凉血。
(2)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倒置,加穿山甲6g 鳖甲9g 蚕蛹9g 白术12g。
(3)肝脾肿大,以下瘀血汤为主,加用丹参15g 紫参15g 赤芍9g 当归9g 红花9g 泽兰15g。
(4)肝区胀痛,加川芎6g 九香虫6g。
(6)失眠,肝胆火旺者加山栀9g 豆豉9g。肝阴不足加白芍12g 枸杞子12g 枣仁15g 制首乌15g 夜交藤30g。痰湿中阻加半夏9g 茯苓9g 川黄连3g。
(7)鼻衄,加羊蹄根30g 山栀9g 茅花9g 藕节9g 蒲黄9g。
(8)面部菩瘰,亦称痤疮,加用防风9g 荆芥6g 蝉蜕9g 薄荷9g 丹皮9g 山栀9g 连翘15g 或服防风通圣散,日三次,每服9g。
(9)食欲不振:常用“消”“开”二法。胃有积滞,以焦三仙、鸡内金等消导之。“开”分二途:湿郁中焦,以草蔻、砂仁、厚朴花之属芳香开胃;湿郁化热,以黄连苦寒燥湿,健胃开食。
(10)肝病外感发热,不能用麻黄汤、桂枝汤之属,应以小柴胡汤为主。
3.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60年代末,国外首先发现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特征的慢性肝炎。有的患者无自觉症状,在体检时被发现。部分患者见到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遗精胁胀,舌多齿痕等脾肾两虚之证,湿热之象并不明显。现代医学认为与免疫机制有关。从中医病因学角度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缠绵不愈,是邪正斗争有反复。正指人体内在的抗病功能,邪指致人疾病的外来因素。正胜则表面抗原转阴,邪胜则表面抗原转阳,所以在治疗上,扶正与祛邪是不可忽略的两个方面。先生认为,有病邪当祛之,有正虚当扶正,有病理变化当纠正之,遂以清热解毒、益气补肾、活血化瘀三个方面药物组成方贴治疗本病。益气补肾用黄芪、党参、白术、熟地、枸杞子、当归、仙灵脾、仙茅、苁蓉,这些药物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肝病患者虽忌相火妄动,之所以用温肾药,一则因这些药有促进机体免疫之功,二则有阳虚见症,三则配以滋阴与清热药物,故能扬长避短。清热解毒用黄柏、大黄、连翘、羊蹄根、蒲公英、板蓝根、全瓜蒌、虎杖。活血化瘀用丹参、赤芍、桃仁、当归等。常有方贴举例:
(1)益气解毒活血祛湿:党参15g 黄芪50g 五味子9g 全瓜蒌15g 黄柏9g 羊蹄根15g 苍术9g 茯苓9g 赤芍9g 丹参9g 田基黄15g 鸡骨草15g 鲜茅根15g。
(2)补肾活血解毒:生地50g 仙灵脾15g 菟丝子9g 五味子9g 太子参15g 赤芍9g 桃仁9g 当归9g 丹参15g 全瓜蒌15g 紫草9g
黄柏9g。肝区痛者加五灵脂、制乳香。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