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张镜人-->医案:-->案二十九、白塞氏病(狐惑病)

案二十九、白塞氏病(狐惑病)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冯××,男,53岁。

初诊:1982年1月7日。

主诉:口腔溃疡,下阴溃疡反复发作。

病史:有白塞氏征病史,口腔粘膜溃疡,下阴溃疡及目糊反复发作,口干引饮,乏力。

舌脉:舌红,苔薄黄腻,脉濡细。

辨证:肝肾不足,虚热内蕴。

诊断:白塞氏病(西医)狐惑病(中医)

治法:益肾滋水,从阴引阳。

方药:生地9g 墨旱莲草15g 赤芍白芍(各)9g 炒知母9g 炒黄柏9g 连翘9g 银花藤30g 佛手片6g 干芦根15g 白花蛇舌草30g 香谷芽12g 附桂八味丸9g(包) 14帖

二诊:1月21日。下阴溃疡好转,口腔粘膜仍有碎痛,目糊口干,腰酸怕冷,脉濡细,苔薄黄,再守上法。

处方:炒生地9g 川石斛9g 炒知母9g 炒黄柏9g 甘中黄3g 连翘9g 银花藤30g 炒丹皮9g 炒赤芍15g 水炙甘草3g 干芦根30g 白花蛇舌草30g 炒川续断15g 香谷芽12g 附桂八味丸9g(包)

锡类散2支外用。

随访:连续服药3月余,病情有所好转,程度减轻,下阴溃疡未再复发。

按:白塞氏病与《金匮》所描述的狐惑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金匮》认为由湿毒所致,且取上下交病,独治其中之法,用甘草泻心汤以苦、辛、甘合治之。但从现在临床看,白塞氏病既因湿毒,又兼热毒,反复发作者尚表现肝肾亏虚,故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兼以益肾凉营治之。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