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经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一、甲肝恢复期可用益气生津养阴法
甲肝发病时间大多在大寒、立春之间,且以20-35岁居多。这年龄群体易感受甲肝病毒,且恢复期后遗症状较多。按中医审证求因,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六淫之邪内侵,首犯脾胃,后伤肝胆,以致肝失条达,胆失疏泄,形成湿热,郁结日久,伤津耗液,甚者渐伤心肾。故临床辨证多见,舌苔黄腻或黄薄,或白薄或腻,但干燥少津,舌质红或紫暗,脉多弦或弦细、弦滑,有的肝区隐隐胀痛或刺痛,黄疸指数偏高;有的虽无黄疸,但转氨酶仍高,溲黄,目赤,口干唇裂,齿龈出血,性情急躁,易于发怒;有的则因肝木火旺,伤及心阴,心主火,藏神,木火同气,乃致心悸不安,郁郁不乐,夜间烦热难寐,或盗汗;伤肾者,则见腰脊酸痛,肢软,乏力,多梦,遗精等;有见肝木侮土,伤及脾胃,脘腹胀闷,食入尤其,或纳呆,嗳气,或大便溏薄,有时苔虽白腻,但舌质红或紫,兼有口干、少津,唇裂等现象。综上所述,此次一批甲肝恢复期病人,多表现为肝胆湿热未清,郁结日久,伤津耗阴,以致肝火上炎,目赤易怒,胆汁疏泄不利,持续黄疸;甚则伤及心肾,引起肝、心、肾证候同见。为何甲肝患者伤肝和心肾者较多,而伤及脾胃证候却相对少见?观察所见,与当今一代青年平素体质一般偏阴虚火旺者较多有关。故一旦患病,即易伤津、耗气、损阴,出现一派肝火、心火同旺,进而耗伤肾阴现象。表现为性欲亢进,梦遗、心悸,失眠等心肾不交之症。为此,本人临床上除按一般常法予清泄湿热和舒肝活血法外,常多用益气生津、养阴法,屡收良效。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黄精、沙参、麦冬等。如证见肝火偏亢,则加用龙胆草、夏枯草、桑叶、菊花、柴胡、牡蛎、枸杞子之类;症见心悸、不寐、多梦、盗汗者,则加用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糯稻根、碧桃干、浮小麦之类;有齿龈出血或鼻衄则加用茅根、生地、丹皮之类;证见腰脊酸痛者则加用杜仲、川断、桑寄生、仙灵脾之类;并有肢节酸痛、乏力,则加用木瓜、秦艽、牛膝之类。本人体会,治疗甲肝恢复期病人不宜认为病毒感染即湿热,湿热即表现为黄疸,转氨酶高,单纯着眼于清热解毒而忽视其它证候。必须根据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二、从肝论治失眠症
王老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从肝论治”各种失眠症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病的独特经验,并对中医传统的“心主神明”之说提出质疑,主张“脑主神明”的学术观点。对失眠症的治疗尤有独到研究,认为,失眠症的病因很复杂,往往是多方面的,其根本是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运行不能同步所致。具体原因有体质因素,亦即内因。失眠症患者大多属肝木偏亢、阳气偏盛而阴气不足之体,其阴阳之间常易产生不平衡和不协调,往往对外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容易进入兴奋状态而难以进入抑制状态。此外还常与患者生活习惯不良、体脑并用不匀等有关;另有疾病因素,如心脑血管病、急慢性肝病、发热、外伤、手术,分娩等,使机体阴阳之气运行失衡和脏腑之气偏盛偏衰而致失眠。而精神过劳或情志不悦,则是失眠症最常见的诱因。上述几种因素常常是交叉互见,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其根本原因是人体阴阳之气运行失衡,主病首先在肝,并累及其他各脏腑。在治疗上,重视调整人体阴阳的平衡和脏腑气血功能,不主张单纯就眠与不眠而强用镇静安眠药。按中医辨证,他将失眠症分为肝木偏旺、肝阳上亢、肝郁化火(犯胃、横逆、瘀阻)、肝肾两亏、肝胆虚怯等证型,分别采用平肝、疏肝、清肝、柔肝、养肝等法,常用药物有柴胡、牡蛎、龙骨、桑叶、菊花、天麻、钩藤、郁金、白芍、丹参、菖蒲、葛根、川芎等。脑动脉硬化、脑血流减少是中老年失眠症常见的内在病理因素之一,故常在处方中增入活血之品,往往能增强疗效。对镇静安眠类西药,切不可滥用,偶尔佐眠尚可,长期依赖之则弊多利少。对已有西药依赖性患者,可采用逐步递减法,以缓缓戒除之。此外,患者的精神和饮食调养对治疗失眠症也很重要。1988年起,以中医阴阳消长和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对“昼开夜合”花叶治疗失眠症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经对2万余例失眠症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等实验研究,基本上肯定了萱草花、花生叶等“昼开夜合”花叶的镇静安眠作用,并成功开发了2个保健食品、1个保健药品,另一个正在向Ⅱ类新药方向发展,为国家创税利。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