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益气清热法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出处:天津中医 1995年6期20~21页
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状况有关,目前在临床上中西医治疗的方法虽有不少,但既有较好疗效又较少副作用者尚较少,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的方法,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作为观察研究对象,用益气清热法对47例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治疗方法 用本院自拟协定方:由黄芪、仙鹤草、土大黄、侧柏叶、黄柏、五味子、白术、生地、狗脊、甘草等组成。每日1贴,两煎温服。出现疗效者继续服药至血小板数升至100×109/L。
观察方法 用药后一般每周复查1次血小板数,观察出血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部分病例骨髓象治疗前后对照。
结果
1 症状体征变化及副作用 治疗后出血症状多有明显改善,紫癜由治疗前38例减至4例,齿衄由33例减至2例,月经增多由8例减至1例,鼻衄由5例减至0,皮肤瘀点由3例减至1例。服药过程 中除3例出现便溏(查大便常规、肝功能无异常)外,其余病人均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
2 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变化 治疗后大多数病例在服药3周后血小板数开始上升,6~8周后血小板数明显上升,随着疗程增加血小板数继续稳定上升。47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40.70±17.24×109/L(X±Sd,下同),治疗后血小板数上升至89.20±14.55×109/L,治疗前后配对资料进行t检验有显著差异(P
3 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IPAiG)测定的变化 对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测定,治疗前PAIgG值为71.48±36.58ng/107pl(X±Sd,下同),治疗后降至18.53±4.31/107pl,治疗前后配对资料t检验(下同)有显著差异(P
4 其它变化 我们对部分病例进行了治疗前后的骨髓象对比,治疗后产板巨核细胞增加,散在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变性现象改善,治疗后的骨髓象显示骨髓巨细胞系成熟障碍现象得到缓解。
5 疗效判断 按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会制订的疗效标准判断,47例患者经平均6个月以上疗程的治疗,结果为显效14例(29.79%)、良效28例(59.57%)、进步2例(4.26%)、无效3例(6.38%),总有效率93.62%。
讨论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的“血证”范畴。西医治疗仍以肾上腺皮质激素、脾切术、免疫抑制剂为主,其它还有联合疗法、单克隆抗体治疗法等,但一般副反应都较多,中医药治疗多以辨证施治为主要手段,其它还有验方单方等形式。但在应用及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本病究其病因,大多与火、气有关,《景岳全书·血证》曰:“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但察其气虚气实。”《济生方·吐衄》谓:“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气血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气属阳,血为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随气行,气血失调乃阴阳失衡,故气虚则血失统摄,血不归经脱陷妄行,火旺则气逆血溢,因此“气虚”“火热”致阴阳失衡是导致这一出血性疾病的本质。而中医药传统的益气摄血、凉血止血方剂治疗本病,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有报道四君子汤、八珍汤等补益气血方剂可提高血小板内CAMP浓度,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3],一些凉血养血药物如当归、川芎、赤芍等也被证实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我们在临床中根据治血先治气,气顺血自归经的原则,以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的方法,用益气清热法为主要功效的协定方药,对本组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全方配伍中以大剂益气药配合清热泻火药,参以收敛固涩、培补脾肾、调整阴阳之品,使气虚得补,火热得清,气血之本得固,阴阳失衡得调。本文的治疗结果提示,治疗后临床出血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小板数明显上升,增高的血小板抗体明显下降及恢复,髓象巨核细胞系成熟障碍现象得到缓解。这表明全方能针对本病的不同发病环节,具有改善出血,提高血小板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功效。临床疗效良好,且无明显副反应,总有效率达93.62%。
我们的治疗法则是以中医药理法方药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治则明确、方法简明和疗效结果易于重复验证的特点。
王翘楚运用平肝潜阳活血安神法治疗失眠症50例
出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年6期43~44页
摘要:失眠是常见疑难病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发病率高,镇静安眠类西药因有依赖性或副反应故多为医家或病人所顾忌。上海市中医医院王翘楚老中医积多年经验,建立了一套从肝论治失眠症方法,现将其运用平肝潜阳、活血安神法治疗失眠症50例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中药基本方以平肝潜阳,活血安神为治疗原则,中药基本方组成:柴胡、生龙骨、生牡蛎、天麻、钩藤、丹参、赤芍、白芍。辨证加减,兼头昏胀痛,颈项板牵,加桑叶、菊花、葛根、川芎、白蒺藜、枸杞子;兼心慌、心悸、耳鸣,加生铁落、磁石;兼胸闷胁痛,加郁金、菖蒲、金铃子、延胡、香附、乌药,兼嗳气、呃逆,加旋复花、代赫石;兼腰膝酸软,加补骨脂、川断肉、桑寄生、杜仲;兼阴虚津亏口干咽燥,加生地、知母、麦冬、沙参、石斛,兼口苦心烦,加黄连、竹叶;兼神情抑郁消极,加淮小麦、百合,此外酌情增入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茯神、灯芯等宁神之品。服法每日1剂,每剂水煎2次,每次取药汁200ml,分头煎2煎早晚各服1次,落叶安神合剂系王老经验方,采用色泽纯正、无霉变干花生枝叶为主要原料,委托药厂加工制成,规格每支20ml,嘱病人每晚临睡前30分钟服2支。
治疗结果 50例中,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讨论 中医古籍记载称失眠为“不眠”、“不得寝”、“不得卧”等,王老认为:人体阴阳气血运规律与自然界昼夜交替阴阳运行规律相协调,则其人夜寝安稳,白天精力充沛,此即“日出而作,入夜则瞑”的内在基础,若此动态平衡遭破坏,即可发生失眠,此乃失眠的主要原因。王老又认为:肝乃将军之官,主疏泄条达,司气机,藏血,与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密切有关,因而治疗失眠应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运行入手,治标在心,治本则在肝,阳不能入阴则外亢,肝失条达则气行不畅,甚则血脉瘀阻,故以平肝潜阳、活血安神为制方原则,选柴胡、生龙骨、生牡蛎、天麻、钩藤、丹参、赤芍、白芍八味,再酌情增入夜交藤,合欢皮、茯神、灯芯等而成,另按辨证灵活加减,分别佐以理气解郁、降逆、固肾、清心、滋阴、生津等品,合用落叶安神合剂,取其花生枝叶具有昼开夜合,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之生物特性,同时嘱病人注意自身精神饮食调养,以配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复方红藤煎剂治疗阑尾炎三例初步报告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6年12期6~10页
摘要:(一)本文将本院采用中药复方红藤煎剂治疗阑尾炎三例作一初步的报告。
(二)二例急性阑尾炎,一例慢性阑尾炎亚急性发作,均于服药后10~12小时腹痛逐渐减轻,4~5天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共服药5~8贴痊愈。
(三)说明复方红藤煎剂的由来、药物、剂量及用法。
(四)复方红藤煎剂主要药物的文献记载和药理作用。
(五)讨论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肠痈和流传的治疗经验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并说明在治疗方面有其一定优点和独特之处。
浅谈针刺麻醉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出处:中医杂志 1998年1期56~58页
摘要:针刺麻醉临床研究的成功,是近一百多年来我国传统医药的一大突破。由于针麻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而且为现代医学关于“痛”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立题思路的开拓
(二)研究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1.个体差异预测法;2.模拟麻醉诱导法;3.4.规范有序定量法;5.“得气”信息保持法;6.针刺与手术协调法;7.各个击破分解法;8.追踪随访观察法。
(三)研究与应用应相互渗透
略论针麻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出处:针刺研究 1989年第1~2期203~204页
摘要:针刺麻醉临床研究成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传统医药的一大突破。由于针麻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而且为现代医学关于“痛”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针麻究竟怎样研究成功?从科学技术史和思维方法上究竟有些什么可供我们以启示和借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立题思路开拓
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上,不少学者对中医药学的研究颇多以阐释古典以解难为至上,总结临床经验以验证前人之奥意为自豪。然而,发前人之未发,有所突破者较少。20世纪50年代我国针麻临床研究成功,打破了这种局限的封闭式的思维方法。从针刺在临床上确能“止痛”这一普遍现象中捕捉其共性规律,从而提出移植嫁接于外科手术麻醉的设想。这种设想是建立在几千年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结晶,它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统一。这是针麻临床研究能够获得成功思维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研究设计科学可行
1.个体差异预测法:不同对象在针麻手术中差异很大。研究者设计了在手术前先作个体对针刺耐受性反应和效应的预测试验,选其优良者给予针麻手术。
2.模拟麻醉诱导法:吸取中医针刺手法中“候气”和“守气”的经验,采取提插捻转以补为主的手法,使其保持“得气”状态:从而摸索出以提插捻转和间断留针轮换操作半小时以上的针麻诱导法。
3.由博返约筛选法:将针刺治疗胸肋疼痛的穴位一个一个作临床止痛验证和健康人测痛试验。根据手术15个步骤的特点和需要,由少至多地组合穴位(112个),再逐步筛选,由多到少后相对固定为12个穴位,成为最佳穴位组。
4.规范有序定量法:以手表记时,节拍器计数、记录捻转幅度等方法,摸索到针刺频率以120-150次/分为最佳,捻转幅度180度为最适宜。
5.“得气”信息保持法:采取以针刺“导气”→“得气”和留针“守气”的一穴间断操作和多穴轮换操作的方法,达到长时间保持“气至效至”的状态。
6.针刺与手术协调法,既积极改进针刺选穴和手法,又注意改进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强调稳、准、轻、快的手术操作方法。
7.各个击破分解法:将整个肺切除手术分成15个步骤,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组合、验证、筛选穴位,终于找到6对(12个)三组穴位为最佳穴位。
8.追踪随访观察法:对每一例术后用止痛药、恶心、呕吐、腹胀、胸腔引流管、体温、血象、下床活动时间及精神、心理状态等,均作了即时观察记录和出院后随访,表明针麻手术病人生理扰乱少,机体功能恢复快,无一例因麻醉意外或手术本身死亡。
(三)研究与应用相互渗透
根据不同病人和不同病种的手术特点和要求,掌握应用针药结合或单纯针麻方法,既解决了病人的药疗需要,又通过实践逐步积累病例,摸索到单纯针麻手术的规律。
中医药临床科研一般方法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1989年2期73~77页
摘要: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特点
医学科学是一门以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为目的的应用科学。它是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学科(如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知识的发展和应用,也是现代医药和医疗器械工业开发研究的前提。医学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研究的内容是人类生、老、病、死规律及其防治疾病的方法。现代医学科学研究从有了实验医学以后,一般的研究程序是先从实验研究取得成果,然后再到临床作试用研究,而中医药科学研究则与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程序有所不同。中医药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已取得临床普遍实践经验基本上的,它不同于从未经过人体临床观察、完全是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因此,中医药科学研究首先从临床研究入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现代医学)观察病例,肯定疗效,总结经验,掌握规律,然后再作实验研究,以阐明其原理,这样比较符合实际,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中医药科学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中医的经验发掘整理研究。从当前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成果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药临床科学研究的任务、内容和范围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规律的研究;
2、老中医独特专长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发掘整理总结研究;
3、民间一技之长(包括气功)、单验秘方的发掘整理研究;
4、临床上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取长补短治疗某种疾病,提高疗效,探讨规律的研究。
5、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包括现代医学)通过临床探讨中医药理论实质,发展中医药理论的研究;
6、现代化中医诊断、治疗仪器的研究;
7、中药剂型改革、中药传统炮制经验、复方作用原理的研究。
选题的思路与方法
几种比较成功的选题思路
1.从西医的“空”点,中医的“特”点出发选题。长期以来,西医在临床上对舌诊、脉象比较,研究者很少。近年来,国外虽有一些零星的报道,但是基本上还是两个比较大的空白点。中医对舌诊、脉象十分重视,形成了整套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西医相比,其独特性是非常明显的。这两个题目的研究,虽然难度较大,但从各地多年来的研究实践来看,只要方向明确,再有较好的思路与具体设计,认真地组织好多学科协作,落实措施,这样形成研究特色,循序渐进,是可以出一批重要成果的。
2.从中医与西医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中选题。中医和西医临床上对不少常见病都形成了各自的一套治疗方法,特别是西医方面经常在不断更新,常常出现一种在技术水平上较先进, 解决病人问题的实际效果上还存在不够理想的现象;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与此相反,看起来比较朴素简单的方法,而解决病人问题的实际效果却很好。这两者相比,谁长谁短,常使人们模糊不清。然而,却是有识之士选择研究课题的秘诀和取得成果的捷径。如70年代初期,不少学者曾一度对国外冠心病心肌梗塞外科搭桥手术十分感兴趣,争相选题者甚多;而上海华山医院某一医师却另有见解,他从诸中医会诊治疗冠心病、抢救心肌梗塞临床实践中看到,中医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与搭桥手术相比,从技术上来说,似乎搭桥手术很先进,而从实际效果水平上来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就比较高,且简单易行,费用少。他从二者的比较中,明确了选题方向,选择了用芳香开窍、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研究课题,取得一系列成果。
3.从中西医理论上的交叉或矛盾之处选题。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中医和西医这二大医药学派在理论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系观察分析人体生理病理的两种不同思维方法,中医和西医都有整体性的观点,不同的是前者从“横向”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较多,后者从“纵向”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较多,因而形成对不少问题看法的交叉和矛盾;这是很自然的。然而,这些交叉的矛盾恰恰为我们把中医理论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为探讨医学科学的新领域提供了途径。如中医脏象学说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百病丛生,临床上肾虚表现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齿摇发脱等症状,用中医补肾方效果较好,而按西医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肾脏并无此作用,也不承认此病。中医的脏象学所指的“肾为先天之本”、“肾虚”证,其现代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它同西医学的肾脏或其他内脏功能内分泌腺等)又有什么关系呢?多年来关于“肾的研究”就是通过这样的思维,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的。
4.从中西医理论上近似之处选题。中医和西医学理论虽然有各自的理论和特点,但是毕竟研究对象都是一个----人,即人的生理病理规律。因此,也必然有不少理论上的认识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但是,这种近似或一致还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认识方法和处理方法,需要我们去加以整理研究。如阴虚、阳虚同cAMP/cGMP关系的研究,就是从这个角度去选题的。研究结果既为中医临床辨证阴虚、阳虚提供了客观指标,又为现代医学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甲减)提供了较单用西医激素治疗为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正确处理发展现代医学学科与发展中医药的关系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中医中药,内容是多方面的,有从中医某一理论问题入手;有从中医某一辨证诊断方法入手;有从中医某一治则或治疗方药入手;也有的从某一老中医独特专长经验入手,等等。在诸多研究内容中都有一个如何发扬中医药特色的问题。即通过研究能使中医的整体观点,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特色得到发扬,这是我们中医药科研工作始终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不注意这个问题,我们的研究方向就有可能偏离,以致达不到研究中医中药的目的。而研究上述内容的方法和手段是现代自然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现代医学),如解剖学、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电子学、生物物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就研究中医中药为对象和内容来说,这些学科都是研究的手段。“过河要有桥和船,没有桥和船,过河就等于一句空话”。研究中医药,就犹如过河,必然要涉及到研究上述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要学习和研究它,掌握和运用它作为临床观察疗效、诊断检查的客观指标,以及有关理论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较好地取得中医药研究的成果。因此,在研究中医药某一课题时,为了达到运用现代科学某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内容,说明中医药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先摸索和建立有关学科方面的客观指标或实验方法,在一定时期内是允许的,也是一项十分必要的研究内容。这就等于有了桥和船,过河才成为可能;而且,有时也会在这一方面获得某些新的成果。这种成果可能对现代科学有关学科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但是,这种成果毕竟是非中医药这个主题的研究成果。要拿到中医中药研究成果,还必须在这之后继续深入,抓住中医药的某一理论、经验或方药问题。用上述有关学科的方法或手段论证它的科学性,说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才能获得中医药研究成果。从多年来中医药科研的实践经验来看,只要我们选题方向和目的明确,设计中又能紧扣主题要说明的问题,分清目的与手段,不浅尝辄止,那么一项中医药研究课题,其结果往往既回答了中医药的问题,又回答了现代科学某一学科方面的问题。这种“一举两得”出成果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如用生物物理血液流变学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原理;用神经生理、神经递质、电生理方法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用生化、内分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阴虚、阳虚”、肾本质,都曾“一举两得”出了不少成果。既发扬了中医特色,又发展了学科。这种研究方法对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者来说是“双丰收”。
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对照、随机、盲法”。
临床研究设计的方法归纳为八法:
1.确定主攻方向和阶段目标。一个课题确定以后,涉及的问题往往较多,不能什么问题都想得到解决,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你认为可能突破的问题,确定为主攻方向。然后,在具体设计时,还有一个首先从何入手,以便逐个击破,最终取得成果的问题。中医科研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中医的“长”点、西医的“弱”点出发,来研究考虑确定主攻方向和开题阶段目标。一般来说,先抓住在全课题来说是主要的矛盾,是本质性的问题,又是最薄弱的环节,再制定出明确具体的阶段目标,就有可能为这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创造条件或打开缺口。这是设计上的第一法。如某组同志确定研究针刺手法这个课题,针刺手法有好多种,从哪一种手法研究入手呢?研究手法操作形式,还是研究针刺手法效应呢?要加以深入分析、构思和选择。他们分析构思结果,考虑中医针灸临床上采用不同手法,首先强调的是“得气”效应,认为“气至则效至”,而针刺不同都要以共同的“得气”效应作为基础。因此,决定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把“得气”效应作为主攻方向,而开题的第一阶段首先把寻找针刺“得气”效应的客观指标作为目标,从而确定应用肌电图观察针刺“得气”现象的相关变化作为开题。这样的分析构思、选择主攻方向和开题阶段目标的方法,既抓住了主要矛盾,又比较符合实际,且有中医临床科研课题的特点。
2.观察对象的条件,力求基本一致。临床科研一般以病人为对象,但临床医疗上病种较多,一个病种,病情的轻重程度、类型不一,条件很不一致。如果无选择地都作为研究观察的对象,往往很难作出科学的结论。因此,根据课题设计思路要求,有条件地选择病种、类型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要选择诊断明确的病种,目前诊断尚未明确的病种不宜列为研究对象(对该病病因、病理、诊断的研究是另一研究课题);第二,有关该病的诊断,种类、分类、中医“证”的分类等均应有一定的标准,为大家所承认或接受;第三,如医疗任务上不允许按科研要求选择研究对象,可按治疗实际所收病种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也要力争使所观察的病种诊断、分类、分期、中医辨证等标准明确、具体、统一。最后按不同条件的对象,分别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处理。
3.治疗方法相对固定。要回答一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如何,这种治疗方法一定要相对固定,不能多变,多变就很难作出明确的结论,如一个处方的主要药物应相对稳定,需要辨证加减的药物要有一个原则和相对的条件,加减的根据是什么?要以客观标准为依据,不能单纯以个人的经验为依据。另外,药物的剂型、剂量、给药方法等也都要有所规定,做到规格统一,方法一致。
4.建立客观观察指标。客观观察指标好比一把“尺”或证人,没有它就不能判断疗效的高低,或区别真假、优劣。因此,寻找和建立客观指标是科研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客观指标要有特异性和先进性,才能说明问题和体现水平。如目前尚无比较特异的先进指标,而为大家所公认的普通指标确有一定特异性,能说明问题者,也很好,不应轻看;相反,如果客观指标用得很多,有的技术上虽然很先进,但没有什么特异性,不能说明中医要探讨的问题,也是不可取的。有的同志在中医科研设计中,过分追求客观指标的先进性,而忽视特异性,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造成单纯围着指标转的现象,偏离了中医科研的主题。这是需要注意的。除了建立上述客观观察指标以外,临床上对病人主诉的症状变化,医生切脉,望舌观色,按压有无疼痛、结节、肿块等体征变化仍不应忽视。在设计中建立一些统一的标准,与一些客观理化指标结合起来观察,也是中医临床科研必不可少的。
5.对照比较法。事物都是相对地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科学研究设对照组是区别事物的重要方法,不应忽视。根据临床科研实际,一般可采用四种对照比较方法。第一,对某一病种的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实验诊断和指标作治疗前后较为系统的观察对比,逐个病例积累,待具有一定数量的资料后,进行统计分析,作出总结。第二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选择同一病种,或同一类型、分期,或同一“证”,随机设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同一实验指标,作不同治疗方法的观察。第三种,在第一种观察结果的基础上与过去同一病种,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作回顾性的对比分析总结。第四种,空白对照,即一组服药,一组不用任何药物或有治疗作用的方法处理。这种对照比较方法可以排除病人心理因素和医生的主观因素,科学性较强,临床上可行性较差。对照比较观察的病例为符合生物统计学处理,一般30-50例即可以(新药产品临床验证要求观察例数不少于300例)。从科研角度来看如,科研设计很严密,方法可靠,例数较多,当然更好;相反,病例虽然很多,而科研设计和观察方法不严密,或者是错误的,这种例数再多也意义不大。
6.评价标准。要根据研究的主题内容、观察的项目和目的的不同,而设计哪一方面的评价标准。如系观察某一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就设疗效标准;如系研究与某一诊断方法或理论有关的问题,就另设有关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如已有全市或全国或国际统一评价标准,应尽可能按这种统一标准评价。如没有、或虽有但不完全符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项目实际,也可自定标准,或适当增补一些项目或内容。除了有“病”的评价标准外,特别要重视设计有中医“证”的评价标准,以便真正反映中医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一定要有客观性,有具体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可资衡量。不能只列一些抽象的概念,使人难以具体掌握和判断。如“痊愈”、 “好转”、 “无效”等,从症状、体征、中医“证”等方面都要有具体描述,再有实验室检查和物理检查指标的改变,以反映其客观变化,且三者界限清楚,不混淆交叉,这样才有说服力。
7.专题观察记录表格的设计。除了加强一般临床常规病史、病程记录外,要根据本课题上述设计要求,设计专门的观察记录表格,以资补充一般病史的不足。这种观察记录表格的内容、项目,一定要围绕主题,尽可能把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都列入,以利于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统计,达到比较、排除和区分的目的将所要探明问题的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因此,这种专题观察记录表格所列内容、项目,要求根据已确定的研究主题和思路,事先经过个人的充分构思和集体讨论研究设计,作到文字概念清楚、具体、明确,使每位研究人员在填写时,都不致发生一词多义,造成概念模糊不清,记录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状况。
8.随访观察远期结果。随访是观察远期效果的重要方法,就临床研究来说,特别是慢性病,没有较长时间的随访观察,积累资料就很难作出科学的结论,取得过硬的成果。随访的办法大体有三种:第一种,建立科研专科(或专病)随访门诊,按需要的项目、内容,设计随访观察记录表格,要求和通知病人定期来门诊,由研究人员亲自作随访复查观察,或作继续门诊治疗观察。第二种,通讯随访,根据一般病人能够回答的内容、项目、设计随访书或表格,由病人家属填写邮复这种随访方法适用于外省、市,路途较远的患者。第三种,上门随访。病人来门诊不便,如果信访估计病人或家属又不能清楚地回答有关问题,那只有研究人员直接去病人家中随访。后一种方法相比之下虽比较麻烦,但能取得直接的资料,可靠性较强,受到病人和家属的欢迎,无论从医疗或科研角度来说,都是有益的。
36例黄疸型肝炎用“金萱糖浆”治疗的临床分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年12期8~9页
摘要:1988年初上海肝炎大流行,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为数甚多。我们按民间单方萱草花制成金萱糖浆,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满意。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后,情绪焦虑,轻度黄疸僵持不退,入夜失眠,疗效尤着。
一、治疗方法
金萱糖浆以萱草花为主药制成,口服每次50ml,每日早晚各1次,10天为一疗程,每一疗程后化验一次肝功能,一般以三个疗程为限。服药期间,除同时服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及肝太乐外,停服其他药物。若辨证为湿重于热,苔白而厚腻者加藿香正气片;湿热蕴盛,热势鸱张者加柴胡、牡蛎、大黄、茯苓等可提高疗效。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15例,好转17例,无效4例。
上述结果说明:1.金萱糖浆对黄疸型肝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实验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对轻度黄疸的减退比较明显;对纳呆、失眠症状的改善较显著;对舌苔,尤其是舌质的改善较慢。2.胆红质1.0mg%以上34例,服药后下降至1.0mg%以下者9例,下降至1.11.6mg%0
讨论
1.金萱糖浆由萱草花单味制成。萱草花又名金针菜,或名黄花菜,性味甘凉,无毒。《本草正义》曰:“萱草花,今为恒食之品,亦禀凉降之性”。《日华子本草》谓: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除酒疸。苏颂谓:利胸膈,安五脏。濒湖谓:消食利湿热。其旨皆同。又今人恒以治气火上升,该药有利湿热,宽胸膈,治小便赤涩、黄疸、胸膈烦热、夜少安寐等功效。但长期以来,人们并未将萱草花作为药用,仅作为一般食品。这次上海甲肝流行,茵陈、山栀、板蓝根等常用药奇缺,我们查古今文献资料,发掘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发现萱草花的上述记载,遂将其改剂型作临床验证。先在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门诊试用,后在天山中医院应用,均取得较好效果。特别对肝炎后期轻度黄疸持续不退,和伴有因情绪不安,气火有余的失眠患者,效果更为显著。说明萱草花确是一味退黄治失眠良药。
2.金萱糖浆无异味和败胃之弊,药性平和,无任何毒副反应。具有服用方便,价格低廉,药源较广等优点。
金萱糖浆治疗黄疸肝炎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年6期383~384页
摘要:大黄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攻下药,西医还用作健胃药。近代文献报道该药的抑菌、消炎作用。据中医文献记载,大黄有良好的活血、止血作用,尚未见有人作过较系统的研究。1975年以来,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焦东海(现香山中医院)、章启尧、刘训初,市计划生育研究所钱耀贤,医药工业研究院杜上鉴,上海医科大学梁子钧、金惠铭,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鸿利,第二军医大学许国铭、刘福春,上海中医学院孙爱贞及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魏开元等科研人员,加强横向联系,协作攻关,对大黄产地、品种、制剂、临床、药理、药化等方面均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已在全国50个单位推广应用,共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00余例,有效率达96%。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承担大黄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病房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先进集体。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2本;多次参加国内外交流会并接待国外学者来访,应邀出国讲学2次, 一支专题研究队伍,建立了大黄研究基地。回顾了10余年来,大黄研究工作除了获得上述技术性成果外,在单味中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也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逆向思维,开拓新路;二、源于已知,不囿于已知;三、突破一点,再及其余;四、追根求源,解决问题;五、根据中医药理论特点,进行临床和药学研究;六、坚持“3个相互、1个接近”的原则,协作攻关; 七、研究与推广应用相互渗透
从针麻研究得到的启示
出处:针刺研究 1991年3~4期282~283页
摘要:针刺麻醉是中国医药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突破,它的成功不仅为现代外科手术创造一种非药物性的麻醉方法,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而且催化了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对疼痛学的研究,在神经生理、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神经递质等学科产生了不少新概念,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麻研究共获得国家和部级成果奖21项和国际茨利休尔德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针刺止痛已有几千年历史,但是长期以来并未被人们所重视,总是以已知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或停留在以传统的经络理论来解释它的作用机制,从而把研究思路局限在已知的领域。针麻研究成功的经验是:中西医相互学习,团结合作,打破这种封闭式的思维方法,善于从临床实践中捕捉针刺止痛的大量现象,充分发挥由此及彼的联想活动,从而提出将针刺止痛嫁接于外科手术的设想,并能联系针灸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的特点进行科研设计,从实践中解决针刺个体差异、穴位、频率、诱导期,以及改进外科手术操作等一个个难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达到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再有临床和基础多学科协作攻关,以及科研领导管理部门善于识别和扶植支持这项“幼苗”也是针麻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萱草花治疗失眠症的临床与实验报告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3年8期42~44页
摘要:萱草花(又称金针菜)是民间用以预防肝炎的一味单方。笔者在1988年试用于临床时,曾发现其不仅对肝炎有退黄疸、改善肝功能作用,而且有较好的镇静安眠作用。为此,我们同上海职工医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和上海市大华医院、奉贤县传染病医院等单位协作,对萱草花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其药理、药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疗效 治疗112例失眠症,痊愈41例,占36.62%;显效39例,占34.82%;有效19例,占11.96%;无效13例,占11.60%。其中起始性失眠34例中,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7例;间断性失眠48例,痊愈19例,显效15例,有效6例;终点性失眠24例中,痊愈11例,显效7例,有效4例;彻夜性失眠6例中,显效3例,有效2例;112例中,属急性黄疸型肝炎恢复期5例,慢活肝48例,慢迁肝41例,肝硬化9例,其他病种9例。
金萱冲剂与常规镇静安眠药的对比观察
(一)对象 大华医院因患肝炎或其他慢性病住院或门诊随访治疗病人并有失眠者,共60例为观察对象。
(二)观察方法与结果 按两名医师分管所属的病床与门诊,自然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甲组30例用金萱冲剂治疗,乙组30例用一般常规应用的镇静安眠药治疗(安定、养血安神糖浆等)。两组病人均同时服用保肝利胆中药复方“肝复宁”糖浆(无镇静安眠药)。根据SPIEGEL量表规定的内容(即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深度、梦、醒后感觉等6项)作评价指标。以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由医生和患者分别评价疗效,依赖性和副作用以及患者的意见,并经统计学分析,其结果如下:由医师评价的,金萱冲剂组30例,优7例,良18例,中1例,可1例,差3例,总有效率为90.00%;常规镇静安眠药组30例,良2例,中6例,可11例,差11例,总有效率为63.34%;两组比较,P
讨论
(一)萱草花,又名金针菜、黄花菜、忘忧草等,性味甘平,无毒,是家庭日常素食食品之一,药用者少。《本草纲目》记载有利湿热、宽胸膈、安五脏、治酒疸等作用,可治胸膈烦热、气火有余、夜少安寐、痔疮便血等症。中医理论认为,人体阴阳消长规律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相应,“得阳则寤,得阴则瞑”。萱草花具有昼开夜合之特征,亦能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入夜则瞑,入昼则寤。古人取其同类相应,而用其治夜不安寐及忘忧,疗愁等。本课题根据古代文献和民间有关资料,对萱草花进行了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萱草花不仅有治疗肝炎退黄疸作用(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12期),而且确有较好的镇静安眠作用,并很少副作用或依赖性,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均可应用,尤其是有肝功能损害并有失眠者用之效果较好。实验研究结果提示,萱草花镇静安眠作用的有效部位于水溶剂提取物中最高,其次为乙醇提取物。关于萱草花镇静安眠作用的有效成份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现代法国学者皮隆的研究成果证明,人体脑脊液中含有一种“脑睡素”的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促睡眠作用,萱草花中是否存在着类“脑睡素”样肽类物质,有待国内外学者共同研究。
(二)萱草花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据《中药大辞典》记载,金针菜中含有生物碱0.7%,黄酮类0.75%,维生素3.6mg%,胡萝卜素0.36mg%,挥发油0.39%,鞣质3.21%。黄酮类中发现有槲皮素、芸香苷,无机盐类,还有钙、磷、钠、钾、锰、锶、钡和钼等。近代文献报道,黄花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包括蛋白质(9.3g),脂肪(2.5g),碳水化合物和钙、磷、铁,还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秋水仙碱等,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甚高,比枸杞子大三倍,对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较强。可见萱草花既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又有较高的营养食品价值,它具有药、食同功的双重功能,生药资源十分丰富,开发余地十分广阔。
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
出处:中医文献杂志 1994年1期封三
摘要:近年来,我们采用以花生枝叶为主要成分配制成的安神合剂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典型病案
胡××,女,16岁,学生,门诊号:0053,1992年2月11日就诊。失眠近半年。患者去年秋季考入高中住读,因宿舍环境嘈杂,且学业紧张,引起失眠,或难以入睡,或入睡但梦扰纷纭,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时自服安定以佐睡。白天头昏脑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躁,心烦,口干,面时烘热,学习成绩下降,胃纳可,大便正常。苔薄少津,舌质偏红,脉细带弦。诊断:为原发性失眠症。辨证:肝阳偏亢,心阴不足。治疗:第一天晚停服安定,临睡前服安神合剂20毫升,夜间仍只能睡2~3小时。第二天,患者考虑到安定已有一定的依赖性,改服安神合剂40毫升加安定半片,结果卧床半小时后即入睡,中间醒一次,尚能再入睡,少梦,一夜能睡6小时以上,之后自觉睡眠逐日改善,晚间周围环境虽未改变,但可睡7~8小时,白天精神基本恢复正常。第二周停服安定,继续服用安神合剂,每晚临睡前服50ml,维持一个月。二个月后,其母亲来院代诉,患者睡眠已恢复八小时以上,精神情绪均佳,学习成绩上升,要求再配安神合剂八袋备用。
按:花生枝叶在我国资源甚丰富,以每年8-10月份为采集佳期。其药用在古代文献记载较少,现代民间单方中有零星记载,但多不详。其性味功能亦未确定。我们以发掘整理民间单方草药出发,回忆幼年在农村生活朝夕观察所见,根据其性能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昼开夜合”的生物特性,设想可能与人类睡眠功能存有某种相关关系。于是自1988年起,采用以花生枝叶制成的“安神合剂”,对其药用功效主治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对象为上海市中医医院和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门诊病人,先后共诊治病例3000余次。其中系统观察74例,均系经常性失眠症状,而服用其他中西药物效果不佳或有副反应者。经用统一的诊断辨证标准及观察方法,表明其有效率在90%以上,一般在服药后1~3天见效,1周后逐步增强,且连续服用无任何副作用或依赖性。实验研究采用小白鼠光电活动测定试验,观察记录亦显示:花生枝叶能使小白鼠自主活动次数减少,有镇静安眠作用,急性毒理试验安全无毒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花生枝叶具有很好的治疗失眠症功效,花生枝叶还能降低血压而可用于治疗高血压。
王翘楚从肝论治失眠症经验----附85例临床疗效观察
出处:中医文献杂志 1996年2期29~31页
摘要:历代医家一般均从《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和老人之不夜瞑者,主要由于“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精而夜不瞑”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而立从心论治法则,治疗以养心安神为主,并根据有邪与无邪,分虚证与实证,以及涉及其他脏腑之不同进行辨证论治。至于从肝论治失眠症,近代文献虽有个别提及,但从临床上作系统观察报道者尚较少。王老根据《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及肝藏魂,主情志,喜条达,恶抑郁等论述,在临床上主张从肝论治失眠症,经多年临床实践确有较好疗效。临床观察的85例失眠症整理总结如下。
治疗方药: 以平肝潜阳、活血安神为治疗原则,采用柴胡、生龙骨、生牡蛎、天麻、钩藤、赤芍、白芍、丹参、夜交藤、合欢皮为基本方,按上述八证、三型辨证加减,每日一剂煎服,另加服“891”安神合剂(早晚各一支,或晚服二支),或金萱冲剂(早晚各一包,或晚服二包),连续服药二周以上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对服西医安眠药有依赖者,采取递减方法,逐步停服。
观察结果
(一)85例症状分类与临床疗效比较 85例中临床痊愈、显效51例,占60%;有效29例,占34.11%,总有效80例,占84.11%。经统计学处理比较起始型与间断型之间P0.05,无显著性差异。
提示:起始型疗效最好,终点型,彻夜型较好,间断型次之。
(二)85例中医辨证分型疗效比较 虚证与实证比较P
提示:虚实夹杂、实证疗效较好,虚证疗效较差。虚实夹杂与实证比较P
(三)躯体性疾病合并失眠症与单纯失眠症疗效比较 躯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11例,消化系统病10例,呼吸系统病2例,内分泌系统病3例,泌尿系统病2例,神经系统病9例,外科手术后6例。二组进行统计学比较P
提示:单纯失眠症较躯体性疾病并失眠症疗效为优。
讨论与体会
1.长期以来,中医治疗失眠症均以从心论治为主,据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对1952年至1994年文献检索,共报道中医药治疗失眠症265篇,70年代以前均无从肝论治的文章。直至80年代后期始有报道,至1994年共9篇。其中3篇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总结,其余均为临床体会性论文,或个案报道。本文对从肝论治失眠症85例进行了临床较系统的观察研究分析,结果提示:从肝论治失眠症确有较好疗效,以虚实夹杂,实证疗效为佳,虚证较差。
2.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变。从80年代起人群失眠症发病率逐步上升,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尤为明显。我们从中医内科门诊临床实践中发现近10年来以失眠为主症前来就诊者大大增加,大多已经服用西药,或效果不显,或有副作用、依赖性,这些病人其主诉症状都比较复杂,其中40%以上的病人除主诉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消极外,尚有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的症状。从发病原因来看,有35%以上病人有精神情志方面诱发因素,有10%以上为药物和居住环境不佳而引起,主诉无诱发因素为36.47%(部分未暴露)。这些诱发因素按中医辨证确属肝阳上亢、或肝郁化火,或肝气横逆,或郁而犯胃,或肝郁瘀阻,或因肝病而心胆虚怯或因病日久而致肝肾两亏等证型,故实证占71.76%,虚实夹杂证占21.17%,虚证仅占7.05%,而这些虚证又非50、60年代心血亏虚或心脾二虚之证为多见,乃因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日久以后,致耗伤肾阴,形成肝肾两亏所致。故当以平肝或疏肝活血合滋养肝肾法方能奏效。
3.对因精神情志诱发,以失眠为主症并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病人,采用强行镇静安眠、抗精神抑郁,且不断更换药物或加量,以求治愈,但也有一部分病人不能见效且有副作用和依赖性。这类病人经从肝论治和按中医“天人相应”、阴阳消长规律理论予以康复指导后,其中30%以上的病人可在1~2个月内逐步戒除安眠药,或仅用小量间断服用即可,从而使病人在精神和躯体上逐步得到康复。
4.由于我们在临床上所诊治的病例,从肝论治失眠症取得较好疗效,但并不排斥从心论治立法及养心安神、补益心脾、交通心肾等辨证方药。这一方面有待今后进一步作对比研究。
合欢树叶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理实验研究
出处:中成药 1996年8期48页
摘要: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Onrazz),又名夜合槐,夜关门,属豆科植物,其叶具有“昼开夜合”现象。古人取它能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人昼则寤”,“入夜则瞑”,用其皮和花治疗失眠症。而对易于采集的合欢树叶的应用和研究尚未见报道。
1 合欢叶的镇静催眠作用
1.1 对小白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小白鼠的筛选标准:取小白鼠11只,空腹过夜后放入自发活动光电自动打印仪的测定盒中,记录15min的活动量,结果为108~672次。以上下相差100为范围,取涵盖动物数最多为筛选标准,确定小白鼠用药前15min的活动次数在340~440范围内为合格动物。
小白鼠禁食过夜后按上述方法进行筛选,合格者随机分组,ig给药,立即放入测定盒中测定给药后0~15,16~30,31~45,46~60min的自发活动量。各组与生理组比较作t检验。实验证明合欢叶对小白鼠的自发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较明显的量效关系,小剂量组起效较慢,在给药后10min才出现镇静作用,以后作用逐渐加强。
1.2 对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的影响:经测试确定小白鼠戊巴比妥钠的催眠阈上和阈下剂量分别为35和25mg/kg(ip)。取小白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做延长作用实验,ip给药5min后,各小白鼠戊巴比妥钠溶液均按0.35ml/20g 以翻正反射消失时间为睡眠时间。若睡眠时间大于180min,则按180min计算。结果表明,合欢叶大剂量组也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另取50只小白鼠做加强作用实验,分组及ig给药情况同前。ip戊巴比妥钠溶液按0.25/20g给药,以翻正反射消失为睡眠指标,记录各组入睡动物数。经X2检验,合欢叶大、中剂量组均能非常显著地加强戊巴比妥钠的睡眠作用,提高动物的睡眠率。
2 合欢叶和合欢花,合欢皮对小白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合欢叶,花,皮的用药剂量均为52.6g/kg 实验方法同前。从结果上看,用药后的前15min内,合欢叶,花,皮三组对小白鼠自发活动量的影响依次降低,但从第16分钟开始三个用药组的影响结果趋于一致,自发活动量较生理盐水组均非常显著地降低。在合欢皮,花,皮三者之间的统计分析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受其体内存在的自身规律一-生物节律的调节。这种节律在其它生物也有所表现,自然界中植物的“昼开夜合”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失眠是人体内生物节律发生紊乱的一种表现。根据合欢皮具有“昼开夜合”的生物节律现象,对它的镇静催眠作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合欢叶对小白鼠的自发活动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有良好的量效关系,其总的镇静效果与合欢花,合欢皮无明显差异,而合欢叶的作用乎处更为迅速,与戊巴比妥钠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其他
《中医科技管理学》
出处:1992年5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医林春秋》
出处:1998年8月 文汇出版社出版主编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锑剂反映》
出处:1958年 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之一
《中医科研方法》
出处:1995年 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之一(不是全文)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