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乔仰先-->医案-->案十七、黄疸
案十七、黄疸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王××,男,23岁。江苏泰兴人。初诊1961年2月2日。
主诉;身目黄染两周余,伴乏力、纳呆。
现病史:患者发病两周来,周身黄染,小便量少、色深黄。食欲不振,疲倦异常。实验室检查:黄疸指数48单位,谷丙转氨酶(SGPT)146单位,西医诊断为“急性传染性肝炎”经用西药及中药茵陈蒿汤治疗,效果不佳。
刻下,黄疸较前加深,食欲较差,小便色黄如浓茶,量少。舌苔少,脉弦数。检查黄疸指数56单位,CGPT:246单位。前已服用茵陈蒿汤加数帖,未效。今用栀子柏皮汤加石斛、麦冬以清热利湿,兼顾胃阴。2月6日第二诊,药后黄疸无减退之势,口干更盛,舌光红无苔,脉细数。症现阴伤之候,即以养阴法为主,佐以清热利湿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5g 天冬、麦冬(各)15g 玄参15g 生地15g 玉竹12g 花粉15g 茵陈18g 炒黄芩6g 生苡仁30g 甘草6g。
1961年2月9日三诊:药后精神振作,口干稍好,舌苔稍生,质红嫩,脉细数。前方生地改至20g 加赤芍15g 丹皮15g。
1961年2月16日,四诊:黄疸见减,精神振作,食欲增加,略感口干,舌苔渐生,脉细偏数。复查黄疸指数22单位,SGPT:96单位。前言已效。北沙参15g 天麦、冬(各)15g 生地20g 玉竹12g 玄参15g 生米仁30g 茵陈18g 天花粉15g 赤芍15g 丹皮参(各)15g 甘草6g。最后以益气养阴、养血和胃法作善后调之。
按:黄疸之病理机转、关键在于一个“湿”字。根据“湿,热、毒”之论,对“湿热型”(阳黄),宗“化湿邪利小便’的之意。分别采用清热利湿,温化寒湿及清热凉血解毒的方法,每多获效。但本例患者则比较特殊。采用茵陈蒿汤及栀子柏皮汤治疗,俱属医治湿热黄疸的常规方法,但药后黄疽不退,口干更盛,又见舌苔无、质光红之象,脉细数。此为阴虚之征,此际仍然采用清热利湿之法,恐阴、愈伤而湿热亦难去。采用甘寒养阴药,佐以清热利湿之品以治之。症情趋于好转,黄疸渐退,舌苔从无到有,胃纳增加,从而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