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姜春华-->证治经验-->七、痹证之本在肝肾 重用生地效称奇-->(一)风寒湿痹,正虚为本
(一)风寒湿痹,正虚为本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痹证,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经络为病邪痹阻而引起筋骨、肌肤、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本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和论述。《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明确指出了风寒湿热痹的病机特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则进一步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为肾,弱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世黄汗出,故曰历节。”阐述了本病内因方面是由于肝肾两虚和气血不足,正虚则外邪侵入,与正气相搏,故成“历节”。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新久虚实之异,偏风、偏寒、偏湿、偏热的不同,后世医家多将痹证分为实痹、虚痹两大类,如《实用中医内科学》认为实痹部分包括风寒湿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顽痹;虚痹部分包括气血虚痹,阴虚痹,阳虚痹。两者之别,正如《医宗金鉴》所云:“痹虚者,谓气血虚之人病诸痹也;痹实者,为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
先生认为,痹者闭也,痹证初起多为风寒湿之邪乘虚入侵人体,气血为病邪闭阻,以邪实为主;如反复发作或渐进发展,络脉瘀阻,痰瘀互结,多为正虚邪实;病久入深,气血亏耗,肝肾虚损,筋骨失养,遂为正虚邪恋之证,以正虚为主。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而言,若患者先天不足,禀赋虚弱,素体亏虚,阴精暗耗,则不仅发病即为虚证,且缠绵日久,不易治愈,染病的机遇也会大大增加,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有“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记载和《素问》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先生指出:痹分虚实两端,但邪实为标,正虚是本。故治痹当以扶正为先。正虚又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不固,阴虚、阳虚之别,何以为本?从历代医家论述分析,其本应在肝肾,盖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亦主骨,肝主藏血,亦主筋,痹证之病变部位在筋骨关节,筋骨有赖于肝肾中精血之充养,又赖肾中阳气之温煦,肾虚则先天之本不固,百病滋生。肾中元阳乃人身诸阳之本,风寒湿痹多表现为疼痛、酸楚、重着,得阳气之振奋始能化解。肾中元阴为人身诸阴之本,风湿热痹多化热伤阴,得阴精滋润、濡养始能缓解。古代治痹名方独活寄生汤就是以熟地、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药,益以当归、白芍、川芎和营养血,党参、茯苓、甘草扶脾益气,配以肉桂温通血脉,鼓舞气血运行,另独活、细辛入肾经搜风蠲痹,驱邪外出,秦艽、防风祛风邪,行肌表,且能胜湿,共成补益肝肾,扶正祛邪之剂。因此在治疗反复发作顽痹时,对症加入补肝肾之品,收效甚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