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王大增-->论文-->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出处:《中医杂志》1992年第33卷第11期33-35页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地影响妇女的健康。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内异症的症状和体征应属中医的痛经、症瘕、不孕范畴。内异症的本质属中医的血瘀症,且其病变所处部位主要在盆腔范围,属中医的下焦。因之立化瘀通腑法进行治疗,并作治疗前后观察对比,现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内异Ⅱ号丸(生大黄鳖甲桃仁霜等组成)口服,每日7克,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服丸药同时结合辨证加用扶正祛邪方药。例如对体质偏虚者平时加服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素庵医要方)之类。有热加服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等;痛甚加用五灵脂乳香没药延胡索川楝子;经期加服桃红四物汤肉桂吴茱萸少腹逐瘀汤出入等。

治疗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48例,经治疗3个月,对痛经、性交痛、肛门坠痛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结节等有效率均很高,不孕患者妊娠率亦达26.67%。

治疗后患者经期血浆PGF2a、PGE2水平显著下降,6-酮-PGF1a显著升高,B-EP、HYP水平显著升高。

讨论

内异症属中医血瘀证范畴。异位的子宫内膜受性激素影响,出现周期性的出血,中医称之为离经之血(即瘀血)。由于反复出血刺激引起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炎症、粘连、结缔组织增生以及结节和包块的形成,影响局部气血运行和腑气的通畅。临床上则出现痛经、盆腔痛、性交痛、肛门胀痛、大便不畅、腰酸腹痛等症。根据辨证,本病属里属实属瘀,且病变部位在下焦,故立化瘀通腑法。

内异Ⅱ号丸由生大黄、桃仁霜、鳖甲等组成,主药为大黄。大黄生用有化瘀通腑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谓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桃仁亦为化瘀常用药物,常与大黄同用。鳖甲乃厥阴肝经血分之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鳖甲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提高血浆蛋白、消肿块的作用。诸药相配共奏化瘀软

坚消症通腑之功,瘀去腑通,气血流畅,病症亦消。做成丸便于服用,治疗效果亦较满意,以内异症的主症痛经为例,有效率达89.36%。本丸服后除大便多行以及个别感冒中不适以外,无其他副作用。对胃不适可加服香砂六君子丸

内异症的临床主症为痛经,中医辨证本病的本质属血瘀,瘀阻不通则痛。西医认为痛经与前列腺素水平异常有关,因此,在应用内异Ⅱ号丸治疗同时我们检测了患者经期血浆中的前列腺素,并作了治疗前后以及与正常妇女的对比。通过对比示内异症患者经期血浆中PGF2a与PGE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妇女,治疗后PGF2a与PGE2均显著下降,且与临床痛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相符合,说明痛经与PGF2a、PGE2升高有关,内异Ⅱ号丸有降低PGF2a与PGE2的作用。

内异症患者经期血浆TXB2、6-酮-PGF1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妇女,6-酮-PGF1a/TXB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妇女。TXB2与6-酮-PGF1a为TXA2与PGL2的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内异症患者由于TXA2、PGL2水平升高,比例失调而致子宫及血管舒缩平衡失调,子宫强烈收缩引起子宫缺血、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瘀加重而引起痛经。治疗后6-酮-PGF1a水平显著升高,6-酮-PGF1a/TXB2比值升高,临床上痛经症状减轻,说明内异Ⅱ号丸能提高6-酮-PGF1a水平,改善6-酮-PGF1a与TXB2的比例关系,使子宫及血管的舒缩功能趋于协调,痛经得到缓解消失。

关于β-内腓肽与内异症关系,根据1987~1991年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尚无这方面报道。β-内腓肽为鸦片肽类神经递质,与痛觉密切相关。本文通过经期血浆β-内腓肽测定示,内异症患者β-内腓肽含量低于正常妇女,中重度痛经者B-内腓肽含量低于轻度痛经者但无统计意义。治疗后β-内腓肽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提示β-内腓肽与镇痛有密切关系。内异Ⅱ号丸能改善痛经,除了与部分前列腺素有关外,β-内腓肽也参加了这一作用。

内异症中常见盆腔组织粘连,纤维组织增生,结节形成。内异Ⅱ号丸中含有桃仁霜,根据王玉润教授报道[6],桃仁霜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代谢,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羟脯氨酸(HYP)为胶原蛋白的代谢产物,因而测定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可反映胶原蛋白的代谢情况。通过检测非经期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发现内异症患者血浆中羟脯氨酸水平高于正常妇女,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羟脯氨酸水平显著升高,说明内异Ⅱ号丸可能有促进胶原蛋白代谢,抗纤维化的作用,有利于内异症患者盆腔粘连的松解消除、结节的缩小、体征的改善。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