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奚伯初-->医案

医案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案一、顿咳(百日咳)

王某,4岁。

初诊 11月3日。体温37.4摄氏度,时邪外袭,寒包热外,热处寒中,舌质红而苔薄白,咳呛阵作,面赤舌伸腰曲,头颈脉管怒张,眼泡浮肿,稍住又作,入夜益剧,脉来滑数,仿麻杏石甘汤加减治之。

麻黄3克(后入) 生石膏21克(打) 杏仁9克 甘草2.4克 炙苏子4.5克 知母4.5克 紫菀4.5克 牛蒡子4.5克 象贝9克 橘白3克 前胡4.5克 2剂

二诊 11月5日。散太阴之外寒,泄肺金之内火,两日来,咳嗽益剧,舌红更甚于前,盖肺经之寒邪已化,痰火因此勃发,今晨咳呛时,鼻衄鲜红,渴喜冷饮,肺热阴伤,迫血上逆,重表之剂,不宜再进,当予补阴降火,清肺化痰。

北沙参9克 京川贝3克(研末另吞) 炙马兜铃4.5克 甜白杏9克 冬瓜子9克 石斛9克 麦冬9克 知母4.5克 蛤壳21克 浮石15克

三诊 11月7日。咳次已减,鼻衄未现,稠痰已能咯出,舌红转为淡润,肺金之火,不如前鸱,药既应验,原议增损。

北沙参9克 川贝母3克(研末另吞) 甜白杏9克 炙马兜铃4.5克 炙桑白皮4.5克 炙白前4.5克 甜瓜子4.5克 炙款冬花4.5克 橘白橘花(各)3克

四诊 白天咳止,夜间尚有一、二阵。

原方去炙兜铃加生甘草2.1克 蜜炙枇杷叶9克(包) 连服五帖即愈

 

案二、顿咳 (百日咳)

朱某 3岁

初诊 8月9日。顿咳两旬不愈,反复阵作,呕吐干恶,眼泡微肿,舌下韧带糜碎,痰血混出,肺络已损,痰火内踞,渴喜冷饮,脉滑数,症属肺虚火盛,仿钱乙补肺阿胶散加减。

阿胶珠9克 牛蒡子6克 炙桑白皮4.5克 黛蛤散21克 甜白杏9克 冬瓜子9克 川贝母3克(研末另吞) 炙马兜铃4.5克 生甘草2.4克 糯米一撮

二诊 8月12日。痰血虽减,咳呛如前,痰火凌金,依然鸱张,今当清热泻肺、以泻白散主之。

北沙参9克 黄芩4.5克 女贞子9克 白茅花4.5克 冬瓜子6克 炙桑白皮6克 地骨皮9克 炙马兜铃4.5克 生甘草2.4克 川贝母4.5克 知母4.5克 粳米一撮

三诊 8月15日。呕吐已愈,痰血亦止,阵咳之势较前顿挫,胃热已降,肺火未彻,清热泻肺,仍属必要。

北沙参9克 冬瓜子9克 甜白杏9克 海浮石15克 生蛤壳30克 炙马兜铃4.5克 炙桑白皮4.5克 地骨皮9克 麦冬9克 知母9克 生甘草2.4克 枇杷叶露60克(冲)

 

案三、痄腮

李某,9岁。

初诊 2月28日。体温38.5摄氏度。温毒炽盛,挟肝胆相火与胃热上攻,循于少阳之络,以致两腮肿胀,波及颌下,酸痛隐隐,咀嚼不利,微寒身热,脉象滑数,治当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板蓝根9克 紫花地丁9克 昆布9克 海藻9克 知母4.5克 金银花9克 连翘9克 制僵蚕9克 薄荷3克 (后入) 竹茹4.5克 大青叶9克 夏枯草9克

二诊 3月2日。体温38摄氏度。两日来腮肿渐退,尚有酸胀之感,身热不净,微咳有痰,温毒稍解,风热未彻,脉来滑数,再予化痰软坚,而清余热。

象贝9克 制僵蚕9克 连翘9克 广郁金4.5克 山栀9克 薄荷3克(后入) 桔梗3克 昆布9克 竹茹4.5克 海藻9克 蝉衣3克

 

案四、痄腮

王某,12岁。

初诊 12月8日。体温38摄氏度。痄腮发于偏左,肿硬作酸。数日来,邪热下注,客于厥阴之络,以致睾丸胀痛,苔黄脉数,上下为病,图治较艰,姑予流通疏化,表里并施。

柴胡2.1克 川楝子9克 广木香3克 炒枳壳4.5克 昆布9克 海藻9克 川郁金4.5克 广青皮(各)4.5克 紫花地丁9克 犀黄丸0.6克(另服)

二诊 12月12日。腮肿平复,睾丸胀痛不减,厥阴之气结聚不散,治当理气泄肝,流通疏利。

小茴香2.4克 金铃子9克 广木香4.5克 炒柴胡2.1克 荔枝核15克 金橘核12克 丝瓜络9克 炒枳壳4.5克 青皮陈皮(各)4.5克 茯苓9克 延胡索4.5克

 

案五、痢疾

闵某,2岁。

初诊 7月24日。体温38摄氏度(肛)。湿蒸热壅,气机失调,纳谷不化,熏腐脏腑,痢下五色,迄届两旬,形神羸悴,目露项软,舌红口渴,脉沉微数,正阴两伤,急为扶正养阴,而健脾土。

西洋参3克(另煎冲) 枫石斛3克 炒白术4.5克 白芍4.5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淮山药9克 麦冬9克 扁豆9克

二诊 7月26日。体温37.5摄氏度(肛)。清养胃阴,而扶正气,兼调脾土,神情稍振,舌色较前渐淡,痢下五色如前,按腹柔软,肛门下坠,元气虚乏,攻下非时,经由塞因塞用之例,仿仲景赤石脂禹余粮汤加乌梅汤合法治之。

炙乌梅二枚(去核) 川黄连1.5克 阿胶珠9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9克 黄芩4.5克 黄柏4.5克 赤石脂9克(包) 禹余粮9克

三诊 7月28日。体温37.5摄氏度(肛)。投以养阴敛涩法,三日来下痢渐减,五色稠腻之物已极少可见,惟气虚不能收摄,肛门依然下坠,脉已软弱,原法参以培土调气。

党参9克 炙黄芪9克 升麻3克 炒白术4.5克 炙乌梅二枚(去核) 茯苓9克 禹余粮9克 白芍4.5克 小青皮3克 赤石脂9克(包) 炙甘草1.5克

此方连服五剂,便已成条,肛门上收矣,继服健脾醒胃调理即愈。

 

案六、痢疾

孙某,3岁。

初诊 8月14日。体温38.6摄氏度(肛)。肠胃热灼,津液不升,舌红咽涩,食不得下,恶心干吊,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身热神燥,面赤唇红,脉来细数,苔黄而干,已成噤口重候,急为清化湿热,降逆止恶。

盐水炒川黄连1.5克 吴茱萸1.8克 仙半夏1.5克 陈皮6克 广木香3克 黄芩4.5克 滑石12克(包) 炒扁豆9克 秦皮9克 黄柏4.5克 玉枢丹0.6克(调服)

二诊 8月16日。体温38.2摄氏度(肛)。脉象如前,诸症不减,恶心依然,粒谷不思,三焦格拒,上下之势浑如两截,痢下如前,苔干黄稍化,质红口渴,再当和中开噤,兼养胃阴,仿金鉴参连开噤散加减。

西洋参3克(另煎冲) 盐水炒川黄连1.5克 石莲肉9克(杵) 黄芩4.5克 白芍4.5克 炒扁豆9克 麦冬9克 川石斛9克 陈仓米一撮 茯苓9克

三诊 8月17日。体温38摄氏度(肛)。汤药不纳,难于咽饮,噤口干吊,有增无减,恙势仍在险途,仿古法香脯散与石莲散两方并施。

将精猪肉30克,薄批一片,炭火慢炙,味香即可,放儿鼻间,欲食则尚有胃气,可稍与食之(香脯散原方有“腻粉”一味,性猛有毒,胃气已败,食之不宜,故去之)。继用石莲散煎汤缓缓予服,翌日已不复恶,香脯散如法连用三日,儿果欲食,稍与食之,续服石莲散(《证治准绳》方:石莲子、茯苓、公丁香)五剂即愈。

 

案七、痢疾

赵某,4岁。

初诊 8月20日。体温37摄氏度(肛)。痢下旬日,白多赤少,攻之不应,腹痛后重,脉濡细,舌黄腻,此乃脾脏有寒,肠有湿热,治当温运太阴之寒,分化阳明之热。

肉桂1.5克 (后入) 白芍4.5克 温六散12克(包) 广木香4.5克 炒枳壳4.5克 川黄连1.5克 焦山楂9克 焦六曲9克 黄柏4.5克 黄芩6克

二诊 8月22日。体温37.5摄氏度(肛)。后重已缓,腹痛亦减,痢下赤色已无,白沫尤多,并带粘腻,神倦嗜睡,脾阳暗伤,正气亦虚,治当温补脾脏而疏肠府。

炒党参9克 肉桂1.5克(后入) 广木香4.5克 白术9克 槟榔9克 炙甘草1.5克 青皮陈皮(各)4.5克 茯苓9克 砂仁1.5克(后入) 炮姜炭2.1克 炒枳壳4.5克

 

案八、疳积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