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邵长荣-->论文-->支气管哮喘50例临床分析
支气管哮喘50例临床分析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3年11期13~16页
摘要:支气管哮喘至今还是难于防治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之一。现将我院二年来的住院病例以中医治疗为主的50例分析如下:
讨论
(1)关于病因病机的探讨: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见于中医书籍的喘急、气喘、喘咳、咳逆、喘逆、哮喘、哮吼以及上气、短气等门类中。《内经》中论及喘,咳之证者很多,《金匮》更有咳嗽上气篇专论;后世则多把“哮”与“喘”分论,“哮”是指呼吸时候间有痰鸣声为主,“喘”则专指呼吸急促。也就是把《金匮》所说“咳而上气”为喘,“喉中水鸡声”为“哮”,故中医书中所说的哮喘,事实上是包含了一种气急而伴有哮鸣音的症候群,它除了包括现代医学所谓支气管哮喘外,泛指一切能引起“哮喘症”的疾病、如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肾性哮喘及心性哮喘等,也概括了肺组织大面积损坏性疾病,以致肺功能丧失而引起的呼吸困难等。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甚为复杂,现代医学归之为过敏因素及神经体液学说等 。祖国医学多主张先天的禀赋体质,以及七情六欲所伤、饮食失节,起居失常等因素;张景岳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在饮食失节致病方面,以描述“哮”症的较多,如醋哮、酒哮、盐哮、糖哮等,《赤水玄珠》及《沈氏尊生书》等均有论及。至于病机方面,一般认为以肺肾二脏为主。巢氏《诸病源候论》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具体说明了因支气管痉挛(肺管不利)而引起呼吸道不通畅(气道涩)的呼吸困难。祖国医学理论中,按五行而论,肺与肾为母子关系;肺为气主,肾为气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支气管哮喘症久病之后,以致肺气虚而“金不生水”,损及肾的机能,出现“肾不纳气”的症状;临床上往往见到在屡发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常伴有肺气肿甚至导致肺性心脏病的并发症。本文病例中有合并肺气肿者10例,亦或多或少具有近似“肾不纳气”之证,在治疗中亦往往要照顾到肾虚方面。叶天士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确是对本病纲领性的概括。
(2)关于辨证及其类型问题:祖国医学对“哮喘”的分类法很多,有以阴阳分,有主张寒热分,也有以五脏分为肺喘、脾喘及肾喘的,也有以六淫分为火喘、湿喘、暑喘、 痰喘、风寒外束喘等;这可能是各家对疾病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因而各有偏重。但各种分类均有其优缺点,要找出完整的分类,确也很困难。但是,我们认为把疾病来归纳分类,目的是为临床诊治更好地服务,要易于掌握,所以必须删繁就简,但又必须照顾全面,具有代表性。本着这样精神,我们觉得张景岳所论哮喘,很为实用;张氏说:“气喘之病……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张氏又把实喘分为寒热二种,概括为风寒及火邪,并对虚喘亦作进一步分析。本文所述的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际病例的症状、脉、苔等临床情况,参考张氏分类法,分为“发作期”与“不发作期”二大类;在发作期中,以虚实为纲,实喘中又分为偏寒、偏热,虚喘中又分为偏阴虚、偏气虚。对不发作期,则主要根据病人体质情况及一般表现的症状,分为虚证与无虚证,虚证中也分偏阴、偏阳。
在临床所见,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往往不很单纯,有时寒热虚实相互交织,或虚中挟实,或寒热交往,或阴阳二虚互见,造成辨证分类中的困难;故分类不能太细琐复杂。我们根据其主症表现,权衡轻重,而作出“偏寒、偏热、偏阴、偏阳”等分类方法,主要在便于指导临床实践及总结经验。
本文所报导的50例中,入院时发作的33例,以偏寒喘为最多,占15例,偏热喘4例;虚喘中以偏气虚的略多,占9例,偏阴虚占5例。在不发作期的17例中,体质情况属虚证的13例,其中偏阳虚的6例,偏阴虚的7例,没有虚证表现的也有4例,此4例为入院作进一步检查及割治疗法的病例,一般为病程较短,年龄尚轻的患者,在发作缓解后尚无虚象出现。
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症状、脉象和舌苔方面,在发作的33例中,以气急及咳嗽为最多,各占33例(为100%),所以不少中医书籍中把喘咳放在一起讨论,也有其一定依据。咯痰方面,在发作时往往咯痰量少或不爽(有咯痰症状的28例中,21例是如此),但在缓解初期,则常因支气管痉挛解除而咯出多量痰液。此外胸痛为多见,各占23例及7例。
脉象方面,发作期33例有记载的31例,其中以浮滑数为最多,除2例细数脉外,其余均呈弦、滑或带数,但在不发作期的15例中,脉浮滑数者仅1 例,可见浮滑数脉在发作与否上有一定联系。在不发作期中,其脉象以弦滑为主;弦与滑均主痰饮,尤其在病期较长而有并发症的患者较为多见,这可能与久病体虚、痰饮不能及时运化有关,说明了不发作时要注意“扶正”的重要性。
在舌苔方面,白苔较黄苔为多见。45例中白苔占39例,白苔中薄白苔最多,白腻苔次之,厚而白腻苔者最少,这可能是本文病例以单纯性支气管哮喘为主有关;在临床上,我们的印象是: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严重的患者,其舌苔以白而厚腻者为常见。
(3)治疗原则及其疗效的探讨:
根据病人的体质、症状、年龄、性别、病期的长短以及不同的地区、条件而予以不同的治法,这是对任何疾病治疗的通则,但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也有一定的规律。本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朱丹溪认为:“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为主”。我们根据“实喘在肺、宜清宜破、虚喘在肾、治宜补肾”的原则,制定了治疗原则。支气管哮喘是长期慢性疾病,“病久必虚”这个概念,在本病的情况体会起来倍觉深刻;所以在表散、攻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扶正;而且,正因为“正虚,”痰饮等不能及时运化,易致痰浊停留,故在不发作时病人的脉象亦多带弦带滑。我们很赞同曹惕寅老大夫治哮喘的三句话“表防伤正,攻防伤气,补防碍痰”,这确是经验之谈。
在疗效观察方面,33例发作期患者中,先后在1~31天内缓解,平均缓解日期7天;虽然,支气管哮喘有其自然缓解的可能性,但本组病例有1/3以上在1~3 天内缓解,且33例中包括了治前呈持续性发作的病例,所以疗效是肯定的。但是,本病除有自然缓解的特性外,尚有其反复发作及季节的周期性,本文资料随访期较短,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从缓解日期与类型看来,实喘中偏寒类,其缓解日期要比热喘为早,为3.7:7.4,且3/5病例在1~3 天内缓解,这是否与寒症尚在表在肺、而热症已入里入胃有关?过去,我们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经验:大凡支气管哮喘属寒喘的、而符合小青龙汤症的,效果较著。
在虚喘方面,偏阳虚的要比偏阴虚的缓解日期显著为快,为6.6:12.3;且偏阴虚的4/5病例,其缓解日期在8天以上。我们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的概念:对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肺结核等)在治疗过程中,其偏阳虚的要比偏阴虚的容易见效、本文资料,也具体证实了这个情况。
小结
(1)报告本院住院支气管哮喘50例的临床资料。对发作期的33例,按临床症状、脉象、舌苔等分为虚实二型,实喘中又分偏热、偏寒,虚喘中又偏气虚、偏阴虚。实喘19例,其中偏寒15例,偏热4例,虚喘14例,其中偏气虚9例,偏阴虚5例。不发作期的17例中,属虚证的13例,没有虚证表现的4例。
(2)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治疗法则及应用主方,并分析治后观察及疗效。发作期的33例中,平均缓解日期为7天,有13例在1~3 天内缓解。并提出缓解后症状、脉、苔等的变化。
(3)讨论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扼要列举文献作为引证,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在祖国医学上对本病的分类方面,主张应以临床实用为主,分类不可过繁,但又须全面照顾而具有代表性。
(4)讨论了治后的疗效观察。在近期疗效上,以缓解日期及症状改善为主要依据,并对疗效及类型的关系加以分析讨论。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